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軍 劉雨婷
摘要:20世紀70年代末的一場現代化轉型將中國社會推入了朝夕瞬變的洪流之中,也由此引發了中國學術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通過回顧中國知網(CNKI)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CSSCI)收錄的相關論文,發現中國社會轉型研究重點關注6個方面:經濟轉型、社會治理轉型、意識形態轉型、農村社會轉型、家庭結構轉型和文化轉型,并且它們依舊是今后社會轉型研究的熱點。如今,中國社會轉型研究在經歷了幾個不同階段后已開始進入理論自覺階段。中國社會轉型研究需要在立足中國社會轉型實踐的同時拓寬全球視野,豐富社會轉型研究范式,創新轉型社會學理論,以更好解釋和應對中國社會轉型的實踐挑戰。
關鍵詞:社會轉型;轉型社會;轉型社會學;CiteSpace
中圖分類號:C9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19)04-0135-006
“社會轉型”不僅僅是一個發展背景,更是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改革開放40年也是中國社會轉型實踐的40年,40年來我國學術界圍繞社會轉型,展開了許多理論和經驗研究。理清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的變動狀況和發展趨勢,對今后有序推進中國社會轉型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40年來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的知識圖譜
“社會轉型”這一概念,在中國最早是社會學界提出并加以佐證的,現已成為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普遍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它來源于西方發展社會學理論和現代化理論,西方社會學家借用轉型(transformation)這個生物學概念來描述和分析社會結構具有進化意義的轉換和性變,說明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換和變遷。我們嘗試使用CiteSpace將40年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的知識結構、規律和分布情況通過知識圖譜呈現出來,以便更直觀地看到研究網絡中的結構洞,從而進行搭橋和完善研究網絡。
(一)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知識圖譜的論文樣本來源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在CSSCI數據庫中設置關鍵詞為“社會轉型”“轉型社會”“轉型中國”“中國轉型”“社會結構轉型”“社會經濟轉型”,時間設為1979—2018年,進行檢索后可獲得2348篇論文,去除會議紀要等非學術論文的樣本后,獲得2314篇論文樣本。將2314篇論文數據導入CiteSpaceⅤ,可依次進行共詞分析和共引分析。
(二)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的共詞分析
共詞分析法不僅可以揭示研究領域的熱點,還可以橫向和縱向反映研究的動靜態結構及其發展歷史。
1.高頻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是由受過專業學術訓練的學者選擇的代表其論文內容的詞匯,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體現文章主題的。通過對中國社會轉型研究論文的頻次分析,發現“社會轉型”一詞擁有最高的頻次和中心度,“社會轉型期”和“轉型社會”的頻次僅次于“社會轉型”。“社會轉型期”是學者們頻繁使用的時間背景術語,不能代表其研究主題,而“轉型社會”則可作為空間背景或者研究對象。有的關鍵詞雖然頻次不是最高,但中心度較強,如社會結構(頻次為33,中心度為0.97)、改革開放(頻次為12,中心度為0.89)、全球化(頻次為13,中心度為0.87),這些關鍵詞在社會轉型研究網絡中具有較強的聯結和聚類能力,是搭建網絡的重要支點。
2.關鍵詞共現分析
在CiteSpaceⅤ中選擇閾值為Top 50,提取每一年中被引次數最高的前50篇引文進入運算。網絡裁剪方式選擇尋徑網絡算法(Pathfinder),聚類算法選擇對數似然法(LLR),標簽詞提取方式為關鍵詞命名。2314篇CSSCI論文形成254個節點和466條連線,共得到12個聚類指標。(1)聚類Q值和平均S值分別為0.8261(>0.3)和0.5605(>0.5),說明聚類的結果是顯著且高效的。[1]
3.關鍵詞涌現分析
