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得海
摘 要:新媒體新技術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媒體觸及各個領域,給高中數學的教學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傳統的數學教學枯燥、乏味,使不少學生失去了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而多媒體與數學教學的融合,既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興趣,又給教師的工作帶來許多便捷。
關鍵詞:多媒體;數學;研究
一、幾何畫板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空間幾何體的教學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立體幾何教學,這部分的內容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是難點。傳統教學主要是依靠教師講解、學生空間思維想象來進行,而檢測也只是依靠學生做題來檢測結果。這樣的教學模式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帶來很大的困難,而多媒體的引入無疑給立體幾何的教與學帶來了“春天”,給這部分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實效性。作為教師,我們要盡可能地利用一切有利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工具去促進學生對這部分的內容學習探索與促進,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與抽象思維能力。對于數學學科的學習,都要經歷四個完整的教學環節,即傳授新課、鞏固落實、階段檢測、評價反饋。下面以這四個教學環節為主線,以空間幾何體的教學為載體,闡述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怎樣與不同的技術手段融合,從而達到高效教學。
例如,利用多媒體所畫的幾何圖形比較標準規范,同時也能促進學生空間思維的培養,但學生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所畫好的圖形,自己不去動手畫圖。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也要主動地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畫幾何體的直觀圖的操作能力。再有,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不能越俎代庖。例如我在講球體的體積公式的探索時,我可以利用幾何畫板動態的演示來模擬實驗。首先構造一個半徑等于R的半球和底面半徑和高都等于R的圓柱,再在圓柱內部構造一個以底面圓心為頂點、圓柱上底面為底面的圓錐,最后用任意一平面所截,比較兩個截面圖形的面積。效果十分不錯,學生受益匪淺、記憶深刻。我們教師“用昨天學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讓他們面對未來”,這句話讓我深感責任重大。作為當代教師必須懷有終身學習的心態,不斷挑戰新事物給我們帶來的變革?!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敝挥袝r刻為自己充電,才能有更多的能量給予學生,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二、翻轉課堂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在國外也叫顛倒的課堂,于2011年從國外傳入后,在國內進行本土化實驗研究,經過近八年的探索,以蘇州電化教育館金陵為代表的微課程教學法成體系地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提出了“微課程教學法”的概念。
目前,數學學科主要以知識傳授為主要形式,將翻轉課堂的過程分為課前通過微課(微課程或教學資源)線上自主學習為主和課堂教學進行內化提升為主的兩部分。即課前教師通過平臺或微信終端上傳微課(微視頻及資源),學生通過任務單問題的回答,借助網絡終端進行自主學習,課中教師作為指導者引導學生交流討論、鞏固練習。微課(微視頻)學習階段完成對學生的知識的傳授,課堂教學階段對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進行內化和提升,這種模式目前在國內已經初步推廣應用,教學取得廣泛基于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是學生培育和完善核心素養的重要平臺。
中小學數學翻轉課堂教學實踐表明,翻轉課堂教學有效地實現了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課堂上教師由傳授者變為策劃者,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和學習,對傳統教學方式完成了一次徹底的顛覆。數學翻轉課堂“雙目標”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兩個目標相互間的關系,既是兩個獨立的目標,又是相互關聯且建立在一個目標體系中,是處于兩個不同層面的認知目標,構成一個由低級逐步到高級的完整認知目標體系。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翻轉課堂微課學習階段與課堂教學階段各自有著目標任務,微課目標實現是為了課堂教學服務的,是基本微課翻轉課堂教學中的基礎目標;課堂教學目標實現是建立在微課目標實現的基礎之上,與微課目標是有效互補的兩個不同層面的目標,中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翻轉課堂教學,其基礎前提是微課,設定符合微課學習達成的目標,制作或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練微課,是學生完成自主學練的關鍵所在。同時,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微課學習階段和課堂學習階段所完成的各自任務和目標不同,生成新的教學設計模式是適應中小學數學信息化需求的必然。
三、翻轉課堂微課在數學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微課”就像微博、微信一樣,關鍵要突出“微”,就是比正常課教學時間短、教學內容少、知識點比較集中的課。國外相關統計和腦科學的研究表明:微課教學時間不宜過長,5~10分鐘為宜,最少的1~2分鐘,最長不宜超過20分鐘。微課是針對某個重點難點或小的知識點來制作的,對這一章節的其他內容不涉及,不是完整的一節課的內容,也不是傳統課堂的濃縮。而有些教師在制作微課時把一節40或45分鐘的傳統課堂的教學內容壓縮,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一個不缺,只是去掉了思考、回答、練習、評價、互動交流的時間。微課教學取代了教師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問題的養成,成為全部課堂內容的復制,忽視了教師的現場能力發揮,成為課堂的濃縮。
參考文獻:
[1]楊凱,宋曉光.學生有效學習與教師專業發展[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趙國防.學習評價問題診斷與解決[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