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圖書館的主要服務對象與面向人群為師生讀者,所以它的館內空間設計也應該遵循環境行為學理論內容,強調圍繞讀者行為特征與心理需求組織設計空間,第一體現高效學習整體空間結構有效架構,第二滿足私密性要求,第三創造物境、情境與意境三位一體人性化學習空間。文章結合這三點展開論述,重點深入分析了高校圖書館建筑的空間設計創新理念內容,希望為師生讀者創建可滿足物質需求、心理需求與精神需求的雙向溝通與交流空間。
關鍵詞:建筑空間;建設設計;高校圖書館;空間架構;私密性
高校圖書館是高校師生的第二課堂,它可為師生提供合作學習、書籍閱覽、教學研討、學術研究等多種服務功能空間,所以針對它的空間結構架構設計、私密性設計以及各種融合環境設計要求都相當之高。高校圖書館的建筑空間設計一定要兼顧空間的整體性、多元性,并體現出較高的智能化、數字化水平,同時在設計中注重對高校人文文化精神的有效體現與延續,全面滿足高校圖書館讀者用戶教研學習體驗需求。
一、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中的空間設計原則提出
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應該首先考量并提出自己的一套個性化空間系統,它一邊負責館藏管理運作,一邊負責讀者用戶服務,它所構建的學習空間應該更多關注人與人、人與空間以及人與信息之間的多重關系,并始終強調讀者用戶中心理論,在人本設計過程中滿足讀者的所有個性化需求,強調空間個性與可識別性的有機融合,突出空間獨特氣質,為讀者用戶找到自身在圖書館中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其次,圖書館建筑空間設計方面還應該注重設計整體性與多元性并存,不但實現知識共享,也要滿足私密空間有效設計,在相互協調、統一的空間形態、尺度下完成各自學習研究任務,賦予空間多種個性特征類型。再次,還要滿足空間設計的數字化與智能化原則,例如可在圖書館學習設計空間中配備大量新型智能電子終端,滿足智能師生讀者用戶對電子設備的智能化服務需求,令圖書館學習工作環境更加便捷舒適。最后圖書館建筑的空間設計應該體現高校人文精神內涵,將高校的學校文化、地方文化均客觀反映于建筑空間設計中,通過多種空間形式與建筑材料的相互搭配,為校園文化精神、地域文化內涵賦予更高層次的空間意象,讓讀者用戶與建筑空間設計產生有效共鳴。
二、高校圖書館建筑空間設計要點詳解
如上文所述,高校圖書館建筑空間設計應該體現三點重要內容:第一體現高效學習整體空間結構有效架構,第二滿足師生讀者的私密性要求,第三創造物境、情境與意境三位一體人性化學習空間。結合這三點,下文將詳解高校圖書館建筑空間設計具體內容。
(一)體現高效、便捷學習整體空間結構的有效架構
從傳統高校圖書館的空間設計與基本功能看,它主要擁有藏書功能、閱覽功能以及借閱咨詢功能,所設計的空間整體上分類明確,獨立功能性較強,但整體未能實現多功能內容聯動。而如今在高校圖書館內已經建立了功能全面的信息傳媒中心與多元化學習中心,它們均能夠為讀者提供合理有效且多元化的服務項目內容,充分發揮圖書館的時間空間優勢,為讀者用戶帶來一種親切感。具體來講,傳統中相對獨立的功能分區可能會因為數字化信息的存在與沖擊而逐漸模糊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開架閱覽區設計。所謂開架閱覽區就是指能夠為讀者提供多元化行為活動、擁有復合化服務特點的開放式閱覽學習空間,它已經成為了高校圖書館空間設計中的重要一環。它是將閱覽空間、借閱空間以及咨詢空間三者聯系起來,但閱覽空間因為高新技術的加入而逐漸變小,反觀借閱空間與咨詢空間則相應增大,并分散于圖書館的不同空間區域,提高了師生的圖書借閱效率與學習效率。總而言之,在如此空間設計背景下,基于讀者用戶引導的學習空間、館藏空間、技術服務管理空間以及采編管理就已經建成,四者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形成了一套可滿足讀者用戶服務需求的閉環系統。
同時,高校圖書館在空間設計方面要實現“藏閱分離”合理布局,同時滿足“藏閱合一”要求,更加迎合讀者閱覽習慣要求。基于這兩點的圖書館空間設計必須搭載信息化多元載體,強調在空間設計中合理布局電子設備登陸數字資源數據庫系統、數字化圖書館信息資源下載閱覽信息系統以及其他電子系統,目的是為了做到對藏書空間的有效利用,為圖書館爭取到更大、更靈活的學習空間,為開架閱覽空間建設與藏書功能體系優化創造有機環境條件。在新的“藏閱分離”“藏閱合一”環境中,所有參考文獻的質量價值都能被有效發揮釋放,這增加了圖書館中書籍與人類之間的相互交流互動關系,使得讀者在獲取知識信息內容過程中更有樂趣,交流互動可能性更大。以下簡單介紹以下“藏閱分離”圖書館的典型個例。
