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 要:情感教育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通過情感交流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培養和發展學生豐富的情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們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特征的一種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情感教育;滲透
基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目標,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時,要加強學生良好的情感和道德品質教育,啟發學生對于情感的認知。通過實踐教學證明,語文教學富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很適合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情感教學,激發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在強調知識的傳授的同時,也要注重情感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意義
首先情感教育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之一。語文課堂僅依靠課本內容和教師板書的方式進行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初中生的學習要求,因為初中生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模式,不斷重復會讓學生感覺語文課枯燥,會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能緩解這些問題。首先,情感教育主張激發學生的情感共識,以學生作為主體,學生的想法能得到老師的支持和鼓勵,就會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其次,情感教育能增加學生和教師的溝通與交流。情感教育的過程是通過互動和交流完成的,這樣教師就能很好地了解學生的想法,就能制訂出更合理的教學計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后,情感教育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有利于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深挖語文教材,會發現許多情景交融,引人入勝的詩歌、散文、小說、童話等,文章蘊含著濃厚的感情因素,通過對這些作品學習,有助于學生審美情趣和情感的培養,學生在這些作品的熏陶下有利于形成崇高的人格品質。
二、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情感教學的重要性上面已經介紹了,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呢?語文教學一般是從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的來推進課堂教學,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情感教學靈活地滲透到聽、說、讀、寫、思的教學中,這樣既豐富了課堂內容,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注重導入,在聽課的過程中感受情感抒發
語文課教學在課前教師要做充分準備,在進行教材內容之前,教師可以圍繞課文內容開展富有情感的導入,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前情導入很重要,可以為學生營造出合適的情感氛圍,將教學內容以生動的畫面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比如在教學《春》時,教師采用多媒體播放小溪潺潺,小鳥歡歌的春意盎然的情景,導入教學,學生在鳥鳴、溪流聲中感受到了春日的情景,在老師的配樂詩朗誦中更加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采用情景教學導入教學內容,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真切體會到作品的感情。情景的創設需要教師和學生同時參與,既有教師對學生情感的引導,又有學生自己的實踐體驗,這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能促進師生情感的交匯。
2.通過視覺的刺激,能讓學生感受形象和外在美
我們現在所用的教材都非常注重課文的插圖編輯,語文的魅力就是通過文字的描寫,在讀者眼前形成畫面,所以通過文字和畫面的相互配合,學生能更好地體會文章所表達的藝術美,境界美。比如在《觀滄海》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以圖導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先欣賞教學圖片: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風中,一代梟雄曹操戰袍飄飄,放眼觀望蒼茫無際的大海。通過對圖片的欣賞學生更加體會到了作者當時豪情滿滿,志向高遠的情懷。這樣學生就能進一步領會詩人通過詩歌想表達的感情。
3.引導學生在誦讀中融入情感
在教材的課后要求中,一般都有“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要求。朗誦是學生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也是很好的情感教學體驗,因為朗讀調動耳、目、口、心,各部位的配合,要合理地把情感融入朗誦中,首先要理解文章內容,沉浸在作者所創造的藝術世界里,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這樣朗讀的過程才能漸入佳境,學生也才能享受審美情趣。
4.展開想象,在寫作中融入情感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重要部分,在作文中融入情感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引導學生在作文練習中,融入真情實感。優秀的作文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它充滿了個性色彩,飽沾了作者的情感體會,所以才能打動人。作文也是學生表現自我的平臺,引導學生通過寫作抒發情感,能培養學生表達能力。比如《父母的愛》為題的習作,要求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例,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不說空話。教師在進行習作教學時和學生一起以《燭光里的媽媽》作為背景,賞析了《游子吟》。通過這樣的情景創設,觸動學生的情感線,以引導學生寫真情、講真話。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情感教學是滲透在教師日常的教學工作的。依新課標要求,初中語文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和情感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趙寶珺.論中小學生情感教育[J].現代教育科學,2005(5):51.
[2]呂棟權.真情誘導,情境探究:談中學語文課堂情感教學[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