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從它成為歷史的那一刻起,就是帶著神秘色彩而來的。人們活在當下,卻時時刻刻想翻閱歷史,了解百年甚至千年前的世界。在眾多閱讀作品中,筆者對《康熙遺詔1722》頗有偏愛:此書作者大膽采用時空轉換、人物穿越和魔幻手法,把古今兩條重要線索交錯編織得多姿多彩、跌宕起伏,造就了如夢如幻、神秘靈動的特殊意境。好似,讀者是通過VR現代科技的力量身臨其境地看到了歷史所真實發生的一切。
合起這本書的時候,筆者在想:倘若書中的科技力量加持在文物身上,真的讓歷史展現在人們眼前,那該有多好。畢竟,看再多的文字都不如歷史切實在眼前那樣來的暢快。單霽翔,他曾是故宮“看門人”,現接任故宮學院院長,書里的幻境讓他“變古為今”。
養心殿內,西暖閣前,單霽翔“端坐”龍椅,召見大臣。
單霽翔:“我最近是不是胖了?”
大臣:“皇上,您是不重不威呀!”
這幕“君臣對奏”發生在故宮“發現·養心殿數字體驗展”上。這套應用系統每個大臣可以“對答”500多句。在這里,人人都能“走”進數字化的養心殿,批閱奏章、密談臣僚,或者帶上虛擬現實頭盔,御覽殿內陳設,十分愜意。
除了場景以外,每件文物都是一個生命體,每每走進博物館看到一件件展品,都在腦海里幻想它曾被誰使用過?若是酒器,誰曾在什么場合時用它觥籌交錯?若是戰器,那是誰曾用它揮刀斬殺?是敗倒在血泊中,還是得勝回朝?
讀者已不僅僅能滿足于文字的描寫與敘述,當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技術的出現和日臻完善,就期望于有人可以把科技與文物結合起來,讓這些生命體活起來。讓歷史的畫面呈現在世人眼前,去揭開它謎一樣的面紗。
為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轉變文化發展方式,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更好更快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科技部、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前不久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為“科技+文物”融合發展指路搭橋。目前,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仍面臨許多新的挑戰,科技對文化建設支撐作用的潛力還沒有充分釋放,相關部門和地方對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尚需進一步提高,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讀者都能有機會“親歷歷史”“喚醒歷史”,傳承與光大中國博大精深的厚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