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思考
我們正處在一個輕資產的時代,輕型銀行是時代大趨勢映射在銀行業的『小趨勢』。
輕型銀行之風
近年來,刮起了一股輕型商業模式之風。商業銀行向輕型銀行轉型成為共識,招行、浦發、中信、興業等都明確提出了輕資本、輕資產的輕型銀行戰略。“由重變輕”成為行業熱詞。
輕型銀行的核心訴求和轉型目的可以概括為:讓盈利增長擺脫邊際投入產出遞減的窘境,擺脫對規模、資本、資源投入的線性依賴,形成一條“非線性增長曲線”。其內涵包括但不限于:更少的資本消耗、更集約的經營方式、更敏捷的管理手段、更高效的投入產出……其中最核心的是“輕資產”——同樣的收入水平下,占用更少的風險資產。因此,打造輕型銀行“最重要的事情”是構建資本消耗少、風險權重低、風險可控的資產與業務體系。
追尋輕型銀行的價值邏輯
我們正處在一個輕資產的時代,輕型銀行是時代大趨勢映射在銀行業的“小趨勢”。
從商業上看,真正優秀的輕資產公司往往依靠品牌、消費者黏性、銷售模式創新、成本控制等“非固定資產因素”來創造持續的盈利與競爭壁壘,這些因素被稱為“護城河”——輕資產優勢越明顯,護城河就越寬,對投資的吸引力也就越大。若只看重固定資產占比等財務指標,我們可能只看到了表象。輕資產經營體現了一種致力于充分挖掘公司所有生產要素潛能的商業模式和戰略理念。這就是為什么當我們談論輕資產的時候,一定會談論它背后的輕運營、輕管理、輕組織、輕文化。
IBM的轉型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從1989年開始,IBM歷經多次變革,不斷由重變輕,最終從硬件制造商轉變為IT服務商。IBM是銀行學習的好榜樣,大象可以跳舞,但前提是變得更輕。
其實,金融業天然就是輕資產行業,銀行天生就有“輕”的屬性。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與一般制造業相比有兩個區別:一是固定資產只占總資產的很小份額;二是權益資本只占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很小部分。這就決定了銀行損益表的兩個特征:第一,營業支出中固定資產折舊的份額很小,員工費用的份額很大;第二,銀行的貸款減值(特別是在經濟衰退時期)需要足夠的資本來吸收,從而凸顯資本充足率的保障和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前者就是“輕”的特征。
然而銀行的“資產”又與一般意義上的資產不一樣,由于經營風險的特殊性,銀行的絕大多數資產都是“風險資產”,這背后隱藏著兩個邏輯:一是輕資產的核心是低風險,而低風險通常意味著低收益,這就造成了輕資產金融模式的一個尷尬處境:輕資產不掙錢,掙錢的都不輕;二是風險資產的背后是資本,資本是緩沖風險的主要工具,因此,對銀行來說,輕資產和輕資本某種程度上是一體的。
輕型銀行與風險密不可分,但實際上是“你要把哪些資產放在資產負債表上,哪些放在表外”的問題。
理論上全部在表外是最輕的。這里說的不是“假表外”——雖然在表外但依然需要承擔風險和需要負債端提供流動性支持,那么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輕資產,我們說真正意義上的輕資產,比較接近代客、財務顧問、投顧的范疇。類似于地產行業輕資產模式中,企業自身并不持有大量土地和物業資產,而是為持有資產的投資人提供管理服務,獲取管理費、中介費和業績報酬,反之如果自己持有,依靠資產升值收益的模式則是重資產模式。
所以,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承受風險的程度(愿意付出的資本總量)就是輕重的程度。投行是保薦、承銷、證券化,資管則是打破剛兌、買者自負,兩者都遠離了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而與之對比,商業銀行作為存款機構,由于隱含著國家信用,享受最后貸款人的“永久流動性”支持,其必然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和金融普惠使命,而在跨時間跨空間的資源配置中承擔風險、緩釋風險是其價值所在。從商業道德上,社會、政府、監管、市場可能都不會“允許”商業銀行過于“輕”。換句話說,輕型銀行只能是在重的基礎上去追求輕,而不能一味避重就輕。
