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李仙

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中部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奮力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
新時代,為適應新常態的要求和實現全面建設現代化宏偉目標,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戰略已經形成了建設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思路,為各經濟社會領域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也成為建設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部崛起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的組成部分,并在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部崛起是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戰略的題中之義
當前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并已進入了上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但仍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因此,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仍然具有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特性,那就是既要有利于穩定整個國家經濟的增長,又要兼顧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也就是說,既要確保相對發展地區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又要促進相對落后地區不能低于全國經濟平均發展速度。
為實現既穩增長、又促協調的區域發展政策的目的,在總結過去幾輪均衡和非均衡區域政策經驗的基礎上,近年來我國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新戰略,并相應地提出了“抓兩頭、促中間”的全新的區域政策新思路和新主張。所謂“抓兩頭”,就是指抓重點發展區域和特殊發展區域;“促中間”,是指帶動中間地帶的區域,在“推和拉”的作用下,穩定健康發展。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中部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奮力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
中部崛起在“穩增長、促協調”中的重要作用
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是既能穩增長又能促協調兩者兼顧的、具有中國特色和創新特點的區域發展新模式,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區域政策只針對落后或結構衰退地區的區域發展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別于一般發展中國家過多傾斜于相對發達地區的區域發展模式。在這樣一個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戰略中,中部地區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在穩增長、促協調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就穩增長而言,我國區域經濟是穩增長的中堅力量和主要依靠,特別是中部崛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在宏觀經濟處于新常態、產業經濟缺乏新支柱以及外向型經濟受到巨大挑戰的形勢下,我國區域經濟成為亮點。中部地區人口、城鎮稠密,發展潛力巨大,且經濟規模已達到一定水平,具備了工業化和城鎮化推進的條件,也具有引領國內巨大市場內需的能力,這些都對穩增長有著重要作用。
就促協調而言,中部崛起事關協調發展的全局,是最終解決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所在。區域均衡協調發展,其中“均衡”是從供給側看,目的是實現區域之間在財富生產領域的平衡發展,將各區域人均GDP指標的絕對和相對差距控制在經濟健康運行的范圍之內;“協調”是從需求側看,目的是實現財富分配領域的和諧發展,即將各區域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的絕對和相對差距控制在確保社會穩定的可接受的范圍之內。中部崛起了,“大中部”崛起了(“大中部”指中部6省和陜甘寧、川渝與云貴桂組成的地區),我國區域經濟空間布局的大“V”形或“大中部塌陷”的不均衡分布態勢才能徹底扭轉,區域均衡協調發展的目的才能達到。
未來中部崛起在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中的作用更大
未來實現我國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需要完成以下四大任務,中部崛起在其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一,在供給側方面,要構建城鄉區域分工協作的新體系,中部地區一馬當先。
構建城鄉區域分工協作新體系的基本思路是,在明確“點、線、面”和縣域最小區域單元的基礎上,以城鄉分工合作為起點,以都市縣和農業縣分工合作為主線,以都市圈和城鎮群為依托,按照城鄉區域分工與協作的基本原則,可以構建如下多層次城鄉區域分工合作新體系:
