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明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更加重視教學效率的提升,將靜態知識融合于初中語文教學中,能夠更好地彌補文本缺失,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取文本信息,提高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更好地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因此,主要探究分析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靜態知識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靜態知識
在傳統教學模式當中,教師對文本知識傳遞重視程度不高,往往將文本作為常規的知識訓練材料,導致學生對文本的認識不足,很難真正提取有效信息,學習效率普遍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更加重視靜態知識的融合,通過融入靜態知識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從而有效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有效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與標點的融合
標點在初中語文文本中十分常見,不同標點符號往往代表不同的寓意,因此,教師在融合靜態知識時,可以將標點知識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通過指導學生掌握標點的運用、意義、表達意思等,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文本,對文本進行更加深入的閱讀,有效鍛煉和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讓學生對作者發生情感交流,更好地保證課堂教學質量[1]。教師在標點知識的融入過程中,教師需要首先讓學生理解文章標點符號的運用場所,包括文章題目、文章內容等,讓學生明白標點符號的運用方法。其次,還需要讓學生明確標點符號的排序,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掌握文本傳遞的內容,對文章結構、順序等進行深入了解,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例如,《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課屬于文化散文,全文通過敘述的方式,敘述了羅布泊的消逝過程,充滿了憂患意識。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將文章題目拿出來,讓學生在閱讀全文后,來表述文章題目后面能夠加什么標點,并且講出理由。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了解標點符號的具體運用。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文本的感情進行排序,然后用標點將文本的情感表達出來,類似句號交代過程、感嘆號表達作者對羅布泊消逝的惋惜與遺憾、省略號引發讀者的思考,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文本理解能力將會大大提升,更有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與句型的融合
除了標點符號之外,教師在融合靜態知識時,還可以將句型充分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其一,引導學生明確兼語句的功能。所謂兼語句就是指同一個詞語承擔著兩種功能,例如,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當中,文章題目就是一個兼語句,其中,齊王承擔了前一句的賓語和后一句的主語。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遇到兼語句時,可以嘗試讓學生對句子進行拆分,通過拆分句子,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兼語句,同時對文本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其二,同一句子的不同情感與含義。在文本當中,同一個句式的句子可能承擔著不同的含義,只有讓學生掌握同一個句式的句子的不同情感與含義,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文本內涵,引導學生更好地把握文本情感,提高學生文本閱讀能力,保證課堂教學質量[2]。同樣以《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為例,其中“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屬于同一句式的不同句子,想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也不相同,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感悟相同句子中不同情感與表達意義,讓學生對相同句式的句子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學生也能很好地理解蘊含在句子中的情感與意義,引導學生掌握獨字成句句子的用法。在文本當中,很多獨字成句、成段的例子,由于句子比較短,很多學生對這類句子的理解難度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還需要注重引導獨字成句的講解,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獨字成句的用法。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在向齊王表述了自己的看法之后,齊王回答“善。”一個善字屬于獨字成句,接上后續一系列的行動,能夠將齊王的性格和形象有效描述出來,因此,在獨字成句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補充句子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獨字成句意思。
三、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與關聯詞和修辭手法的融合
關聯詞和修辭手法屬于文本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因此,教師想要通過融合靜態知識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需要將關聯詞與修辭手法充分融合與語文課堂教學中,保證課堂教學質量[3]。例如,在《秋天的懷念》一課教學中,“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通過排比的方式,將北海的菊花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同時也融入更多作者的情感,通過引導學生品味句子,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文本內涵。
總之,語文是一門語言性學科,在語言性學科的教學當中,文本知識的傳遞是影響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所以,教師還需要更加重視靜態知識的融合,通過靜態知識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費紅亞.基于素讀的初中語文讀寫融合教學初探[J].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17,12(5):46-48.
[2]楊遙.挖掘漢字背后的文化,點亮語文課堂的激情:初探小學語文教學中古代漢語知識的應用[J].新課程(上),2017,3(1):48-49.
[3]胡虹麗,喬嬪.古詩文教學要樹立“時代融合”意識[J].中國德育,2018,224(8):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