說到底,輕型銀行是關于結構、效率和盈利能力的PK。銀行不同的業務因風險權重不一樣,會導致風險資產占總資產比例的差異,從而對資本消耗、利息創造、不良生成等形成差異化的影響,這就是結構的意義。
通往輕型銀行之路
財務視角下的輕型銀行是靜態的,是結果。更有意義的探討是經營視角下的輕型銀行之路。
從前述分析我們大概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輕型銀行轉型的背后實質上是兩個既有差異又相互關聯的話題:輕資產業務體系和平臺化經營模式。
第一,輕資產業務體系。目前,銀行業流行一種觀點:傳統的資產形式尤其是對公貸款是“重資產”,輕型銀行轉型就是去對公化——對公貸款那種“用錢賺錢”的模式不僅風險權重高、資本占用多,也拉長了資產久期,降低了資產周轉率。“輕”的銀行資產組合里對公貸款占比較低且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或資產經營轉讓出表,而風險權重較低的標準化同業資產、信用卡資產、住房按揭貸款、小微貸款,以及貨幣市場投資和交易類資產占有更大比重。此外,在“輕”的銀行里,以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為代表的表外資產將越來越多。
從廣義的角度,我們還可以泛化銀行資產的概念,從信貸資產走向數據資產、品牌資產等更豐富、更廣闊的領域。銀行的價值創造將更多地通過對數據的挖掘、利用和交易來完成。“輕”的銀行也將更多地憑借專業知識、數據和平臺來賺取利潤。
招行的輕型銀行實踐(整體最優),實際上就是這種接近于“帕累托最優”均衡之美的典范代表。
第二,平臺化經營模式。在通往輕型銀行的道路上,平臺戰略是一個重要的橋梁。現在幾乎所有銀行言必稱“平臺”,并千方百計自建、嫁接各類平臺以實現批量獲客:自建的類電商平臺,大多數是信用卡商城,工行融e購、建行善融商務、招行掌上生活等;基于供應鏈金融的交易銀行平臺,類似于平安的橙e網、浙商的應收款鏈平臺等;資產交易類平臺,以F端金融機構連接為主,如招行的招贏通、平安的行E通等;投行類的資金與資產撮合平臺,類似招行的“招投星”,為項目方和投資機構提供撮合服務;開放銀行平臺,浦發、中行等都搭建了基于Open API的開放銀行平臺,連接開發者和場景需求方;垂直類或細分類的生活服務平臺,如光大的云繳費平臺等。
理論上,平臺化(真正具有雙邊性的平臺)往往與輕型化、低成本相對應。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單純的平臺(輕資產)越來越暴露出價值創造不足和可持續成長性不足的問題。
近期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平臺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失敗》,總結了209個失敗的案例,指出了平臺戰略失敗一些主要原因:錯誤的定價方式;未能與用戶、合作伙伴建立信任;過早地排除競爭;進入市場太晚。其實對照以上四條,國內商業銀行現在平臺模式的大規模探索與實踐應該值得高度警惕。
輕型銀行轉型的切入口
如果一家銀行試圖打造輕型銀行,以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促進市值管理,我會給它最簡單的建議——先從提升加權風險資產收益率開始。
從加權風險資產收益率的公式(RORWA=凈利潤/加權風險資產)分析,若凈利潤的增幅高于加權風險資產的增幅,那么,加權風險資產收益率就能持續提升。同時,加權風險資產也能保持更快的增速。
總之,雖然“輕”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但對于微觀中的某一家銀行而言,在轉型的過程中,依然要理性面對輕型銀行的“誘惑”,深刻把握其背后的邏輯與規律。一開始就要“避重就輕”的“輕資產”,是一個邏輯上自相矛盾的偽命題。輕重是手段和路徑,價值創造才是終點。如果不能提升效率、增加效益,無論輕的商業模式多么絢麗,都將是曇花一現,也違背了商業銀行的初心。而某種程度上,在這個輕資產時代,“重關系”“重資產”在邊際上反而是一種差異化。當萬物互聯之后,客戶(人和企業)及其背后的需求,都將被高度抽象為一串串字符,服務失去了彈性和溫度,MAU、DAU、GMV下的“以客戶為中心”容易泛化成“以流量和數字為中心”。
一切問題回到現實:客戶并不在乎你是輕還是重,他(她)們只關心價值,這既是金融的本質,也是服務行業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