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莊
摘 要:文章講述了大學生就業焦慮的危害和成因,并分析對思政課教學的影響,主要有教學效率降低、未能發揮思政教育的價值、不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性格品質,旨在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論參考,利用有效手段減少大學生就業焦慮的產生。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焦慮;現象;思政課教學;影響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大學生就業形勢變的愈加嚴峻,在多次求職失敗后,會出現焦慮心理,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并對思政課教學有重大影響,需要引起重視。
一、大學生就業焦慮現象
(一)危害
大學生如果產生就業焦慮,會對身心造成危害,焦慮在一定程度上是心理障礙,大學生長期處于校園環境中,缺少社會實踐經驗,心理和身體對壓力的抵抗能力較低,外界環境中,如果壓力過大,就會造成學生巨大心理壓力,進而增加焦慮概率。如果長期處于焦慮的狀態,學生就會在心理和身體上都出現問題。如身體抵抗力下降,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伴隨失眠多夢、肌肉緊張等;出現嫉妒、懷疑、消極等不健康心理,嚴重者還會有過激行為,影響學校和社會穩定。另外,大學生就業焦慮的情況,還會令其產生擇業心理障礙。面臨畢業的大學生會因為自身和市場競爭的原因,產生就業壓力,引發心理障礙。很多學生不能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在畢業臨近階段,還會加劇自身焦慮,即使有好的就業機遇在面前,也不能很好抓住,導致失去機會,阻礙了就業[1]。
(二)成因
大學生產生就業焦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為自身和外界環境兩大方面:
(1)學生自身因素。首先,大學生認知能力發生錯誤,剛剛步入社會的畢業生,在社會和工作經驗方面都十分缺失,不能很好的依照自身情況判斷當前形勢,對自己的評價不準確,往往過高或者過低。主要是未看清現在就業形勢,不能將自身實際情況放在市場人才需求中考慮,因此錯失就業良機,未實現就業目標,產生心理落差[2]。加上大學生自身認知的缺失,缺少客觀和主觀意識的引導,難以明確定位,職業規劃不正確,就業遇到困難,產生焦慮。其次,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弱?,F在大學生大多是九零后,受國家政策影響,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在家有父母呵護,在學校有教師管理,很少經歷挫折,接觸到的困難較少[3]。畢業后的就業問題,就經常出現求職碰壁和工作不順的情況,畢業生不能承受,就產生焦慮心理。除此之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招聘的要求越來越高,畢業生在求職中經常被告知不符合企業要求,對自身能力產生懷疑,在此過程中如果不及時調整心態,缺乏自信,不敢再次接受挑戰,就會產生就業焦慮。最后,學生自身能力較低。就現在企業招聘情況分析,很多單位和企業更加傾向有經驗的求職者,而大學生剛剛經歷了學習階段,長期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只對知識點進行學習,未形成利用假期實習的意識。因此,沒有在實際企業中工作,沒有工作經驗,求職時沒有方向,對自己曾經學習的內容產生懷疑,出現就業焦慮心理。另外,當學生從緊張的高中學習階段到寬松的大學階段中,思想也變的松懈,未能樹立大學時光加緊學習的意識,到就業的時候陷入迷茫,最終產生就業焦慮。
(2)外界環境因素。目前大學階段,學生就業受多種問題困擾,加劇了就業焦慮情緒。首先,職位需求和供給數量之間的矛盾。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提升教育領域的工作,很多高等院校擴大辦學規模,學生人數增加,畢業時就出現市場需求資源有限,人力資源過多的情況,有一部分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產生就業焦慮[4]。其次,企業實際需求和高校教育的矛盾?,F在社會快速發展,無論是生產還是銷售領域,都在不斷改革與創新,但是高校教育的改革卻很緩慢,經常出現培養出的人才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跟不上現代企業的發展,造成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企業找不到人才的窘境。最后,經過調查發現,畢業生未能滿足用人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很多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未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這些都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壓力,并產生焦慮心理的原因。
二、大學生就業焦慮對思政課教學的影響
(一)降低教學效率
