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治理的現代化是一場深刻的變革,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是其必然的邏輯。連續在湖北、廣東召開的兩場全國公安交管現場會議,分別聚焦農村、城市交通安全,共同釋放出從基層創新探尋交通治理新路徑的清晰信號。
理念思路之變,基于形勢任務之變。在城市,以大車流、大路網、大人流以及新業態為特征的道路交通發展趨勢,給交通安全帶來一系列新課題;在農村,與道路交通快速發展相對應的,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對滯后,交通安全隱患量大面廣,成為日益突出的短板。還要注意到,絕大多數地區都已經處于城市與農村并存融合發展形態,城鄉要素加速流動帶來的交通新態勢,與老舊問題疊加交織,成為新的風險積聚地帶。這些變化,加之“除隱患、防事故、保大慶”等一系列重大任務,對交通安全提出了更嚴標準、更高要求。
基層是問題的直面者,也是尋找答案的最前端。以問題為導向,無論是深化警保合作推進農村“兩站兩員”建設,探索實施“路長制”,還是助推決策部署智能化、預測預警智能化、執法管控智能化和事故處理智能化……這些在全國交管系統推進的新舉措,都能在基層一線找到先行先試的身影。可見,激發基層創新活力,從一域一地探索起始,由點及面、因小見大,再上升為普遍的制度安排,這條已經被改革實踐充分證明的重要經驗,也是構建現代化交通治理體系的必由之路。
推動基層創新,必須突出前瞻性。多年前,南方某省的一個縣,在確定新縣城道路建設規劃時,參照的是中等城市規模,被一些人認為是浪費土地和資金,如今多年過去,其道路經受住了交通迅猛發展的考驗,沒有阻礙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腳步。這就是前瞻性思維的體現。當然,前瞻性并不意味著貪大求全,而是要立足本地實際,科學預判社會發展、人口流動趨勢,想在問題前面,走在問題前面。同樣的,道路交通管理也要秉持新發展理念,在前瞻視野下考量人、車、路、管理等各要素及其關系,研判未來走向、謀劃應對方案,鼓勵不同地方因地制宜先行一步,為全國范圍內解決潛在的普遍性問題提供引領和參考。
推動基層創新,必須堅持開放性。按照有關部署,各地要推動交通安全治理從“交警主導”向“黨政主導”轉型、從“一元管理”向“多元治理”轉變。這一格局本身就體現了開放性,具體實施層面,也應當是開放性的,可以有不同的路徑和方案選擇。不妨進一步開拓思路,廣泛調動法治、道德、科技的力量,以各種形式推動各方資源參與到交通治理之中。為此,就要善于為基層一線破除技術、機制等各層面障礙,做好環境營造和制度保障,推動形成上下通達、多元共融的交通治理新局面。
推動基層創新,必須彰顯包容性。一方面是對方式、過程包容。基層創新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成效顯現有時需要一定的適應期、磨合期。例如,已在不少地方施行的“隨手拍”舉報交通違法,曾經歷了一個肯定和爭議并存的過程,在不斷調整中走向完善,為更多地方所借鑒。另一方面是對結果包容。基層創新有成功的希望,也有失敗的概率。要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積極構建容錯糾錯機制,建立與基層創新需求相匹配的權責體系、激勵機制,從而激發出接地氣、有底氣的創新氛圍。
推動基層創新,還要展現好成果。近年來,各地已經涌現出一批創新成果,小如借道左轉、雙待疊加、拉鏈通行等通行模式,大如城市交通大腦、警務魔方等新型智慧管理體系。展示和使用好這些可推廣、可復制的先行經驗,不僅是對基層創新熱情的最好肯定,也是最大限度發揮創新成效的必要舉措。只有充分釋放基層的創造力,讓創新成果競相噴涌,交通治理現代化之路才能擁有更為強勁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