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春
摘 要:農村人口居住比較分散,交通不便,學生在上學途中耽誤了很多寶貴時間,到校后疲憊不堪,對教學影響較深;而時代特色的“留守”兒童又比較多,在家與監護人缺少有效溝通與管理,容易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也嚴重影響他們在學校的學習發展。為了有效利用教育資源,優化教師隊伍,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韋營鄉韋營學校于2006年開始,集中韋營鄉五六年級學生辦起了寄宿制學校。在此基礎上,2018年又把韋營鄉三四年級學生集中于此寄宿制學校。
關鍵詞:教育管理;自理能力;寄宿制;生活管理
在幾年的工作實踐中,筆者通過積極的探索與實踐,體會如下:
小學寄宿生的特點:
現在的小學生大多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因為父母的溺愛及家庭的嬌慣,致使這部分孩子身上呈現如下特點:
1.一些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有求必應,無限制地滿足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使之從小養成蠻橫、任性、不受約束等不良習性。
2.在家庭中形成了“唯我獨尊”的意識,集體生活中不珍惜友情,常常為了一點小事與朋友翻臉,甚至吵嘴、打架。
3.責任感不強,缺乏集體觀念,自律能力差,不按時作息,吵鬧、妨礙別人休息、值日時逃跑,等等。
4.花錢大手大腳,不考慮父母的艱辛,錢不夠用了找個借口向父母親要,甚至偷別的同學的錢。
5.生活自理能力差,被褥亂堆、生活品亂放。
6.家庭依賴性強,不適應集體生活,部分學生不合群。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管理老師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加強教育管理:
一、體貼入微關愛學生,盡快適應集體生活
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高爾基說過:“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睈坌氖抢蠋煴仨毦邆涞钠焚|,教師的愛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但是,師愛不同于母愛。師愛是偉大的、公平的,也是理智的。因此,生活管理教師要以高于“母愛”的拳拳之心,把愛灑向每一個學生,積極熱情地解決他們生活中存在的困難,使他們盡快脫離對母愛的依賴,及早融入集體生活之中。
二、堅持不懈培養學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針對小學生年齡小、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點,應該從行為訓練入手,不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最終形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那么如何去培養呢?筆者認為,應從“嚴、勤、細、耐”幾方面入手。
嚴,常言道:“嚴是愛,松是害。”嚴格要求是老師愛護學生的具體表現,是對學生充滿責任感和理智的愛。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通過嚴格的規章制度規范約束養成。因此,在管理中要制定嚴格的生活管理制度和要求來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嚴慈相濟,使之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細,就是從點滴入手,細微務實。從細節入手,強化訓練。對學生的生活起居、被物疊放、生活用品的擺設等生活細節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嚴格訓練,從而養成文明的生活習慣。同時,要隨時發現學生的不良行為,及時進行教育,糾正其不良行為,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
耐,就是耐心細致地培養教育學生。依靠耐心,反復抓,抓反復,持之以恒,多撒播滋潤心田的綿綿細雨,少降暴風驟雨。教師要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寬容之心,做到“春雨潤無聲”,鞭策和鼓勵學生不斷進步。
勤,就是勤跟緊抓。勤的目的是為了“少跟”或者是“不跟”。所以,勤是做好寄宿生管理工作的基礎和保障。一種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經過長期的、反復的訓練才能形成,特別是在小學生好動、自律能力差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因此,在管理中,必須做到勤跟緊抓,始終如一,堅持不懈。
三、以行育情教育學生,培養集體主義觀念
寄宿生來自分散家庭,無集體生活經歷,缺乏社會責任感。情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說,情能動情。因此,首先,教師應該教育學生,使他們懂得社會是一個互幫互助的大家庭,建立和發展團結、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有意識地安排同學去幫助,讓其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體驗互幫互助的情感,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和聯系。
情感的另一特點是實踐性。實踐性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情感發展的動力。所以,情感教育要從實踐開始,以行育情,越實踐,學生的情感就越深,反過來,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實踐,從而形成自覺行為。所以,在管理中,教育學生主動做好應該做的服務性工作,如當好值日生、關閉門窗,為有病的同學抓藥、打水、端飯等,讓他們在奉獻中體會到自身精神的愉悅和團結友愛的情感,增強社會責任感,真正體驗到集體大家庭的溫暖,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
總之,寄宿制學生的管理要多調查研究,要不斷探索出符合學校實際的有效方法,努力使寄宿制管理更趨科學化。
參考文獻:
[1]鄧悅.農村寄宿制小學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農村教育,2007(Z1).
[2]陳文濤.新形勢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問題研究與對策思考[J].基礎教育參考,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