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健
摘 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革新,語文學科在教育界中的地位日趨提高,初中語文教學不再只是傳統的傳授課本知識,而是越來越注重培養初中生的優良品德和素養。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教育,關注學生思想觀念的提升和人格的塑造,是新階段初中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如何將人文教育完美地滲透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是每一個初中語文教師需要思考探索的問題。只有通過人文教育,促進初中生文化修養和品性操守的提升,才能真正落實好初中語文教學的本質意義。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策略;人文教育
在傳統教學理念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師一味地對學生進行課文講解,只要求學生掌握與考點有關的知識,過多地關注學生在應試教育中語文成績的提高,而不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思想道德的建設。這導致初中生的語文學習僅僅是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普通知識,沒有主動對語文學科中蘊含的人文教育進行分析探究。隨著新時期教育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進步,這種枯燥單一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階段初中語文教學的需求,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初中生思想觀念的教育和道德意識的培養,從而促使初中生立足于語文知識基礎,加強對自身素養的全面提高。
一、引導學生和課文情感相共鳴
在新階段初中語文教學的要求下,學生需要通過課文學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鑒賞能力。但是現在許多初中語文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不高,認為人文教育對于語文教學和學生的提升而言是沒有意義的,抑制了人文教育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情感表現,忽視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悟其中的人文魅力,嚴重影響了初中生優良素質的培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開展人文教育,讓學生在文化傳統的熏陶下進行語文學習,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提升。
人文教育的開展對于初中語文教學工作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在自身的教學理念中注入人文思想,并且將人文精神滲透在語文課堂實踐中,對語文教育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語文不應該只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更多的是需要發揮它的主要作用,促進對學生文化情感和思想素質的培養。
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發揮其課堂的主導作用,通過創新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領悟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文章蘊含的人文精神,感悟其中蘊含的文化情感,激發學生對人文精神的追求和思考,不斷提高自身文化修養,與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促進人文精神在課堂情感教學中的滲透。
如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時,可以在多媒體教學設備上呈現圖文并茂的課件,用春天的圖片和影像吸引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再讓學生分組合作,制定學習任務,對課文自主進行有感情的分段朗讀,使他們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形成初步的認知,奠定情感的基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作者通過對春景特點的把握,給讀者展現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通過這五幅春景圖,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春天生生不息的景象,留給讀者無盡想象的空間。教師再鼓勵學生對文章所表達的感情進行深入探究,通過對文章詞句的品讀,感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構造出的美感,領會作者贊美春天帶來的生機和希望,挖掘出作者積極進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初中生在學習《春》的過程中,能夠通過感悟文章蘊含的人文思想,與文章的情感產生共鳴。這有助于提高初中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閱讀鑒賞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能從中領悟到作者所想表達的人文精神,促進學生培養積極樂觀、奮發向上的生活態度,從根本上將人文精神落實到語文教學中。
二、尊重學生個性的差異
初中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因為受到家庭觀念、成長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存在個性上的多元差異性。有些學生天賦較高,基礎較好,學習能力較強,而有些學生卻在語文學習中存在知識上的缺失。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差異性的關注,發現每個學生具備的不同特點,針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促進人文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但是,有些教師的人文意識不強,只注重學生的語文成績,而不去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進行有效的人文教育,導致學生停留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無法實現真正的提高。這種情況需要初中語文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制定適宜的教學策略,力求讓每一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都能感悟到人文教育帶來的人文思想,促進思想道德觀念的提升。
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中需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多用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語文課堂實踐,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對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同時,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的成果,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給予一定的評價,讓學生在課堂實踐中發揮自身個性特點的同時,能夠發現自己在語文學習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推動多維度思考能力的形成。這對學生提升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初中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創造力得到了有力的提升,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人文教育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傳播發展。
例如,教師在教學說明文《中國石拱橋》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合作討論,對課文內容初步進行整體的感知,理清課文發展的脈絡,分析其中運用的說明方法,提高學生對說明文的自主思考和閱讀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分組,布置每個小組的學習任務。如對于閱讀鑒賞能力較弱的小組,教師可以設置較簡單的學習目標,讓他們通過對課文的閱讀,分析課文的說明對象以及對說明對象的特點進行簡單的總結概述。而對于理解能力較強的小組,教師可以適當增加難度,讓學生對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列舉分析,說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然后,初中語文教師應當發揮課堂主導者的作用,對每個小組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總結,針對學生的差異性,對他們的知識漏洞進行補充鞏固,同時對他們進步的地方及時給予肯定,激發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最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共同對文章中蘊含的人文思想進行深入挖掘和探討,通過品讀課文語言,感悟到作者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結晶的無限贊美。這能幫助學生強化對《中國石拱橋》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從思想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