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致娣
作為學校教育實踐者的一線教師,從自身鮮活的教育實踐出發,在數學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10個核心素養,從學生發展和數學課程教學的角度理解,數學核心素養是學生學習數學應當達成的有特定意義的綜合性能力,它不是指具體的數學知識與數學技能,也不是簡單的數學解題能力,而應該是一種思維習慣,能夠主動、自然、嫻熟地用數學進行交流、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問題,具有獨創性、深刻性、靈活性的計算思維,擁有積極的數學情感,做一個會表述、有思想的、和諧的人,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一、挖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核心素養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溝通學生和學生學習的載體,《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提出:數學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在各個學段中,《課標》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概率與統計”“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在進行不同內容領域的教學時,教師首先要能認真研讀教學內容,通過對教材中每一段話、每一幅圖、每一道例題進行仔細分析和思考,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準確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挖掘具體知識技能所蘊含的核心素養,并把它們作為明確的教學目標呈現出來,這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至關重要。例如:在教學“圖形分類”一課時,通過研讀教材明確知識技能層面教學目標有:體會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區別,能根據圖形的特點在交流合作中對圖形進行分類等。仔細思考,圖形的分類其實是讓學生明確物體的相同與不同,不同是分類的意義所在,相同才是分類的標準,學生只有明確了分類的內涵,才能很好地利用分類的思想方法學習數學、解決數學問題。無形中就培養了學生注重觀察的能力、分析大量數據的能力、總結歸納的思維能力以及對學過圖形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
二、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形成過程
數學核心素養基于知識技能,又高于知識技能,它往往蘊含在數學知識的形成、發展和應用過程中。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建立良好的數學知識結構,這是學生獲得數學思想方法,提高數學核心素養的基礎。在此過程中,才能夠進行合情的推理,逐步形成條理清晰且具有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等的數學方法。為此,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形成過程就變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體驗圓的特征,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一個圓內的直徑與半徑的關系。另外我提出“為什么車輪是圓形的?”讓學生在一張白紙上模擬圓形車輪的行進軌跡,同時也模擬了方形車輪的運行軌跡,學生很有興趣,在看到車輪運行軌跡的同時,立刻明白了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有利于形成空間想象力,以及初步養成運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直觀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
《學記》中的“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正說明了交流是啟迪學習者智慧的重要途徑。發達國家在課程改革中紛紛將“數學交流”納入到了數學課程標準之中。我國新課程標準關于“數學交流”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把“會數學交流”定位為一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交流是信息社會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必備的能力之一,應當從小學階段就予以重視,讓數學交流逐漸成為學生數學學習與使用的一種自覺行為,并養成一種良好習慣。數學交流包括三個方面:數學思想方法的接受,數學思想的表達,數學思維載體的轉換。例如:在教學《象征性長跑》一課時,我將教學目標定為:通過探究活動,經歷調查、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培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通過展示和交流,體會與他人合作求知的樂趣,感受數學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學生通過調查,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討論得到“如果全班用接力方式開展這項活動的合理活動方案”,對于怎樣設計更“合理”,對應的具體標準和要求有哪些,如是全班都要參加?每人每天跑多少?在哪里跑?怎樣計量每個人跑的長度?男女生跑的一樣嗎?學生各抒己見,我認為只要方案切實可行都是合理的。這樣在用數學語言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收集資料的方法,歸納整理數據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問題迎刃而解,還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四、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
想得清的人才能說得清,說得清的人更能想得清。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邏輯性,特別是在學生回答問題時多問為什么,盡量引導學生用思路清晰語言完善的語句來回答,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提升。另外,培養學生敢于質疑,以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主生成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鼓勵學生敢于質疑,不迷信教材,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例如:在教學“一片樹葉的面積”時,有的學生提出可以用一毫米的小方格來和樹葉對比,通過數格子就能大概知道一片樹葉的面積。很快就有學生想到為了更精確就可以取更小單位的方格來數,我非常鼓勵這樣的做法,這其實就是極限的初步想法,多鼓勵孩子們說,他們就會想到各種各樣的想法,甚至還能用數小三角形的辦法來解決。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是創造力的源泉,人生是有限的,知識增長是無限的,要使學生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去掌握無限增長的知識,僅靠機械傳授、被動接受知識是斷然不行的,只有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適應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