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常蘭 ,田 靜 ,朱麗華
(1.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1800;2.江蘇省婦幼保健院,江蘇 南京 210036)
生殖健康狀況對人群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有直接的影響,與人群的整體健康水平和人口質量等公共衛生問題密切相關[1]。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快速發展,大學生這一群體在道德觀、價值觀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變,特別是大學生社會交往的增多、性心理需求的增長、性觀念的逐漸開放等,過早性行為所導致的未婚先孕、早孕、早育或人工流產術均呈上升趨勢,高校學生范圍內性與生殖健康問題日益普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2-4]。本研究針對在校女大學生的生殖健康需求,借助公共選修課這一平臺進行生殖健康知識教育,并對學習前后的效果進行評價,現報道如下。
2011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依據知情同意原則,對自愿報名選擇女性生殖衛生保健公共選修課的1 215名女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均為高中畢業生,年齡18~21周歲之間,她們在性別、年齡、生源地等方面無差異(P>0.05)。
以提高女大學生生殖健康保健水平為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及學情分析進行課程定位。根據女性生殖健康基本要素,結合行業專家意見選取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生殖生理知識、衛生保健常識、常見婦科疾病、乳房保健及常見乳腺疾病的防治、避孕和流產相關知識等五大類。構建以臨床醫學及護理學專職教師為主體的師資隊伍。教學安排每周1次,每次3學時,連續6周。利用多媒體視聽教材,結合課堂講授,教師選取典型臨床資料,以病例討論形式組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將典型病例配以圖片或視頻導入情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其學習興趣,并依據病例中的具體問題展開討論。
1.3.1 評價方法 依據女性生殖健康基本要素,參考相關文獻自行設計大學生生殖健康相關知識需求調查問卷,根據專家咨詢和預調查的情況對問卷進行修正,形成正式問卷。選修課前后相關生殖健康知識測試的主要內容包括生殖生理知識、女性衛生保健常識、常見婦科疾病、避孕和流產相關知識4個類別。每個類別有25個條目,各類知識按1/4權重相加即為總得分。采用單項選擇題形式,答對1題得1分,答錯或不答不得分。以滿分100分計,最高100分,最低0分。根據得分高低綜合評價女大學生的生殖健康認知水平,得分越高說明知識掌握程度越高。
1.3.2 倫理學問題 以行政班級為單元進行女性生殖健康知識需求問卷調查,由項目負責人解釋調查目的及填寫要求。本次調查秉承自愿、匿名、保密的原則,調查內容僅作為科研分析,不做他用,問卷調研強調不記名的原則。
1.3.3 質量控制 每位學生在首次選修課的課堂上進行第一次基線測試,于最后一次課程結束時進行第二次終末測試,兩次測試使用相同的試卷。由經過培訓的調查人員負責發放問卷,調查者獨立填寫,且當場統一收回。采用統一標準閱卷,為了保證數據結果的準確性,由經過培訓的兩名研究員對數據進行錄入、核對,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1.3.4 訪談 采用個別訪談和小組訪談形式,對選修課的學生進行訪談,訪談人數不少于聽課人數的70.0%。訪談內容包括女大學生最希望獲取生殖健康相關知識的途徑、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以及能否接受選修課的上課形式、對本課程的滿意度、對今后教學的建議等。
原始問卷統一編號,使用SPSS16.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女性生殖健康知識需求調查和第一次基線測試發放問卷1 215份,回收有效問卷1 17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7.04%,其中一年級 678人(57.51%),二年級學生 501人(42.49%)。第二次測試發放問卷1 207份,回收有效問卷1 173份,有效率為97.18%,一年級 677人(57.72%),二年級學生 496人(42.28%)。
女大學生最希望獲得生殖健康知識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月經及月經不調(91.2%)、常見婦科腫瘤的癥狀與保健(85.3%)、人工流產及危害(81.3%)、避孕與節育(77.9%)、乳房保健及常見乳腺疾病的防治(74.6%)等相關知識。

圖1 高職院女大學生對生殖健康相關知識需求調查
選修課學習前,高職院女大學生生殖健康相關知識全面缺乏,尤其是生殖生理、避孕和流產兩類知識,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總得分分別為(30.47±4.52)分和(39.90±4.4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一年級女生是生殖健康教育的重點人群。選修課學習后,不同年級學生各項生殖健康知識知曉率均明顯提高,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生殖健康知識總得分分別為(52.33±5.50)分和(63.91±6.1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中一年級女生在“常見婦科疾病”和“避孕和流產”知識掌握方面提高明顯,二年級女生在“生殖生理”“日常衛生保健”和“避孕和流產”方面提高明顯,見表1。
表1 學習前生殖健康相關知識得分比較(±s,分)

表1 學習前生殖健康相關知識得分比較(±s,分)
