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萍
摘 要:為進一步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引領作用,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孝義市農民合作社進行了調研與分析,指出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問題;建議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1-0074-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4 ? ? ? ?文獻標志碼:A
1 ?孝義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目前,孝義市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770家(包含2家聯合社)、家庭農場75家,分布于17個鄉鎮(街道)361個行政村,覆蓋率為95.25%。其中,2017年新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67家、家庭農場25家,新覆蓋99個村。2017年新獲得山西省認證的示范社(家庭農場)7家、呂梁市級示范社(家庭農場)5家、孝義市級示范社(家庭農場)10家。經過大力扶持、推廣,新型經營主體已經成長為一支帶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2 ?孝義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扶持力度不夠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多以自發性為主,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合作模式和內部管理不規范,使其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和引導。但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在這方面發揮的作用仍有欠缺,相關政策傳達、落實不到位,導致農民專業合作社對相關政策了解不夠,造成合作社在引導農民生產方面存在偏差。地方政府扶持政策相對缺失,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遇到技術、資金、土地、人才引進等諸多問題時,只能依靠自身力量解決,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夠[1]。
2.2 ?管理機制薄弱,運作不規范
一是管理不嚴格。部分合作社組織制度不健全,民主管理、民主決策不完善,會員權利、義務不明。部分合作社運作和管理隨意性大,理事會、監事會流于形式,存在不按章程和制度辦事的現象。二是運行不規范。合作社與會員的聯結松散,利益關系不緊密,部分合作社靠個人信譽維持管理,服務停留在生產或銷售的個別環節上,沒有形成產供銷一體化。部分合作社僅注冊辦理營業執照,無生產、辦公場地,個別合作社甚至是有名無實的“空殼子”。
2.3 ?市場競爭力弱,帶動能力不強
一是基地規模小。一些合作社基地建設意識不強,力度不夠,加之自身條件所限,合作社的生產基地小而散。二是服務范圍窄。絕大多數合作社服務的范圍僅限于本村組,跨鎮、跨縣發展的合作社非常少,整體實力不強,規模效益不高。三是產業鏈條短。盡管孝義市農業特色產業較多,但合作社的主要經營模式還是生產、銷售初級農產品,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同質化嚴重,導致其抵抗風險的能力較弱,對農民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帶動作用不強[2]。
2.4 ?缺乏復合型人才,自身發展能力弱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需要有會經營、善管理、懂技術的人才。現有的農民合作社雖然是一些比較年輕、有干勁、善鉆研、有先進理念的致富能人帶頭發動的,但其文化知識水平、經營管理能力、技術水平等相對較低。大多數管理人員僅在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的某一方面有專長,而具備組織協調、經管管理、技術指導、市場營銷等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太少,甚至沒有。缺乏領辦合作社的帶頭人,一些能力強的本土“能人”對參加基層自治組織或自主創業熱情較高,但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夠了解,缺乏興趣和動力組建合作社,牽頭領辦的意愿不強。
2.5 ?資金周轉困難,集資融資難度大
農民專業合作社總體發展水平不高,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實力不強,注冊資金較少,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周轉困難。發展農業成本較高,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金融機構扶持合作社發展的貸款額度普遍偏小,借款門檻高,造成合作社通過融資發展生產的難度較大。
3 ?建議措施
3.1 ?強化宣傳引導,營造濃厚氛圍
一要強化宣傳。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廣泛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本知識、扶持政策、典型經驗和先進事跡,形成濃厚的社會氛圍,讓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合作社,并積極創辦合作社。二要樹立典型。積極開展示范社創建活動,通過擇優扶持、示范帶動,積極培育一批讓農民可看、可學的標桿和樣板,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辦社積極性。三要正面引導。積極引導有能力的組織和個人創辦合作社,通過種養大戶牽頭興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領創辦等形式,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創辦和領辦合作社。四要強化培訓。重點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合作社領頭人,提高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
3.2 ?規范內部運作,夯實發展基礎
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要求,嚴格審批,從源頭上保證質量;探索實行動態監測制度,嚴格監督財政扶持資金的使用情況,整合規模小、同質化、知名度差的合作社;取締沒有產業實體、運轉不規范、違規經營、套取扶持資金的合作社。
3.3 ?發揮典型帶動效應
要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必須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類農業合作組織的作用。應加深和統一對合作社的認識,切實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助力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來抓。通過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積累經驗,實現“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調動農民參與合作的積極性。
3.4 ?加大營銷力度
引導合作社實行標準化生產,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和追溯制度,確保每個環節都有據可查,提高產品品質和安全性。加大品牌建設力度,使用無公害、綠色、有機等農業規范標識,培育知名品牌,提高產品在市場中的認知度和競爭力。積極引導合作社通過與超市、中小學校、機關食堂、企業等開展農特產品產銷對接工作,并利用互聯網為合作社打開農產品市場銷路,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運營模式,促使合作社的農產品有銷路、有錢賺。
3.5 ?實施人才興社戰略
一是要加強對合作社創辦人、領辦人和經營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財會人員的培訓。二是要建立人才引進機制,鼓勵農技人員、農村能人、涉農企業等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三是要支持高校和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到合作社工作,為農民合作社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增添活力。四是要引導合作社對其社員進行現代農業技能培訓。可組織就近參觀先進典型,學習先進經驗,提高自身水平,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王圖展.自生能力、外部支持與農民合作社服務功能[J].農業經濟問題,2017,38(5):14-27,110.
[2]付建龍.我國農民合作社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