在觀察研究主題聚類的同時,不能忽視時間發展對主題聚類的改變。突變詞,是指某時期使用頻率驟增的專業術語,用來探測某個領域中突現的概念和潛在的研究問題。在這2314篇論文中檢測到19個突變詞,結合突現強度和時間變化,我們發現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的研究前沿經歷了市場經濟和社會結構轉型并行—和諧社會—現代性—轉型中國和社會治理的轉向的過程:(1)1998—2004年:市場經濟和社會結構轉型并行。如果說20世紀70年代末只有經濟轉型,沒有社會轉型的話,90年代之后的社會結構轉型,即包括制度、文化、人文精神等非經濟因素的轉型開始與經濟轉軌并行。(2)2005—2008年:和諧社會作為標簽詞?!昂椭C社會”在此期間的突現強度高達15.60,可以認為對和諧社會的關注高峰源于2004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和十六屆四中全會分別將“社會更加和諧”作為重要目標,并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昂椭C社會”作為來自國家宏觀設計的關鍵詞在短時間內被學者們頻繁使用,隨后逐漸淡出社會轉型研究的領域。(3)2009—2015年:現代性的熱潮。我國已然身處現代性的歷史洪流中,進入21世紀后,我們對現代性的理解和批判,以及對由現代性引發的“社會矛盾”的討論愈加強烈。(4)2016—2018年:社會治理的轉型及對轉型中國的實踐自覺。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社會治理的命題,社會治理隨后成為突現詞,并且后勁十足。學界將社會轉型納入社會治理框架,亦或是將社會治理納入社會轉型背景的研究成果急劇上升。轉型中國在現階段成為研究前沿似乎表明轉型中國作為一種不同以往的社會型態已被部分學者所認可,并且他們力圖將這個富有獨特性的轉型社會作為社會事實進行研究。
(三)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的共引分析
文獻的相互引用是科學知識的積累、連續和繼承,反映了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在CiteSpaceⅤ中選擇閾值為Top 50,網絡裁剪方式選擇Pathfinder。1548條被引文獻在網絡中形成93個節點和84條連線。引文半衰期大于6年的文章共有23篇,其中最長的半衰期有8年。這些半衰期較長的論文構成了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的知識基礎。(2)其主要研究內容涉及對轉型理論的梳理總結、轉型期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安全問題、轉型期的價值沖突和價值觀教育、經濟制度的變遷、農村家庭代際關系的變遷和社會治理等。
在進行共被引分析的同時我們對突現引文進行了檢測,共檢測到3條突現文獻,按照作者、題目、突現時間和突現強度分別為:孫立平的《社會轉型:發展社會學的新議題》(2006—2009年,5.5568)、王紹光的《大轉型:1980年代以來中國的雙向運動》(2014—2015年,3.1634)和鄭杭生的《改革開放三十年:社會發展理論和社會轉型理論》(2015—2016年,4.2372)。
在共被引網絡中存在許多結構洞,沒有連線的引文漂浮在網絡中,呈現出原子化和疏松的形態。說明中國社會轉型研究較為分散和碎片化,被引文獻聯結引文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還未形成一個完整和系統的社會轉型研究體系。這可能是由于當前社會轉型很少作為一個社會事實來研究,大部分論文僅僅作為背景,來討論這個背景下誕生的多重問題。
二、40年來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的重點領域
通過梳理CNKI和CSSCI數據庫中收錄的中國社會轉型論文,結合知識圖譜展示的研究基礎和研究熱點,我們總結出40年來中國社會轉型研究重點關注的6個領域:經濟轉型及其影響、社會治理轉型、意識形態變化、農村社會轉型、家庭結構變遷和文化變遷。
1.經濟轉型及其影響。中國的社會轉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經濟體制轉型,即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40年來學者們對經濟轉型及其影響做了較多的分析:對經濟轉型歷程的回顧總結。比較常見的是三階段劃分法,即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對經濟轉型的方向、路徑和動力的研究。未來的轉型方向定位在何處,如何走向轉型目的地,是長期被學者們所討論的議題。綠色經濟轉型。基于綠色經濟轉型的產業結構優化和技術創新、低碳經濟轉型、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等都是當前經濟轉型研究的前沿。
2.道德信仰、價值觀念、社會心態等意識形態方面的轉型。在社會轉型推進了10年左右的時候,學者們開始對國民的道德信仰、價值觀念、社會心態等意識形態方面的變化額外警惕和擔憂。社會轉型的啟動意味著原先的價值規范開始失去現實合理性,新舊價值觀之間由此發生沖突。[3]250研究者們剖析了社會價值觀迷失、分化和沖突等現象的原因,并力圖探索重塑轉型期社會價值體系的方法和途徑。此外,城鎮化作為我國社會轉型的重大舉措,其間誕生的諸多與農民、農民工相關的意識形態問題也被分外關注。農民價值觀的整合、老市民與“新市民”關系的協調都是緊要的社會心態安全問題和研究熱點。
