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榮
摘 要:基礎教育階段的綜合實踐活動被規定為必修課程要求已有十多個年頭,2017年國家更是推出了綜合實踐活動感恩教育課程指導綱要,但該課程要在學校普遍性落地,真正成為常態、普惠的學校常規課程,還有諸多的困難需要破解。本校在近年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力圖通過以移動云平臺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整體融入,嘗試化解感恩教育課程生成、落地實踐中的一些復雜性疑難問題,取得了初步效果,希望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有意識引導學生群體運用各種移動信息技術手段,融合個體與群體綜合素質能力,合作完成問題項目,以發揮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精神等方面獨特的育人作用。
關鍵詞:移動云;綜合實踐活動感恩教育課程;實踐研究
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如果課程領導者,沒有時代的眼光,一味排斥運用智能終端和移動網絡,而只采用傳統手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感恩教育課程,其結果是根本無法應對現實的復雜性,最終會讓綜合實踐活動感恩教育課程流于形式。在綜合實踐活動感恩教育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過程中,課程領導者和教師應當把最先進的、便利的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于其中,示范于學生,并指導學生運用智能終端和信息技術作為組織、探索或是探究的重要手段,把移動網絡作為信息和資料采集、收集、處理的載體,成果整理、展示和評價的重要方式。
一、綜合運用移動云平臺,化解感恩教育課程開發之難
綜合實踐活動感恩教育課程首先需要本地化開發,這個過程毫無疑問充斥著現實的復雜性。雖然在筆者任職的這所學校,通過若干年的努力,實現了實踐活動課有固定的周課時,但從內容上看無論如何都不能算是學校的常規或是常態課程,很多兄弟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感恩教育課程周課時都有逐步被高考科目蠶食殆盡的現象。因為完善而有效的課程開發實在是太過復雜,一個真實落地的綜合實踐活動感恩教育課程,需要有精細化的構思和各方面課程資源的整合。單從人的因素來說,至少涉及三個方面的人力資源需要整合,首先是學校、年級、班級的管理群,他們要思考的是:出行人員的安全問題,師生研究主題的社會影響性和學校可提供軟硬資源的保障性等問題。其次是課程開發與指導教師群,他們都關注的問題主要是:實踐活動價值的最大化,實踐活動普惠程度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真實完整體驗度等問題。再次就是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相關參與臨時指導的老師群,這樣的課程開發參與面非常廣,時間和空間跨度也非常大,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會議頭腦風暴,現場訪談交流只能是輔助手段,參與面也比較窄,除了一些關鍵性的環節的確必須當面會談外,更多的時候信息整合最有效果的方式還是手機上的QQ交流群和微信群,如果沒有這種形式的即時互動交流,足量的信息溝通,輕則會在實施過程中遭遇某些意想不到的困境,甚至還有可能讓費盡心思設計的課程,因為無法與各種現實困難相融合,最后還沒有等到落地實施就流產了。因此我們構建了基于手機移動云平臺的在線方案討論、協商模式,嘗試化解項目設計、開發、生成中的資源整合難題,讓綜合實踐活動感恩教育課程方案順利落地,以符合現實活動的復雜情景。
二、綜合運用移動云平臺,化解課程實施之難
綜合實踐活動感恩教育課程實施中最大的困難是“普惠”,即活動課程要涉及所有學生,真實地人人參與,但某些綜合實踐活動感恩教育課程明顯是少部分學生“表演”,多數人不得不旁觀欣賞的花架子,這樣的課如果成為常態化,難怪活動課時會逐步被蠶食殆盡,因為這樣的實踐活動對多數學生是沒有多大現實價值的,長期這樣實施顯然很難被人們接受。因此真正的“普惠”式綜合實踐活動應當是小組化的和教師指導一沉到底、隨時跟蹤的過程,在我們的實踐中發現,最理想的實踐活動小組應在5至8人左右,方便學生自主與合作,形成有價值的生成與探究。在學校的層面,活動課要成為常態化課程,學校會把至少一個年級的實踐活動放在一塊同時進行,即一次性參與的學生人數會非常多,而一個學校懂得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人數卻非常之少。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采用虛實實踐活動空間相結合的形式來化解實施中師生配比不足的主要矛盾,最大程度地優化教師資源,促進課項目開發QQ、微信群,學校、年級、班級管理群體,實踐活動基地的老師群體,社會其他關注教育的群體,課程開發與指導教師群體,學生代表、家長代表群體都能順利參與。
三、結束語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明確鼓勵學生應用網絡學習空間進行預習、作業、自測、拓展閱讀、網絡選修課等學習活動,養成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自主服務的良好習慣。在一個智能化社會,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是學生解決問題不可或缺的手段,應該說信息技術素養應是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育實踐的先行者,我們應當有這樣的膽量去開拓、去嘗試,善于總結經驗,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應有價值。
參考文獻:
[1]謝作如,郭小娜.升級綜合實踐活動實現“創意物化”[N].中國教育報,2018-07-14(3).
[2]馮新瑞.再次審視綜合實踐活動感恩教育課程的特性[J].基礎教育課程,2018(5):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