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景鵬 米月
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甘肅張掖高臺縣,瞻仰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碑和陣亡烈士公墓,參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他強調,西路軍不畏艱險、浴血奮戰的英雄主義氣概,為黨為人民英勇獻身的精神,同長征精神一脈相承,是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講好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甘肅是一片紅色的土地。這里留下了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奮斗的足跡。毛澤東更在甘肅境內寫下了《七律·長征》《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等著名詩文。
在紅色故事的講述中,甘肅曾產生《軍民大生產》《咱們的領袖》等流行全國的經典歌曲。以華池封芝琴為原型創作的“劉巧兒”更是家喻戶曉的典型藝術形象。可是,隨著傳播環境和受眾審美的改變,一些承載紅色故事的文藝載體和紅色故事的講述方式,面臨著難以跟上時代的挑戰。
拘舊方不可療新疾,居夏日不可御冬裘。照本宣科的復制、單調枯燥的講述、一成不變的形式,肯定不會走心動人、成風化人。因此,紅色故事的講述方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
要把創新精神貫穿于紅色文藝創作全過程,在提高作品原創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題材、豐富內容、創新形式和手法上花力氣,通過生動的畫面和豐沛的情感,實現以情動人、直擊人心,不斷提高紅色故事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比如,江西衛視節目《跨越時空的回信》,以“跨越時空,對話英烈”為主題,以紅色家書為切入口,讓英烈后人在今天給先輩寫信,講述了大量我們不熟悉的紅色故事,挖掘出了宏大理想背后涌動于英雄內心深處的情感,把歷史和現實連接起來,讓歷史不再僅僅是歷史而與現實融為一體,最終以書信的名義完成了對紅色基因的傳承。
除了歌曲、小說、戲劇、影視這些傳統的文藝講述形式,其實博物館里的紅色革命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革命戰斗遺址都可以成為紅色故事的“講述者”。
比如,甘肅省共有各類革命遺址682處。其中,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326個,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活動紀念地128處,革命領導人故居34處,烈士墓59處,紀念設施135處。這些深厚的紅色資源,是我們講好紅色故事的豐富寶庫。要最大限度整合利用紅色資源,把講好紅色故事與發展紅色旅游結合起來,讓群眾在身心娛樂中潛移默化地感受革命歷史的溫度,自覺接受紅色故事的洗禮。
此外,在媒體融合時代,還應加大創新融合力度,多采取媒體融合的手段來講述紅色故事,注重運用新技術增強紅色故事的“時尚感”,運用新媒體增強紅色故事的“輻射力”,真正讓紅色故事活起來、火起來,讓紅色文化靚起來、傳下去。比如,建軍90周年時,火遍朋友圈的《穿越時光,這是我保家衛國的樣子》H5作品,在同一時刻,讓數億人一起重溫了人民軍隊的歷史,對全體民眾進行了一次極好的國防教育,更厚植了紅色文化的土壤。
我們要原汁原味地講述紅色故事,以故事的真實性去打開那個離我們并不算遙遠的年代,才能讓紅色故事更具生命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