3.社會治理轉型。40年來的中國社會治理轉型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一是從社會管理轉變為社會治理。社會轉型初期通過整頓治理促進了國民經濟穩步發展,為后期“上層建筑”的治理打下了經濟基礎。十六屆三中全會后對社會管理內涵和模式的探索成為了研究熱點。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社會治理”,標志著我國的治理模式由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變。二是從單一的治理模式轉變為多種社會治理模式。早期的社會治理模式較為單一,“德治”和“法治”相結合是主流的社會治理模式。但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入,前所未有的新風險和治理困境使得學界和實務界開始逐漸探索多種社會治理的新模式?!皡f同治理”“網格化治理”“基層群眾自治”等提法魚貫而出。三是對先前治理模式的不斷反思和推陳出新。許多論文的題目表述為“從XX治理到XX治理”,如:從回應性治理到預見性治理、從地域性治理到流動性治理等,都是對社會治理轉型的多重反思和探索研究??傮w來看,社會治理轉型大多是被放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進行研究,即通過社會治理轉型來更好地適應和化解社會轉型帶來的一系列社會變化和社會問題,保證社會轉型往預期良好的方向發展,或者是將社會治理轉型本身看作社會轉型內容的一部分進行研究。
4.農村社會轉型。新中國成立后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打通了農村生產要素和社會資源流動的閥門,啟動了農村社會轉型。因而有關土地改革的研究始終貫穿于農村社會轉型的全過程。對農村社會治理模式的轉型和創新討論同樣是在2014年之后成為了研究熱點,更加強調“協商民主”、社會組織作用和基層社區自治等。當前對農村社會轉型的模式、特征和趨勢的探討幾乎涵蓋了經濟、文化、教育、農民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農村家庭結構和代際變遷是相關研究的熱點。此外,社會轉型期農村的傳統文化和公共文化都呈現式微態勢,學者們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和傳統文化的融合創新問題也十分關注。
5.家庭結構轉型。家庭領域的轉型是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家庭的向現代工業社會家庭的全面轉變,體現了傳統倫理的更新與現代家庭觀念的銜接。在90年代后期就有了社會轉型期婚姻質量研究,探究在價值多元的變遷社會中,從戀愛到家庭形成這一復雜社會化過程的影響因素,以力圖促進家庭和諧。[4]后期相關研究主要圍繞著家庭功能和地位的變化,家庭道德的內容和影響力的變化展開。家庭結構的變遷不僅涉及家庭的橫向轉型,還有家庭內部的縱向變化,即代際模式和養老方式的轉型。無論是城市養老還是農村養老都面臨著普遍而又特殊的挑戰,養老制度、社會養老保險、養老模式等議題是當前的研究熱點。我國的養老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家庭養老必要性和可行性依舊為學者們所認可,但家庭養老的模式需要順應新形勢而轉變,如分而不離和居家養老模式的提出。[5]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轉型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社會轉型的良性運行。
6.文化轉型。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文化轉型,要求我們用自覺的文化來塑造一種適合市場經濟需要的,具有主體性和創造性的生存模式。中國社會轉型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探討社會轉型時期文化的危機和重建。但總體上看,關于文化轉型和重建方式大都是一些理論和規范性研究,缺少實踐經驗研究的支撐。在社會轉型研究對文化的關注內容中,大眾文化是比較突出的一部分。大眾文化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90年代以來當代中國的一種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可以說是孕育于社會轉型,而又體現著社會轉型。[6]轉型期還誕生了一些新興的文化,如網絡虛擬文化對社會轉型的意義也一度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F代社會轉型對文化精神的急切渴求已經成為世界性社會轉型國家和民族的普遍需要,文化在社會轉型中的地位越來越脫穎而出。
40年來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的內容是多樣的,上述6個研究重點是長時間以來關注度較高,且較為聚類的研究主題。波蘭尼曾指出,經濟活動嵌入在社會關系之中,社會轉型是無法輕視非經濟因素的轉型的。隨著轉型的深入,學界對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家庭結構和文化等非經濟因素轉型的關注愈加強烈。但自2014年后,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的相關發文總數呈現整體下滑趨勢,也就是說在近幾年中對于這些話題的討論沒有以往那么多了。為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們對轉型問題的探討反而更少了?對此,我們有必要通過對40年來中國社會轉型研究歷程和階段的梳理來尋找其內在的發展特征。
三、40年來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的發展歷程及其特征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不同階段社會轉型研究的重點不同,結合知識圖譜和文獻內容,我們對40年來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發展軌跡及其特征做了歸納總結。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的歷程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準備期、初始期、發展期和反思轉變期。
