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晴柔
摘 要 寫作,即用筆頭說話。它是運用語言文字符號反映客觀事實、表達思想感情,同時傳遞知識信息的創造性腦力勞動過程。人們通過寫作,在生活中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及分享信息。縱觀古今,我們可以發現,寫作是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關鍵詞 教學隨筆;小學寫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C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5-0165-02
作為一名入職兩年的新教師,在接受培訓與學習之前,我對于寫作的認識是相當淺薄的,更不用說對于寫作的教學,更是一無所知。所幸的是,一場意義非凡的培訓學習讓我對寫作及小學的寫作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首先,我認為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之前,要對寫作的含義、作用有正確的認識。其次,教師應該將日常的寫作教學與小學語文新課標緊密聯系在一起。只有清楚掌握課標中每個年級對于寫作的要求,才能有所依據地在正確的范圍里給予學生正確的寫作指導。最后,教師本身應熱愛生活,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面引導學生客觀地認識世界,認識生命,認識自己及他人。在這樣的前提下所產生的寫作作品,更能成為一種真實的、有感染力的傳遞與交流。
在小學語文新課標中,將一至二年級的寫作稱之為寫話。課標對于該階段的學生的寫話要求是: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自己對于周圍事物的認知和感想;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而三至六年級的寫作,稱之為習作。對于小學中高年段的寫作學習,課標也同樣給出了不同范圍,不同高度的指導要求。例如,在三、四年級的寫作中,學生應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樂于書面表達,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最受感動的的內容……等等。
當我重新將眼光從教學中回歸到課標里時,我才發現自己從前對于寫作的部分教學是不完全正確的。在一二年級的寫作教學中,我會在標點符號的使用上,對孩子們有超綱的要求。例如,學會使用冒號、上引號、下引號等。又例如有一次,一個孩子在寫話中表達了對于小花的愿望:小花,小花,你要快點長成大樹哦。我馬上通過評語給予了“死板式”的糾正——“小花是不會長成大樹的哦!”。現在回過頭來看,從某種程度而言,自己的教學和引導,轄制了孩子們原本應有的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甚至,這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為什么很多學生會在寫作之初的寫話,就開始懼怕寫作?對于寫作的興趣似乎遠遠低于對閱讀的興趣。寫作似乎從一開始就成為了孩子們學習中一項很艱巨、很難完成的任務。
在工作受訓中,我才似乎找到了答案。成年人總是容易把那些自己認為習慣性的“有意義”的視角,強加在孩子們的身上。“要寫有意義的事”“要讓你的寫話變得有意義”……然而,正是這些成人式的“有意義”的視角,很容易成為孩子們在寫作時的一個暫時無法跨越的屏障。在老師與家長的面前,孩子們的寫作被套上了一副枷鎖,這一副枷鎖是一種寫作的“規范”。很快,孩子們開始發現,他們的筆不再是用來寫自己的生活的,而是寫一種“另外的”生活;不是寫真實的生活,而是“有意義的”生活;他們那些單純、真實且有趣的想法無法借著手中的筆,在文字中暢游和發揮。于是,文字間本該有的真實想法,逐漸被壓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套話、空話、大話、假話……似乎在某種評分標準的模式下,更加被認可的是“漂亮的話”。孩子在寫作中所留下的話,似乎失去了一些童真的靈動。當寫作不是循序漸進地被建立在原本該有的基礎和范圍上、不是自然地滲透在每個孩子的生活中時,在很多孩子的心里,寫作不知不覺就成為了一種壓力,一項艱巨的任務,他們起初寫作的信心被打擊。朱光潛曾說過,很多人不會寫作,是因為從一開始就走上了一條說謊的路。更糟糕的是,這不僅打擊了孩子的寫作信心,更陷入一種惡性循環,連教師的寫作教學也變得愈加的困難。所以我想,寫作應該首先成為孩子學習生活的中一種興趣而不是艱巨且難以完成的任務,教師的引導才有機會被學生接受。
在一次兒童詩的教學后,我鼓勵孩子們細致觀察周圍的事物,大膽揮筆作詩。很快,我收到了班上一個孩子的作品。在那首詩里,他的寫作對象是石頭,并且模仿了《詠柳》的詩題,創作了《詠石》一詩。他寫到:隨手一撿就得到,天涯海角都有它。只要你能細雕刻,千變萬化任你選。對于一個二年級的孩子而言,這樣的作品著實令我驚喜!在這之后,還有其他孩子也和我分享了自己的詩作。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位孩子通過對時鐘的觀察與刻畫,題詩《時間》。他寫到:時間有圓盤,圓盤有時針。時針會走動,動了就過了。我發現,雖然在《時間》這篇詩作中,對于事物的描寫,語言的表達不是那么精準,但是這首詩的構思很巧妙。于是,課上,我和孩子們一起探討,一起修改,一起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的參與和投入程度很高,表現得非常的活躍與積極。最后,我們重新修改了這首詩《時間》:時鐘有圓盤,圓盤附時針。時針會走動,走動不返復。不返貴如金,如金亦時間。
正是因為有這樣寶貴的與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讓我發現,寫作教學不僅使學生在學習中、在精神上都所成長,對教師來說,同樣也是一種成長,一種收獲,一種快樂。
除了每個寫作之人對于生活真實的解讀、對周圍人、事、物的細致觀察之外,我個人還認為,對本國及外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寫作。只有當作者與讀者都在相近的文化認知中,思想與思想、心靈與心靈才能在文字中相遇、發生碰撞、相互融合,最終能夠享受語言文字在寫作中所產生的力量與美好。文化是兒童的生活,經典是兒童的視野。因此,在不干擾孩子們對現代文字學習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在寫作教學中選擇性地、適當地滲透本國及外國文化的講授。當教師在教學中能有喚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獨特記憶和獨特審美的敏銳時,作為一個中國孩子,他們抬頭看大雁或低頭看落葉,大雁與落葉便不再只是一種意象的選擇,也成為一種特殊情感遷移的對象。在這種感知中,不僅體現了對本國、外國文化的一種尊重,同時也可以在寫作中,將文字與生活、與文化緊密相連,甚至融合。不僅讓學生能夠通過寫作去記錄生活的點滴,還讓每一個讀的人也通過他們的寫作去感知了生活的點滴。我想,為了今后能更好地在更高層次的學習中擴寬寫作的框架,提升寫作質量,從小學寫作起,教師就應該幫助學生增強文化底蘊,打好扎實的寫作基本功,。
在教學實踐中,我同樣發現評價對于學生的學習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對于寫作的信心及興趣。在每篇作文后面,常有教師對于這些作文的評價。有位名師曾說過:很多老師的評語所具帶的專業術語性太強,似乎是寫給自己看的,而非寫給學生看的。作為一名教師,應該避免在寫作教學中對學生的寫作作出超標評價、單一評價、偏頗評價,甚至越位評價。每一次的評價應盡量具有輻射性意義,不單是讓寫作的學生受益,還要讓其他聽到、看到的孩子都能從教師的評價中汲取成長的養分與力量,幫助孩子建立寫作信心,而非破壞,或者摧毀。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們可能都會發現,每個孩子的寫作水平參差不一。但是切勿心急,揠苗助長。在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面前,我們都曉得,成長沒有捷徑,寫作亦如此。希望我們都能等一等那些晚來的步伐;等一等那些晚開的花;然后,在一朵花里,看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