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表彰大會代表時發表的重要講話,強調,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要“打造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有力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思想的執政邏輯與社會治理的實踐邏輯。
關鍵詞:社會治理格局;共建共治共享
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現實依據
(一)傳統社會結構解體與社會失范
社會轉型必然會導致傳統社會結構解體,社會階層結構是社會結構的集中反映。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和社會轉型加速,當前我國社會階層不斷分化的,主要表現為:上層精英化與低層碎片化及其固化趨勢。
一方面,社會流動性不斷固化。主要表現為:一是較高層級社會階層的封閉性越來越強,逐漸精英化。二是社會垂直流動呈現單向性特征:向上流動難,向下流動易。主要指社會下層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機會和環境不斷固化。合理、充分的階層流動,社會才能保持穩定與平衡。1978年中國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社會層面的最強音就是打破了“出身論”與“血統論”,非優勢階層的精英分子通過個人奮斗,主要通過接受高等教育和參軍兩個途徑,有效地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實現了正常的社會流動。然而自21世紀以來,隨著階層分化的日趨明顯,階層間的流動性不斷下降,社會下層改善生存境遇的機會逐漸稀缺。這種情況之下,生活在底層的人群逐漸絕望,從而就會產生反叛社會的現象。
另一方面,社會群體的職業代際繼承性日益增強。如今,特別突出的現象是,上一代的職業背景對下一代的職業選擇以及職業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同群體的職業代際繼承性明顯增強。所以,過去一個時期,“富二代”、“官二代”成為一種廣受社會斥責的現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代際傳遞的特征是非常明顯,所以,家庭背景成為就業過程中一道不斷升高的“隱形門檻”,人們感到改變命運的渠道越來越窄,由社會底層向中間階層以及更上階層流動的難度越來越大,門檻越來越高。
(二)社會利益結構分化與利益失衡
在經濟轉型期,通常面臨復雜的利益結構調整和深刻的社會結構變動,并導致社會分化。比如不同的社會階層由于財產收入、社會背景、教育程度、價值觀念等不同,對自身利益訴求也不盡相同,呈現多元化趨勢。基于這種利益分配不公及失衡,加之現在人們的公平意識、維權意識、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對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越來越在意、越來越關注,對幸福生活愿景追求越來越強烈、越來越迫切。當人們的利益訴求得不到及時回應和解決時,就會產生不滿和怨氣。由于政府是當前社會治理的主要承擔者和責任人,人們自然而然把不滿和怨氣匯集于政府頭上。政府面對日益多元化的利益訴求,不堪重負,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要觸動現有的利益格局,難度是非常大的,就如李克強所說:“ 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所以,政府作為社會利益的協調者而非社會利益的代表者,必須建立公平有效的社會各階層利益表達與協調機制,協調利益關系,回應利益關切,關注利益訴求,平衡利益結構。
(三)民生保障不力與公共服務矛盾
這個矛盾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現在關乎民生的問題,與之對應的是我們政府公共服務的不到位,我們知道,民生問題一直是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解決民生問題對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與執政地位的鞏固都是有利的,必須關注民生,以民為本,國家的收入并不等于國民的福祉,只有實現由國富到民富的轉變,才能普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所以面對這一挑戰,必須推動政府的社會治理模式向“服務型”轉變。
(四)社會價值真空與社會理性喪失
一個社會只有存在共同的價值觀才可能產生一致的行動。目前,社會普遍存在倫理價值危機,主要表現在:社會主流意識中信仰、誠信危機。現在社會中道德與價值觀的沖突加劇,是值得深思的。信仰危機會使社會失去認同與向心力。當前,精神危機是最根本的危機。在誠信方面。誠信曾經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優秀品質,可是也已漸漸消退,假冒偽劣、坑蒙拐騙、虛偽欺騙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但是,現在可以說,“不相信”的心理已經滲透到多數中國人的生活:比如官民之間,警民之間,醫患之間,民商之間等社會關系的不信任,也有不同階層、群體之間的不信任,從而導致社會沖突增加。
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重點與難點
針對我國社會治理的現狀,真正要做到精細化,實現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還需要努力破解重點與難點。
(一)重點是補齊“六個短板”
(1)補齊基層基礎短板。推進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礎在基層。我國近幾年在加強基層基礎建設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也存在部分社區基礎配套不足、自治功能弱化、治理活力不強等問題。應深入推進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不斷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夯實社會治理精細化基層基礎。
(2)補齊社會共治短板。依托街道(社區)和網格化管理平臺,深化完善街道(社區)區域化黨建工作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多元化治理結構,建立群眾議事、社區聽證、工作評議、民情懇談等協商治理制度機制,補齊社會組織、社區群眾、駐在單位參與不足短板,推動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3)補齊源頭治理短板。要推動各級政府進一步轉變觀念,糾正重管制、輕自治,重救急、輕預防,重治標、輕治本觀念,推動社會治理工作重心向源頭治理轉移,著力推進風險評估、利益協調、訴求表達、權益保障、心理干預等源頭治理制度規范化、制度化、具體化、法治化,提升從源頭上防范社會風險的能力。
(4)補齊信息化應用短板。網絡社會為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物質基礎,堅持以互聯網、大數據信息技術應用為支撐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大力加強社會治理信息化建設,積極構建“互聯網+社會治理”新模式,促進大數據、云計算在推進科學決策、溝通社情民意、提供公共服務、預測社會風險、解決熱點難點、加強平安建設等工作中的廣泛應用,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精細化水平。
(5)補齊依法治理短板。要把法治作為推進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本方式。大力加強社會治理法規制度建設,健全民生保障、居民自治、矛盾調處、公共安全管理、虛擬社會管理等法治化機制,把社會治理納入法治軌道。
(6)補齊能力不足短板。要積極適應新時代社會治理新要求,大力推進干部更新治理理念、創新治理方式,加強能力建設,著力解決認識不夠、方法不當、水平不高等問題,提高各級干部推進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的能力。
(二)難點是著力破解“四個難題”
(1)著力破解重點人群服務管理難題。堅持服務與管理并重,健全政府、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關懷幫扶體系和監測、預警、救治、幫扶、服務、管理制度框架,更加注重民生保障和教育管理相銜接,統籌做好法制教育、心理疏導、就業培訓、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著力破解吸毒、刑釋、不良行為青年等重點人群服務管理難題,讓他們在溫暖、包容環境中順利融入社會。
(2)著力破解重點領域矛盾化解難題。健全社會矛盾預防化解機制,加強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探索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委托律師事務所、律師協會等專業法律機構代理化解矛盾的辦法,建立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著力破解征地拆遷、勞資、醫療、環保、物業、集資等重點領域矛盾糾紛化解難題。
(3)著力破解重點區域治安防控難題。始終突出抓好城鄉結合部、城中村等重點區域的治安防控,積極推進公共資源、管理投入、執法力量向城鄉結合部等區域傾斜,加快構建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有效破解城鄉結合部等區域外來人口多、人員成分復雜、社會矛盾突出、治安防控艱巨等難題,實現重點區域治安防控新突破。
(4)著力破解重點行業安全監管難題。創新安全風險防范機制,更加注重增強風險意識和對風險源的防控,強化危險化學品行業、交通運輸行業、快遞物流行業安全監管,完善安全生產監管和食品藥品安全綜合治理體系,加大重點領域安全整治力度,著力解決一些地方和領域在安全監管上存在的制度不健全、監管不到位、責任不落實等問題,消除安全隱患,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作者簡介:符登霞(1983- ),女,苗族,湖南吉首人,湘西自治州委黨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