第一階段是1979—1991年的準備期。10多年的光景還沒有顯現一些轉型中的共性問題,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也還只是在小試牛刀階段,沒有全部鋪開實施,社會結構轉型甚至還沒有被提上政策議程。這一時期的社會轉型研究正在孕育中,等到1992年之后,我們會看到中國社會轉型研究在數量上的逐步增長和內容上的羽翼漸豐。
第二階段是1992—2001年的初始期。1992年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社會轉型一個新的開端。此時市場經濟體制已具雛形,轉型任務是攻堅舊體制的“硬核”部分,以及創新健全配套性制度。從社會轉型研究的發文趨勢來看,這一階段是研究成果數量的平穩上升期,研究的內容也更加豐富。這一時期的社會轉型不僅有針對行動者行為和社會問題的研究,也有對社會轉型研究本身的一些反思,但在數量上還不充分,以理論和經驗性反思為主,缺少經驗研究。
第三階段是2002—2011 年的發展期。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發布,標志著我國社會轉型進入了健全和完善經濟社會結構的新階段。農民市民化的城市化進程加快,老齡化問題更加突出,代際之間的價值觀差異更大,可以說社會轉型帶來的疑難雜癥越來越突出。這一時期的社會轉型論文數量有顯著的增加。和諧社會概念的提出從一定程度上表明“社會”(而非“經濟”)的地位被抬到了宏觀設計的高度,社會轉型正在逐漸走出經濟轉型的半影區。對中國社會轉型過程、社會轉型模式、社會轉型理論的反思也越來越多。這些反思意味著中國社會轉型研究已有實現理論自覺的趨勢。
第四階段是2012年之后的反思轉變期。將社會轉型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內容主要集中在對社會轉型自身變遷的探討和對社會轉型研究范式和理論的反思上。在全球化的大轉型背景下,單一的發展社會學研究范式在解釋社會變革上顯得力不從心。通過對社會轉型的研究反思進而轉變為一門學科意義上的轉型社會學,或許可以成為一種新的發展或轉型研究范式。[7]雖然這一時期社會轉型的相關論文數量有顯著下降,但中國社會轉型研究已開始進入理論自覺與轉型發展階段,迫切需要多重轉型研究范式和研究理論。
四、40年來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的反思與展望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轉型研究從以經濟轉型為重心、對社會結構轉型鮮有關注,到經濟轉型和社會結構轉型并行,到突出社會結構轉型,再到實現社會轉型研究的理論自覺,在此過程中,產生了豐富的轉型研究成果,涉及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后期轉型實踐和理論精煉提供了基礎。但中國社會轉型研究還存在著一些薄弱之處,需要進行反思和提升:
1.研究議題碎片化,且大多是社會問題取向,將“社會轉型”本身作為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式的研究成果還非常有限。有關意識形態變化、家庭結構變遷、文化變遷,以及社會治理方式轉型等研究實則都是將社會轉型作為一種價值取向、社會行動、研究方法或是理論背景,而不是一個研究對象,更不是一種研究范式。社會轉型只有更多地被作為研究對象甚至研究范式來進行研究,才有可能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轉型理論。
2.研究領域內的科研學術合作較少,學術共同體的集體意識相對不足。從科研合作網絡來看,當前中國社會轉型研究雖然涉及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在內的10多個學科,但跨學科之間的合作寥寥無幾。具有較長半衰期的“經典文獻”,主要來自于社會學、政治學和歷史學,但這些學科內部的研究合作也很少。我國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的社會轉型給社會科學帶來了巨大的研究價值,同時社會轉型的推進也離不開社會科學領域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總結。這并非任何一個社會科學學科的一家之責,需要學科之間共同努力填補社會轉型研究中的結構洞,構建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的研究體系。
3.研究方法運用有限,實證研究有待加強,研究成果數量有待增加。40年來中國社會轉型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文獻分析、比較分析、理論抽象等宏觀和中觀層面的規范性研究,微觀層面的實證研究較少。在論文數量方面,社會轉型相關論文的數量在近幾年呈現下降趨勢。這可能是由于關注社會生活具體結構形式和發展形式轉變的研究將目光從社會轉型轉向了其他方向。比如,納入社會治理的研究框架中。盡管中國社會轉型研究正在走向理論自覺,但研究成果,尤其是高質量研究成果的數量還有待增加。
4.社會轉型研究的泛化。社會轉型研究領域已經出現了泛社會轉型化的趨勢。許多研究對“社會轉型”概念不加討論地使用,什么議題都套用在社會轉型上,但對社會轉型的內涵少有闡釋,甚至把各種問題都會歸因于社會轉型。這種情況在以主題詞或篇名檢索“社會轉型”時獲得的相關論文中最為明顯。長此以往,社會轉型本身的概念就會被混淆,社會轉型自身的研究價值也會被淡化,不利于社會轉型研究的深入和學科的構建。
