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勁

一、宏志教育的創建與發展背景
宏志教育誕生于創建和諧社會的廣闊社會背景之下,其創辦初衷是解決家庭貧困的優秀學生“有學上”的問題,幫助貧困生實現人生理想,以學啟智,以學扶貧,通過幫助寒門學子考學深造來改變貧困家庭經濟困頓的現狀。因此,宏志教育不僅承載著普通基礎教育的任務和使命,更由于其教育對象的特殊性,被賦予了更多的教育內涵和期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少年強則中國強,中西部強則中國強。”北京宏志中學創辦十八年來,共招收宏志學生3000余人,畢業生全部考上大學,其中60%以上的學生升入重點大學;有32名優秀宏志生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3名學生分別獲評全國和北京市“最美孝心少年”,1名學生獲評北京市十佳中學生,1名學生獲評“感動京郊十大杰出青年”;大批走向社會的宏志生成為了各行各業的翹楚精英,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贊譽;大量宏志生的家庭脫離貧困,過上了富裕生活。宏志教育不僅幫助了貧困生,也使貧困家庭提高了文化素質和就業能力。宏志教育將學校教育與社會民生問題結合起來,因公平、高效、擔當而成為基礎教育戰線上頗具影響力的品牌。
二、新時代教育公平發展觀指導下的
宏志教育理論
1981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六中全會將社會主要矛盾界定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是基于我國所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情況作出的判斷。黨的十九大將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概括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事關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理論判斷。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長,人民的溫飽問題已得到解決,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人們希望得到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如果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更強調人們對物質生活的基本需求,新時代則更加注重人們對教育、法治、民主、公平、正義等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自身發展、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1]”。
生產力水平低下時,人們以低層次的需求為主;社會產品富足之后,較高層次的需求隨之產生;而對于最高層次的需求,馬斯洛稱之為“自我實現的需要”,馬克思稱之為“人的自由發展”,習近平稱之為“獲得自身發展、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這是對馬克思“人的自由發展觀”在當代的新發展、新貢獻。
新時代的宏志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要在教育公平發展觀的指導下進行理論創新與實踐拓展。對于宏志教育而言,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服務于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要注重教育公平的實現,維護的是公平正義的教育秩序;新時代則要服務于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新型社會的總目標,轉向協調處理教育對象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間存在的矛盾。初級階段解決的是“人窮”的孩子上不起學的問題,新時代要解決的是“志窮”的孩子上不好學的問題。初級階段的宏志教育局限于學校教育,希望通過升學改變孩子的前途,進而改變家庭的貧困面貌;新時代的宏志教育則應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致力于使教育對象更好地發揮潛力,學有所教,學有所成,人盡其才。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北京八一學校師生時說:“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因此,新時代的宏志教育應改變孤立封閉的教育方式,將原本只針對某些特殊群體的教育轉變為惠及全體人民的大教育,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出更大貢獻。
要充分理解教育實踐中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所謂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主要是就教育事業發展的空間結構來說的,教育資源分布在不同地區(如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不同教育結構層次(如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小學教育、幼兒教育)、不同群體(如不同性別的教師、留守兒童和隨遷子女)和不同教育機制(如學校管理改革與課程改革)之間的差距、差異等;所謂發展的不充分,主要是從教育發展的總體水平特別是教育發展的質量來說的,當前階段主要表現為公共資源(如圖書館)、公共服務(如互聯網在線教育)供給的不充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因此,新時代的宏志教育應致力于解決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三、解決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問題
和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的情況明顯滯后;和城市教育發展相比,農村教育的發展不盡如人意。2017年之前,全國已有1824個縣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督導評估認定,約占全國總數的2/3,換言之,還有1/3的縣沒有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已經通過評估的縣區在對教育發展指標的實際把控上仍然存在區域之間的差距,農村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沒有城市和東部地區要求高。這種差別造成了我國教育發展中的短板,新時代的宏志教育要補好這個短板。宏志教育除了要全面更新內在機制、提升自身質量,還要承載如何在貧困地區有效實現“精準扶貧”的攻堅克難任務。“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扶智”“治愚”是宏志教育補齊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短板,實現教育充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古人有‘家貧子讀書的傳統。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新時代的宏志教育應利用優質的公共教育資源,向城鄉、區域、校際之間教育發展差距較大的地方實行傾斜政策,補齊短板,夯實基礎,辦出自己的特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層次的教育事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九年義務教育高水平普及,鞏固率達到93.4%,超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2016年高中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7.5%,高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5%。但是,高中教育仍是我國教育生態系統中的瓶頸。高中階段的教育是人力資源強國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勞動力的素養。大力發展高中階段的宏志教育能有效推進基礎教育事業供給側改革,促進教育結構系統的整體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