縣域基本區域單元。所有的經濟活動在地表上都表現為“點、線、面”三種基本空間形態,點線面三種基本形態結合起來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經濟區域。在實踐中,點線面三種經濟活動的基本空間形態結合構成的最小區域單元是縣域。所有縣域按照其最終發展的結局或頂層設計,只有兩種:以制造業為主的都市縣域和以現代化農業為主的農業縣域。其中,都市縣,指以非農產品原材料制造業和服務業為主的地級以上城市所在縣域,包括首都都市縣、直轄市都市縣、省會都市縣、地級市都市縣等;農業縣,指以農業為主的縣域,其縣城和建制鎮主要從事農產品加工和制造業。我國中部地區,特別是“大中部”地區,是我國縣域數目最多的地區,做好縣域基本區域單元未來發展的頂層設計意義重大;不僅可以增加一些地級市的數量,同時也為剩余的農業縣的發展指明最終實現現代化農業縣的發展方向。
都市圈。指一個地級及以上都市縣和其周邊若干產業關系密切農業縣構成的城鄉分工合作體系,相當于我國的地級市行政區。2017年,我國共有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相比美國擁有近600多個都市統計區,我國地級都市圈數量還嚴重不足,需要增加一倍的數量,才能確保我國區域經濟均衡協調發展。中部地區是地級市數目增加的重點地區。
城鎮群。指三個或以上都市圈構成的都市分工協作體系,主要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分工合作。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了未來建設21個城市群的設想,其中真正意義上的城鎮群大約16個。其中,“大中部”地區,城鎮群數量與東部基本持平,但由于人口多于東部,未來發展潛力更大。
城鎮群綿延帶。指三個或以上城鎮群構成的都市分工協作體系。正在規劃中的城鎮群綿延帶有沿海的“長三角”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京津冀地區、以及中西部的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平原地區和以成渝為中心的四川盆地地區等。
其二,在需求側方面,要構建空間市場一體化新框架,中部地區居中的區位優勢可以得到更好的體現。
構建空間市場一體化新框架,需要在宏觀區域上落實“四沿”戰略,構建“四縱四橫”的大體按照經緯度走向延伸的經濟軸帶,實現全國“一日經濟圈”的宏偉目標,做到各大綜合經濟區之間的互聯互通。具體方案如下:
“四縱”指:沿海縱線,大連、威海、青島、連云港、上海、福州、汕頭、廣州、北海等;京哈-京九線;二三線,二連浩特-包西線-西安重慶線-重慶貴陽南寧線-南寧湛江海口線-海口三(三亞或三沙)線;西部沿邊線,阿爾泰-伊犁-喀什-阿里-拉薩線。
“四橫”指:北方捷道,大連、京津、包頭、臨河、哈密、烏魯木齊、阿拉山口口岸(霍爾果斯)等;隴海線-蘭西線-西格-格喀線;沿江線,滬漢蓉-成都拉薩線;臺灣福州-福州南昌長沙線-長沙貴陽昆明瑞麗線。
由此看出,中部地區起著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橋梁作用。在交通物流成為未來經濟重要樞紐型產業的時代,中部地區居中的區位優勢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
其三,在治理市場失靈方面,要實施區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新政策,中部地區更是當仁不讓。
在有效調控區域發展差距方面,中部地區的關鍵性、最終性的重要作用已見前述。這里再從調控區域發展差距的新措施方面,分析一下中部地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促進各區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事實證明,區域差距更多地體現在各地區的農業和農村發展上。而中部地區是我國農業比重最高的地區,中部的農業現代化直接關乎全國的農業現代化;建立眾多的現代化農業縣,是中部地區最大的責任之一。
二是促進各地區城鄉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的均衡發展。公共基礎設施的差距直接影響著各地區居民收入的差距。中部地區基礎設施具有最為明顯的樞紐和橋梁作用,是溝通東西南北的國家級“立交橋”。
三是促進各地區社會公共服務水平的均衡化。對人口最多的跨省區綜合經濟區來說,(大)中部地區的社會公共服務水平的均衡化具有全國意義。
其四,在運行機制方面,需要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經濟運行與治理新機制,中部地區可以成為風險較小的試驗區。
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經濟運行與治理新機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明確市場主體。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政府有效引導)的區域經濟運行市場機制。從 “行政性放權”,轉向“市場性放權”,讓企業成為地方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成為國土空間資源使用權的主體。中部地區國有企業比重相對較大,同時也有著大膽改革的傳統(如武漢早期的改革實踐),未來以國企改革為重點的一系列體制上的突破,人們仍然期待中部地區大膽試,大膽闖。
二是構建國土空間市場化配置新機制。要按照所有權和使用權“兩權分離”的原則,將國土空間資源使用權向社會開放,形成市場化配置的新體制機制。中部地區農業比重大,國家征用土地多,具有開展這類體制改革的緊迫需求和有利條件。
確定政府管控的職責和范圍。優化國土空間資源分區行政管理和用途管制的新體系,包括行政區劃和土地用途管制(政府征地和使用等)。要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中部地區政府對國土空間資源用途管制的責任大于東部和西部,耕地和其他農業用地對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其他農產品的適度安全都至關重要,探索更加有效的國土空間資源用途管制途徑和方法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