高校中的思政教學在學生整個大學生涯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學校也比較重視思政的教育,但在教學中發現,隨著年級的升高,越臨近畢業,教學效率就越低,主要受學生就壓力的影響,產生焦慮心理,未能集中精力進行學習,有下面幾點原因:第一,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較低,大學的學習壓力和高中相比,減少了很多,導致學生步入校門后,就放松自己,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玩上,不能自主學習,缺少對學習重要性的認知,因此荒廢了大學生活。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在班級中講課情緒高漲,但學生真正學習的卻很少,未能利用知識充實自己,待快到就業的時候,學生才有緊張感,因自己曾經未能好好學習,專業知識等不能很好掌握,求職出現困難,產生焦慮心理,在課堂中萎靡不振,更不能配合教師,教學效率和質量下降,學生自身思想品質沒有得到良好的提升[5]。第二,學生缺少拼搏進取的精神,經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缺少拼搏的意識,在求職中受到挫折,從而放任自己,對學校安排的思政課課程也不努力學習,降低了教學效率。產生該原因是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沒有遭受過挫折,導致一旦出現求職失敗,就出現心理問題,不再集中注意力學習,而會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聽教師的勸導,無論教師如何努力,學生也很難養成良好道德品質,導致教學效率下降。
(二)未發揮思政教學價值
大學生在就業和創業的時候,一定會遇到各種困難,這是對其心智的一種鍛煉,思想政治教學就是對學生進行的一種心理疏導,幫助大學生重新樹立自信心,建立強大的心理素質,通過積極向上的心理,保證課程的順利進行。但是如果大學生產生就業焦慮,那么就會嚴重影響思政課教學的價值體現。思政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現在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該方面的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點,將思想政治課與就業教育結合,以當前社會需求為中心,帶領大學生到課外進行實踐學習,提升其操作能力,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真正認識到工作的艱辛,提升就業積極性,并在此過程中,養成良好吃苦耐勞的習慣,不再以享受為主,將學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綜合性人才。高校為其創建實踐平臺,鼓勵其自己進行創業和就業,并在思政課中設置咨詢的環節,為學生解答創業就業問題,讓學生在此環境中意識到就業的困難,并建立不怕困難的決心,積極向前。在學習和實踐中積累經驗,為后期就業做充足的準備。大學生有就業焦慮,對思政課中教學的內容不聞不問,即使有改正自己和提升就業機率的機會,在焦慮的影響下,學生也不能好好把握,未發揮思政教學的真正價值。
(三)不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性格品質
高校進行思政教育,主要職能之一就是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三觀和態度,教師利用成功人士的就業和創業經歷,讓學生知道就業的不易,并在教師引導下養成樂觀的態度,如熱愛學習、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等,相信只要自己足夠努力,一定會獲得成功,此類積極的心態可避免極端行為的產生。另外,有效的思想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加強和他人的溝通,自主建立良好交際環境,在交流中知道自己就業過程中的不足,不斷改進自己,保證一直站在時代的前沿,獲得求職企業的賞識,提升就業率[6]。在實踐過程中,大學生一旦出現就業焦慮,會對一切產生懷疑,變的孤僻,不善交流,上課沒有積極性,聽課效率低下,思政課教學也變的無效化,對學生良好性格品質的提升沒有任何幫助。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在求職階段,會因為自身能力不足和崗位不相符等原因出現求職失敗,產生焦慮心理,這對于大學生的學習和后期工作都有很大的影響。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會使教學效率降低,最終影響我國教育事業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俊杰.創新學生思政教學思路 ?促進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J].智庫時代,2019(16):105+108.
[2] 王瀟.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9(04):14-15.
[3] 鄧禮娟.高校思政教學中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J].法制與社會,2019(11):202-203.
[4] 高齊天,蘇登飛.“兩課”教學在消融大學生就業焦慮現象中的影響[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02):86-89.
[5] 張瑞雪,曹筱燕,康燕.禪茶精神對大學生就業焦慮心理調節作用[J].福建茶葉,2018,40(04):452.
[6] 張敏.小組工作介入碩士研究生就業焦慮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