5.轉型研究范式單一,以二分法作為研究預設,社會轉型理論創新不足?!皞鹘y—現代”、“農業—工業”作為西方古典社會學關于轉型的經典研究視角,在中國社會轉型研究中也一貫被使用。而在經濟、技術、知識、文化等各種現代性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快速流動的社會中,這種二分轉型視角似乎已難以充分解釋和指導中國現代化轉型的發展實踐和目標。我們認為需要把行動者從結構中脫嵌出來,建立一個不同于傳統發展社會學的面向行動者的轉型社會學分析框架,通過關注不同發展場域里不同行動主體對干預活動的理解、詮釋和重塑,來展現多元化的轉型發展圖景。[8]比較遺憾的是,當前的社會轉型理論創新還不足,缺少原創思想。
由此,我們有必要對今后的中國社會轉型研究做一點討論和展望,以推動未來社會轉型研究的深入開展:
第一,在經濟轉型、社會治理轉型、意識形態轉型、農村社會轉型、家庭結構轉型和文化轉型等轉型研究領域依舊受到關注的同時,社會轉型理論和社會轉型研究范式將會愈發成熟,尤其是中國人心態秩序的嬗變會受到多學科的關注。接下來社會轉型理論和研究范式發展的關鍵在于通過實證研究總結經驗,從理論和學科范式上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解釋,并在適應社會實踐變化中,實現理論和學科建構的動態發展。
第二,拓寬社會轉型研究的全球視野,增加科研合作和跨學科的社會轉型研究。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第三次社會轉型的整體特征,在全球性的整體格局中,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都要受制于它。如果我們的轉型研究僅僅將視野局限在中國地域內,就會被排除在世界知識化和全球化進程的行列之外。只有在全球化時代中發展起來,并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轉型研究及其實踐才能有助于中國的未來發展。此外,各學科之間應當積極進行跨學科的合作研究,用多樣的視角解釋社會轉型,促進中國特色的社會轉型研究領域的研究體系的形成。
第三,構建立足中國社會轉型實踐的研究范式,創新社會轉型理論,推進轉型社會學學科建設,健全中國社會轉型研究體系。古典的發展社會學理論將社會轉軌視為一種暫時性的動態特殊現象,[9]因為轉軌總有結束的一天。但人們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結束,這個時間看起來太長,長到轉型社會似乎不再是一個過渡社會的類型。面對這樣一個具有獨立性質的社會類型,以往傳統發展研究的單一研究范式顯得有些身單力薄,我們需要發展多重現代性的研究范式。轉型社會學就是一種新的嘗試,將對社會轉型的討論從“現代性命運”中抽離出來,更加關注當前的社會轉型的內涵、特征、制度機制、社會問題、運作模式等問題。從西方結構化的研究范式中把行動者帶回到社會學研究的中心,更加關注行動者自身的能動性和自主性。
縱觀40年來的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經歷了13年的準備期、10年的初始期和10年的發展期,雖然近年來研究論文的發文數量下滑,但已開始進入了理論自覺的階段。今后的社會轉型研究應當更加具有全球視野、理論自覺和方法論意識,從中國轉型實踐推向具有學科范式特色的社會轉型研究,構建起全球化背景下能全面反映“轉型社會”本質特征的社會轉型理論與方法體系。社會轉型還不應當僅僅被限制在地區研究中,中國特色的轉型社會學研究范式的構建或許能為其他轉型國家或者正在發生社會轉型的非西方國家提供一種很好的參照和啟示。
注釋:
(1)12個聚類按照規模大小依次是:社會轉型、社會結構、和諧社會、中國社會轉型、社會轉型期、轉型中國、轉型社會、經濟社會轉型、英國、社會結構轉型、公共政策、家庭結構。
(2)引文半衰期(citation half-lives)用以描述引文的老化程度,半衰期越大,表明引文的有效價值就越大。
參考文獻:
[1]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2):242-253.
[2]劉瑞.中國經濟定型之后社會轉型若干問題[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7,(3):58-61.
[3]陸學藝,景天魁.轉型中的中國社會[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
[4]夏國美.論變遷社會中婚姻幸福的三要素[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8,(2):147-155.
[5]楊文忠.社會轉型時期我國城市家庭養老模式初探[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8,(5):82-85.
[6]吳兆章.中國社會的三重轉型與大眾文化的三重屬性[J].社會科學,2003,(11):125-128.
[7]文軍,王謙.從發展社會學到轉型社會學發展研究學科范式的新探索[J].江海學刊,2017,(1).
[8]文軍.社會轉型與轉型社會:發展社會學的中國觀照及其反思[J].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7,(4):25-31.
[9][英]威廉·烏斯懷特,拉里·雷.大轉型的社會理論[M].呂鵬,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8.
(責任編輯 焦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