年級選修課學習前一年級二年級人數 生殖生理知識 日常衛生保健 常見婦科疾病 避孕和流產知識 總得分678 501 t P 6.80±1.15 9.02±0.65 38.43 0.00 10.39±1.50 12.76±1.15 29.35 0.00 6.88±1.08 9.08±1.58 28.18 0.00 6.40±0.94 9.04±1.60 35.26 0.00 30.47±4.52 39.90±4.48 34.34 0.00選修課學習后一年級二年級677 496 t P 11.61±1.38 14.38±1.40 33.64 0.00 15.11±1.39 18.13±1.43 36.22 0.00 12.39±1.21 14.22±1.35 24.14 0.00 13.14±1.51 17.19±2.33 36.00 0.00 52.33±5.50 63.91±6.19 34.70 0.00
2.4.1 學習愿望及需求 女大學生最希望獲取生殖健康知識的途徑依次是選修課形式(95.93%)、專題講座(92.93%)、生殖健康教育網絡平臺(90.01%)、與專家微信交流或電話咨詢(85.21%)、診療時與醫師面對面交談(77.23%)等。最喜愛的教學方式是觀看教學錄像或VCD、多媒體動畫及圖片演示、臨床典型案例及互動討論式教學。
2.4.2 對本課程的評價與建議 訪談對象普遍認為女性生殖衛生保健選修課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彌補了必修課的不足;普遍認為以選取典型案例進行案例分析授課的形式新穎、教學方法適合學生、教學內容貼近生活,滿意度高達95.7%。最受歡迎的教學內容是“避孕和流產”和“婦科常見疾病”等相關知識,如生殖系統炎癥、婦科腫瘤、常用的避孕措施和人工流產等內容。訪談對象建議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希望增加教學互動、增加教學時長、增加小組討論的機會、增設操作練習的內容,80.0%的學生希望專業教師能夠在校內開設生殖健康專家工作室,在固定時間接受學生現場咨詢。
受到傳統和文化觀念的影響,目前我國青少年性及生殖生理知識教育仍然存在不足,大學生所獲取的生殖健康與避孕知識多來自書刊、網絡及影視,缺乏系統性和準確性,難免造成知識的零散和片面,有些知識甚至錯誤的[5],在面對意外懷孕和人工流產等生殖健康問題時,往往由于缺乏相應的知識、渠道和途徑,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而帶來較多的安全隱患,對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均會造成危害[6]。本次調查顯示,女大學生的生殖保健態度積極且需求廣泛,但認知水平均較低,尤其對“生殖生理”和“避孕和流產”知識明顯缺乏,且獲取知識的途徑比較單一。通過選修課學習后學生對生殖健康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均顯著提高,尤其在“日常衛生保健”和“避孕和流產”知識方面,表明學校是大學生性與生殖教育的主體,學校應把生殖健康教育納入正常的教學活動,使大學生了解更多的生殖保健知識,并逐步過渡到行為的轉變[7]。
本次研究依據在校女大學生的生殖健康知識需求調查,參考相關基線調查結果,將普及女性衛生保健常識與生殖健康知識教育和行為干預相結合。通過選修課學習后,學生普遍對“避孕與流產”相關知識掌握好,仍然需要長期干預,促使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利用社會提供的生殖健康服務,改變一些錯誤的態度和行為。調查還發現女大學生對女性生活美容常識、中醫養生知識、瑜伽健身操等其他知識的需求占11.4%,說明她們對知識渴求是全方位的,大學期間開展豐富多彩適合大學生的健康教育,為她們將來走向社會組成家庭維系良好婚姻關系均能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大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發育由不成熟向成熟發展和過渡的階段,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形成的重要時期[5],此時是進行健康教育的最佳年齡階段,在高校開展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已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8]。
教師通過啟發式的提問逐漸引導學生分析病例,通過對案例前后因果進行分析討論,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9]。選取臨床常見的典型婦科疾病進行案例討論式教學,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女性生殖系統解剖及生理學基本知識,能夠應用所學知識對案例進行思考和研究,從而提高學習效果。接受選修課學習后,二年級學生對生殖健康知識的知曉率明顯高于一年級(P<0.01),說明人體解剖學、生理學、微生物學基礎及婦產科護理學等課程的學習,對大學生生殖健康知識的獲得有極大的幫助。調查發現,學生對選修課的滿意度高達95.7%,普遍認為典型案例分析式教學授課形式新穎、教學方法適合學生、教學內容貼近生活,病例討論式教學激發了學習興趣、拓展了知識面,有助于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大學生生殖健康知識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高校開展生殖健康教育勢在必行[10]。針對女大學生生殖健康需求高且認知水平不高的現狀,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開展健康教育,如新生入學后即發放生殖健康教育手冊,開設選修課、舉辦專題講座,利用校園廣播、網絡教育、宣傳欄等進行宣教并接受咨詢,同時引導大學生主動接納家庭教育等,開展以大學生為主體的生殖健康教育活動。本次調查顯示,95.7%的學生希望學校能以課程教育、專題講座、知識競賽等形式,為大學生提供生殖健康相關服務和咨詢,可以減少不安全性行為和意外妊娠帶來的生理傷害及心理壓力。80.0%的學生希望專業教師能夠在校內開設生殖健康專家工作室,在固定時間接受學生的現場咨詢并提供診療建議,從而減少大部分學生受生殖健康問題帶來的困惑。90.0%以上的女大學生希望通過網絡教育的方式獲取生殖健康知識,網絡教育具有自動管理和遠程互動處理功能,從而有效保障了教育的私密性,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溝通更為有效,應用于大學生生殖健康教育有一定的潛力[11]。傳統教育路徑與網絡平臺相結合,對大學生進行綜合、全面、立體化的生殖健康教育將是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