黃樹棟


摘 要: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旅游行業迅速得到發展。近年來,民俗文化融入旅游行業,使得民俗文化旅游發展成了一種新時尚,甚至成為旅游行業的主流。因此,文章在民俗文化視域下提出了特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和融合的研究。在一些鄉土民俗地區,旅游民俗資源是很豐富的,充分挖掘在鄉土城市中的民俗文化,可以不斷加強各地區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好地推出民俗文化旅游產品,帶動地方產業的發展,有效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以便使旅游行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民俗文化;旅游;特色資源;開發;融合
激烈的市場競爭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具體表現,旅游業在該環境中高速發展[1]。文化與旅游融合是新發展理念在旅游領域落實的重要途徑,是推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有力手段[2]。中華民族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各個地區都積累了相當豐厚的文化旅游資源[3]。如今,人民物質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對于精神的追求也在逐步提升,一些旅游者對各地文化頗感興趣,這就要求旅游資源開發者將民俗文化與旅游資源相結合,從而打造更高層次的旅游事業。旅游行業應該做好將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大網宣傳力度,將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相結合,進而發展旅游行業。
一、民俗文化視域下特色旅游資源的開發
(一)民俗旅游資源的類型
民俗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經歷數千年沉淀和積累下來的物質精神文明[4]。民俗是民眾流傳下來的社會生活習俗,以及民族傳承的各種語言藝術、游戲競技等諸多方面。民俗生動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生活方式、觀念與行為等傳統特點,是民眾生活的核心。民俗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人們生活的物質文化及語言行動等方式表現出來。根據民俗旅游資源的形態和形式,可將旅游資源劃分為三類,如圖1所示。
通過圖1可知,第一種類型是物質民俗旅游資源,分為:生產民俗、消費民俗和流通民俗。物質是人類生存文化的主體,物質民俗體現為地域性、季節性和功能性。如云南少數民族特有的竹資源旅游文化,云南少數民族的竹文化保存有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特點,具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緊密結合的性質,近幾年很多游客前往參觀和享受竹資源帶來的樂趣。第二種類型是社會民俗旅游資源,包括家族民俗、村落民俗、民間組織民俗、禮儀民俗、歲時節日民俗五種。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民俗旅游資源較多,像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開齋節”和藏族的“沐浴節”在長期的社會變化中仍然保持著獨特的特色,使各地游客流連忘返。第三種類型是精神民俗旅游資源,包括信仰祭祀民俗、口承語言民俗、民間藝術民俗、民間游戲娛樂民俗這四種。精神民俗是很多游客喜愛的一種,陜西的皮影、山東的剪紙、陜北的民俗畫,這些精神民俗旅游資源代表中國的特色文化,深受國內外愛好者的喜愛,成為民俗旅游資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方式
1.民俗旅游資源集中開發
民俗旅游開發方式較多,如可以在民俗旅游資源較集中的地方以集中開發的方式建立民俗旅游景點,充分發揮當地民俗旅游資源的優勢。在過去人們只是將古運河當做水上交通線來使用,但無錫旅游局對其進行發掘,將古運河建設成為民俗文化旅游的重地,沿途修建了民居住宅并修復古跡,美化運河兩岸,深得中外游者喜愛,收益也十分顯著。
2.民俗旅游資源聯合開發
民俗旅游資源聯合開發是開辟民俗旅游線的方式。其通常是在多個地區進行聯合開發,將各個地區的民俗旅游點發展成為線。例如,山東濰坊推出的“千里民俗旅游線”,就是將淮坊作為中心,經過6個縣市區,包容24個不同民俗景觀、6所博物館、3個民俗文化村,幾百公里下來讓人回味無窮。其涵蓋了安丘石家莊的蕩秋千、坐花轎、住農家、吃農食、干農活的田園民俗旅游以及高密的樸質年畫、泥塑、剪紙“三絕”的民俗藝術欣賞旅游,還包絡民俗博物館、各地風味和特產,遠近聞名,國內外游者最喜愛之地。
(三)民俗旅游資源系列開發
