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英


摘 ?要:眾所周知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其值約等于2.718281828459……,這是一個超越數。在科學技術中用得非常多,常見的是以為底的指數函數x和以為底的對數函數。而科學技術中一般不使用以10為底數的對數,而選擇以為底數,這樣做是因為許多式子都能得到簡化,用它是最“自然”的,所以叫“自然對數”。該文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在生活中的應用及在自然界的體現,并用不等式法通俗易懂地證明了重要極限。
關鍵詞:螺線 ?自然律 ?極限
中圖分類號:B516.4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6(b)-0169-02
1 ?生活中有趣的
在歷史上,自然對數的底與一個商人借錢的利息有關。它描述的是單位時間內,持續的翻倍增長所能達到的極限值。通俗地講,就是現在講的復利計息的問題。也就是將利息并進本金再生利息。但是本金與利息和的多少取決于你選擇的計息周期而定。假設有多種計息周期可供選擇:你可以選擇一年里只計一次利息;也可以選擇每半年計一次利息,一年里計兩次;同樣也可以選擇一個月計一次利息,這樣一年可以計12次;甚至還可以選擇1d、1h、1min計一次利息。很顯然計息周期越短,一年下來本金和獲得的利息總和就越多。現舉例說明:如果某人將10000元存入銀行,為了計算方便,利息按10%計算,那么一年下來,所得利息為1000元,這樣一年后本金和利息的總和為11000元。但是如果假設不管存款時間的長短,利息始終保持不變,均按10%計利息。某人將存款存入銀行半年后取出,則所得的本金和利息總和為10500,然后此人將這10500作為本金再次存入銀行半年,這樣全年下來,此人共得本金10500+10500×10%×1/2=11025,顯然比按一年取一次的方式多獲利25元。可見計息周期越短,本金與利息總和就會越高,因此可以設想,如果計息周期無限制地縮短,比如每分鐘計一次,甚至每秒,或者更短每一瞬間(理論上來說),會出現什么狀況呢?本金與利息和會無限制地加大嗎?答案是不會,而且它的數值會穩定下來,如果將這10000元記作一個單位,本金與利息將趨近于一極限值,就是我們提到的。
如今是互聯網、大數據時代,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使用智能手機操作自己銀行卡上存取款業務。特別是年輕人,有了零用錢不會讓它白白躺在靜無聲息的銀行卡上,而是借助手機銀行讓它動起來,進而給自己帶來利益。如果隨著時間的縮短,本金和利息總和可以無限地增大,那將會出現一個什么樣的景象?所有人都會是低頭族,人們只要時時刻刻地操控自己的手機,就會帶來想要的收益。而現實是,無論選擇怎樣的計息周期,帶來的利益是有上限的。
當然的最初出現應該是觀察出來的,而不是用嚴謹的證明得到的。因為當時還沒有極限的概念。第一次提到該常數是約翰·納皮爾在1618年在公布的,直到1727年或1728年歐拉在未發表的爆炸力論文中開始使用作為常數,一直到今天。
2 ?自然界的美也與息息相關
如果你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你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美麗的曲線。比如,平靜的湖面上輕輕蕩開的漣漪、安靜的小村莊里傍晚時分升上藍天的一縷裊裊的炊煙、夏天小雨過后數只緩緩攀援在籬笆上的蝸牛留下的足跡,這些自然界美妙的曲線都是以渦形或螺線形的形式存在的。而這些螺線都是可以用或由經過一定的變換得到的指數形式來表達。我們把或由經過一定變換和復合的形式定義為“自然律”。因此,“自然律”的核心是,是“自然律”的一種量的表達。“自然律”的形象表達是螺線。比如對數螺線、阿基米德螺線等。自然界中螺線相當普遍,就像上面提到的生活中的美景,英國著名畫家和藝術理論家荷迦茲深深感嘆:渦旋形或螺線形逐漸縮小到它們的中心,都是美的形狀。而渦旋形或螺線形是無所不在,一抬頭、一伸手都能觸摸得到,比如人的內耳結構是蝸旋狀的,我們的指紋、發旋也是蝸旋狀的。這是看得見的,還有看不見的。蛋白質的多鈦鏈主要是螺旋狀的,核酸結構也是螺旋狀的。誰能說清……給數學家帶來多少方便和成功?人們贊揚直線的剛勁、明朗和坦率,欣賞曲線的優美、變化與含蓄,殊不知任何直線和曲線都可以從螺線中取出足夠的部分來組成。是“自然律”的精髓,在數學上它是:當n趨近無窮時,函數的極限。
3 ?重要極限
上面提到的復利計息,實際上就是這個重要極限的結果。當n趨于正無窮或負無窮時,函數的極限就等于。這也是高等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極限,符合型的冪指函數都可以使用這個重要極限計算。
證明這個極限的方法很多,一般高等數學教材中通過二項式展開放大來證明數列單調上升,并估計出上界為3,盡管這種方法很直接,但是很麻煩。
數學講求規律和美學,可是圓周率和自然對數一樣基本的常量卻是混亂,就如同兩個“數學幽靈”。但通過歐拉公式二者又相遇了。對任何實數x,有,這就是歐拉公式。將代入,有 ,即,這就是著名的歐拉恒等式。理查德·費曼稱這恒等式為“數學最奇妙的公式”。它也是數學里最令人著迷的公式之一,它將5個最基本的常數聯系到了一起——兩個超越數——自然對數的底,圓周率,兩個單位——虛數單位i和自然數的單位1,以及數學里常見的0。因此,數學家們評價它是“上帝創造的公式,我們只能看它而不能理解它”。
這就是神奇的數字,既熟悉又陌生,默默地參與到生活中,又有著自己特定的數值,還參與創造了無數個美的境界,這也正是的魅力之所在。
參考文獻
[1] 工科數學(供大學生參考)專輯(上)[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學報雜志社,1993:27-29.
[2] 馮春.工科數學創新教學的實踐與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3] 樊映川.高等數學講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