一般來說,“藏閱分離”圖書館中,雖然讀者用戶的學習空間與藏書空間不在同一建筑中,但單獨設置了藏書樓與地下“密集書庫”,同時為讀者用戶設計了智能書庫。其中,“密集書庫”在國外就非常常見,它可在保持空間不變的情況下將館內館藏量增加至少1.5倍甚至3倍以上,雖然“密集書庫”中學習閱覽空間與藏書空間布局在同一建筑中,但它對兩種空間的布局分布設計非常精細到位。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亨特圖書館就采用了這種“密集書庫”空間設計形式,它將圖書館中更多的空間應用于讀者用戶的自主學習、研究學習和寫作學習方面,且它在密集數據藏書空間中設計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自動化圖書配送系統,專門為讀者用戶在館內提供自主借書處,通過計算機設備自動檢索確定讀者所需書目,然后將圖書文獻快速送到取書口位置。值得注意的是,亨特圖書館的密集書庫自動檢索過程空間布局全部采用透明玻璃設計,這讓讀者能夠全程關注圖書的存儲與流轉過程,它也成為了亨特圖書館一道獨特的空間景觀。
美國的芝加哥大學Joe and Rika Mansuteto圖書館中則同樣采用了“館藏分離”空間設計理念,配合館內的自動化機械書庫系統將大量圖書資源存放于地下密集書庫,保證地上空間面向讀者用戶的館內空間布局及形態更加自由靈活。
英國牛津大學的博德利圖書館則不同于美國兩家高校圖書館,它真正實現了“館藏分離”,它將館藏建筑與圖書館主體建筑分離,專門建設一座藏書樓,滿足了密集書庫建設要求,其中密集度最高的書架足有30層高,圖書館藏儲量也高達200萬卷以上。實際上,博德利圖書館的這一空間設計更應該理解為是一種藏閱結合的復合空間,它為讀者用戶提供了絕對安靜的閱覽空間,做到了館內管理工作分工明確。
除“藏閱分離”“藏閱復合”空間設計理念以外,螺旋式圖書館空間設計布局成為了更能體現圖書館空間高效利用的創新方式,它真正迎合了開架閱覽空間設計要求,是當前信息化時代中最為重要的圖書館設計演變形式。以日本武藏野藝術大學圖書館的平面螺旋布局設計為例,設計者藤本壯介就十分強調讀者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關系,并注重讀者在館藏空間與學習空間中的心理感受變化。其建筑內部空間的分隔處沒有一處采用實墻設計,全部采用洞口螺旋形書架墻,構建了多向度的空中廊道空間,將所有書架墻全部連接起來,形成相互疊加的雙層次運動系統。就這一點設計理念,藤本壯介將其稱之為“漫步型空間流線”,在平面螺旋空間序列的引導下,讀者用戶可快速準確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圖書資料,實現了讀者在特殊空間中的休閑閱覽過程。同時該空間系統設計也完美解決了空間流線型設計與圖書書目檢索高效性要求的突出矛盾問題。
(二)滿足師生讀者的私密性要求
滿足師生讀者的私密性要求是當前高校圖書館空間設計的一大要求,其可采用的空間設計形式就包括了實墻分隔、玻璃墻分隔以及地面高差等多種形式。英國劍橋大學的菲茨威廉學院新圖書館就靈活運用了地面高差變化為讀者構建了獨特的個人私密學習空間。整個空間設計采用了塔形體量設計配合螺旋上升的階梯狀學習空間。
(三)創造物境、情境與意境三位一體人性化學習空間
創造物境、情境與意境三位一體的人性化學習空間是對空間設計哲學思想的至高追求,因為高校圖書館僅僅停留在實際實用功能設計層面上可能已經無法滿足當代讀者用戶的現實需求,所以必須首先設計物質上、功能上的物境情境,在此基礎上設計知覺上能夠令人愉悅的學習閱讀情境,最后逐漸遞進上升到空間意境高度,激發讀者用戶的哲學性思維聯想,將圖書館空間設計內涵全面升華。
就以營造意境空間,實現圖書館空間設計的最高升華為例,它就希望為讀者設計具有文化氛圍的多功能閱覽學習空間,通過這種空間設計渲染文化氣息,為讀者產生精神共鳴。正如美國城市設計師Kevin Lynch所言:“環境應該與其所處的文化背景相匹配適應,滿足人們的各種生活需要。”這句話就告訴設計者要結合建筑語匯表達,基于建筑實體要素與自然要素營造意境,注重對人心理感受的有效強化。高校圖書館是校園內的標志性文化建筑,它在意境空間營造方面注重學校文化及精神的體現。例如柏林自由大學圖書館就設計了自由輕盈的空間形態,館內每層學習空間中布置了弧形書架,同時配合曲線輪廓的閱覽桌布置不但豐富了外部景觀設計內涵,也為讀者用戶緩解疲勞,形成了獨特的校園內圖書館文化風格。
三、結語
高校圖書館在建筑空間設計上追求創新、人性化、智能化與內涵豐富化,不但要科學合理服務讀者用戶,也要體現校園文化精神,營造一種適合學習工作的綜合環境氛圍。當然,在圖書館空間設計上還應契合本文所提出的三點設計思維理念,實現對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完美詮釋。
參考文獻:
[1]楊得鑫.讀者行為引導下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18.
[2]張凌超,徐哲.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設施設計與硬件配備[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9(1).
[3]李彩琴.基于空間體驗理論的圖書館空間布局設計[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8(18).
作者簡介:
李鵬飛,碩士,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