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君
摘 要:合理有效的問題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的思路,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還能涵蓋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好的問題更能旁征博引、舉一反三,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更好鞏固和掌握,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上也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關鍵詞:例題;數(shù)學模型;講練結合
課堂是學生學習最重要的場所,學生是主體,教師為主導。針對中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任務重、內容多、時間緊的特點,如何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上更好地讓學生接受?如果教師照本宣科,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不但激發(fā)不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還會養(yǎng)成學生的懶惰的習慣,對往后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提問”作為教師引入新知的重要渠道,它在數(shù)學課堂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有效的問題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引導學生的思路,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還能涵蓋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好的問題更能旁征博引、舉一反三,從而更好地達到對知識的鞏固和掌握,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上也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課堂提問的重要作用,我認為教師在課堂問題教學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多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自己檢測知識空缺
我經常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授課過程中用什么方式方法提出問題才能更好地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卻忽略了問題提出后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往往都是不留時間,提出后急于追問結果。顯然,由于初中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有限,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不夠透徹,對問題的理解過于片面,不能引發(fā)學生的深思,當然也就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長此以往,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過于生疏,對學過的定理公理公式不能深刻理解,題型稍加改變就無從應手,因此造成很多學生對于做過的題記憶不深刻。在課堂教學中變換一種新的方式: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恰當?shù)膯栴}情境,通過教師的指引,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去總結,去歸納,效果更好。
例如,在初三第一學期講解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這一章時,我提出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如果平行四邊形的邊和角又比較特殊,還能得到什么圖形?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可從兩個方面著手思考:第一,當平行四邊形的一組鄰邊相等時可以得到更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第二,當平行四邊形的一組鄰角相等時也可以得到一個更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大家積極參與,認真看書總結,小組討論并得出結果,每個小組推選出一個代表發(fā)言,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最終結果,前者得到菱形,后者得到矩形。這也就順理成章地完成了由一般的平行四邊形過渡到特殊的平行四邊形,而且這樣做更加有利于學生學習菱形和矩形的判定方法。于是師生共同探討出:在判定特殊平行四邊形時,應在已知圖形的基礎上,看是符合“加邊”還是“加角”。如果在能判定出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又有邊的條件,就應該考慮“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如果在能判定出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有角的條件,就應該考慮“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如果對角線上有條件,則應該考慮“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或“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通過這個探究過程,學生學習特殊的四邊形的性質及其判定條件就不難了。很明顯,這種觸類旁通,通過課堂提問,再通過類比得出結論的教學效果遠比“灌輸式”的教學效果好得多。
二、多給教師時間和空間,靈活大膽地去實踐
教師通常在備課的時候對問題已備選了一個或幾個思維途徑,在課堂上以“定勢思維”開展教學過程,但因為教學中由于面對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情這些不確定因素,當學生的思路與教師的思路相左或學生的想法不切實際時,不愿打亂既定的教學程序,干脆采取回避、壓制措施,使學生的求異思維、批判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被束縛,這對學生長期的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不妨采取靈活調節(jié)上課的方法,結合實際情況,變換教學方法,最好讓學生能身臨其境地始終樂于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與比較,我發(fā)現(xiàn)靈活的教學方法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更能學好數(shù)學。比如,在講解初一上冊“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打折銷售”這一節(jié)時,我是這樣設置的:“商場打折季你跟媽媽去商場買大衣,標價2000元,打七八折,則售價是多少元?”學生很快就能算出來,也能更好地理解標價、折扣、售價之間的關系:售價=標價×折扣。教師緊接著可以提出問題:這件衣服的利潤是多少元?學生小組合作得出還缺進價這個條件,順理成章得到:利潤=售價-進價。顯然,這種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講解方式比機械地讓學生背公式好得多,學生對題型的記憶也很深刻,從而達到了有效教學。
三、給思維一個空間,讓其循序漸進
問題的坡度設置也是十分關鍵的。坡度過小,不值得優(yōu)等生去思考,學生的思維活躍不起來;坡度過大,導致思維卡殼,學生的思維活動不能深入進行而流于形式。因此,學生的思維是循序漸進的,要設置何時的坡度,既要讓優(yōu)等生吃得飽,還得讓差生吃得了。經過反復的比較與實踐,同時精心設置問題的坡度,使學生步步深入,并探究出規(guī)律。課堂上注意上課節(jié)奏,盡量讓差生跟上老師的步伐,多給學生自己練習的時間,這樣學生的思維逐漸活躍,成績逐步提高。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數(shù)學,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因此,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化難為易、化深奧為通俗,使更多的學生熱愛數(shù)學,喜歡數(shù)學,探索數(shù)學,為未來的發(fā)展打好數(shù)學基礎。只要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教,就能喚起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學,教與學就能碰撞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學生就能萌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就會富有創(chuàng)新能力,我們的教育就能培養(yǎng)出21世紀所需要的創(chuàng)新人才。
一堂課要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要仔細鉆研新課程標準,深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不但要抓住課堂教學的重點,突破知識難點,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還要精心設置問題,把問題問到點子上,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