通過系列開發民俗旅游資源建立民俗旅游區,民俗旅游區通常選擇在自然條件較好、歷史文化與民俗比較豐富的地區,發揮資源組合優勢。例如,安徽歙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城,被譽為“文獻名邦”“文物之海”,安徽將當地的民俗資源與自然風光相結合,建立民俗旅游區。
二、民俗文化視域下特色旅游資源的融合
(一)建立民俗文化空間主體間溝通合作機制
民俗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文化建立空間主體,幫助民俗文化與特色旅游資源融合[5]。空間主體協作機制如圖2所示。
圖2中的四個主體間相互配合,達到融合共生的效果。地區民族文化是空間主體的核心,地方政府起主導的作用,而企業開發是主要力量,服務者是空間主體的輔助力量。地方政府從政策和制度上為民俗文化與旅游資源融合提供有效的保障。民俗文化資源占有者要將民俗資源作為便民娛樂活動,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注重企業和游客體驗。對于開發企業來講,要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重發展。服務者則要注重旅游產品的銷售及游客的體驗。西藏地區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近年來旅游業逐年發展,成為了當今人們所向往的旅游城市之一。鄉村民俗與旅游業相結合,根據西藏地區的地區特點與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就是采用空間生產主體間協作機制方式,有效地將民俗資源與旅游業相結合,不僅將旅游發展成為了特色還帶動了地方經濟,使西藏人民離脫貧更近了一步。
(二)拓寬產品服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低碳、綠色、環保理念,在不違背當地居民的民俗、民風和農牧民正常生活基礎上,發揮政府在鄉村旅游發展上的規劃引導優勢,做好事前調研,爭取最大限度地利用優勢資源,不斷推出特色旅游新產品。民俗文化與特色旅游資源相融合最終是為了獲得游客的親睞,因每個游客的體驗需求不同,所以要通過設立不同的旅游產品來滿足客戶的需求,也只有通過拓寬產品服務才能使融合更加順利。陜西的皮影是地方特色,有眾多游客來這里是為了探尋皮影的足跡,為此陜西專門設立了皮影展,這能夠方便游客的觀光及對皮影進行更深層次的了解。民俗文化旅游業務,眾多游客因其民族傳統文化而來,多是為了體驗和參與。因此,在民俗文化與特色旅游相融合時應著眼于綜合性體驗,如創建民俗特色文化展館,對民俗文化的歷史進行記錄和呈現。
(三)利用網絡資源推廣融合業務
移動互聯網有利于打破體育日常休閑性與旅游異地性之間的壁壘。揚州體育民俗文化一直深受廣大游客的喜愛,但由于地理位置等條件的限制,距離遠的游客無法感受揚州體育民俗的特色。因此,揚州旅游資源局采用網絡資源推廣的形式,使游客不再局限于通過前往當地旅游的方式體驗當地民俗文化,從另一視角來解決游客體驗的問題。地區民俗文化資源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要求民俗文化資源在與旅游資源相融合時要對其廣度和深度進行開拓,豐富當前的文化資源,深入了解游客的體驗,這對當地開發旅游資源、多種旅游資源聯動發展是必不可少的。但從當前情況來看,我國民俗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的融合,不能滿足游客需求,需要網絡聯動開發,避免旅游消費融通不足。
三、結語
旅游業不斷發展,如何更好地提高旅游水平需要我們不斷反思與行動。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民俗文化旅游越來越受到民眾的喜愛,這也對民俗文化資源與特色旅游的加速創新融合提出了要求。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在當前經濟迅速發展的好時機下,民俗文化資源和特色旅游資源的創新融合,能夠滿足廣大人民對于旅游的要求。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關于民俗文化旅游特色資源可持續發展旅游系統,將民俗文化旅游業做成我國旅游業的一個創新點與支撐點。
參考文獻:
[1]曹慶榮,齊立斌,念貴.鄉村休閑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7):85-88.
[2]萬陸洋.河南旅游資源開發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探索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8(5):85-86.
[3]盧青,顏秉峰,靳宇豪.山東省體育文化資源與特色旅游融合創新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8(3):68-72.
[4]許春曉,胡婷.大湘西地區文化與旅游融合潛力及其空間分異[J].經濟地理,2018(5):208-216.
[5]劉強,趙瑩.西藏鄉村旅游與扶貧開發融合性發展的對策分析[J].西藏發展論壇,2018(3):61-64.
作者單位:
中國電子系統工程第四建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