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瀟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隨著城市密度的增加,豎向建筑的高度集中,城市必定向高空發展,人行高架系統的引入,在原本平面的城市步行空間中增加了垂直空間步行空間系統,連接了原本分離的街道,連接了區域的功能與系統,增加了城市的獨特性,延展了室內空間等。
柯布西耶曾在《明天城市》中設想過一個高度集中的城市分為上中下三層以功能為主解決人車分流以及高密度城市交通流線問題。
人行高架系統研究的目的,在于完善人行交通體系,城市形象文化的體現,人行高架的鏈接,城市服務功能的延伸以及探討人行高架的系統作用。
我國城市中在城市交通方面注重車行系統流通,而由于種種原因忽視了人行系統流線,人行步行空間不連貫,通常會被擴張的快速道路擠壓。寬窄不一的人行道通常被臨時停放的設施和車輛占據。人行道系統和地塊功能不能很好的協調,商業區地段人行道過窄。北方城市有些城市車行道路過寬,使得地塊割裂道路,兩側的人流同行不便,同時增加了人行到達的距離。例如北京的王府井,人流主要方向從東長安街南側到達,要穿越雙向10車道的快速道路到達北側王府井商業區。即便在10車道的下方布置了兩條人行地下通道。從地 鐵口到達商業區的主要區域穿越地下通道大約有500 m的距離才能達王府井。與此同時位于王府井東側的東單,距離王府井商業街直線距離約為1 000 m。在商業街內部沒有專門的人行通道,削弱了商業區的聯絡氛圍以及地域視覺識別性。
建造立體人行空間有利于場地與交通的直接聯系,有利于完善現有的人行慢行系統,在建筑與建筑之間的人行高架步道,可以有效地縮短人行距離,融合建筑獨立空間的人流不連貫,同時利于緊急情況的人流疏散。
多區域鏈接的人行高架,有利于把多個地塊的不同功能的場地鏈接起來,增加場地的可到達性,同時獨立出來的步行高架也是城市景觀和休閑空間的一部分。拓展原有單一的步行體驗。有利于交通安全性的提高,把原本屬于可以直接穿行的地面重新還給人們,引入立體高架步行系統有利于解決人行交通不通暢,防止人行車行交叉穿越等。在不破壞原先場地的情況下完善原本步行系統的整體連貫性。
在不少的城市商業街區,景觀高架系統連接樞紐設施,成為必要交通通道或者空中建筑廊道,地塊的功能也逐漸蔓延到人行高架通道中,比如繁華商業區空中廊道連接輕軌樞紐,從輕軌站與商業地塊的整體連接通廊已經成為商業文化展示,緊扣城市文化形象以及商業宣傳,定期更新主題,讓行人在離開交通樞紐的同時就能體驗到商業空間的時尚氣息。同時這些人行高架系統成為室內空間的延伸,成為城市休閑,逗留觀賞體驗的一個空間。
景觀高架空間的引入縮短了場地間的距離,增加了區域的慢行空間,使得城市人流有散步空間和步行集中區域,有利于城市公共空間的體驗和利用。在有條件的景觀高架空間中設置與文化藝術相關展示,有利于培養城市人群的文化普及和藝術修養。對于區域和場地有更好的歸屬感,增加場地和步行空間與人的互動性,有利于促進人流交通的連貫性和通達性,在目前城市多功能迭代的大變化下,城市高架系統出現了多種功能融合的新型交通通道體驗,連接影視文藝演出,文化展覽,藝術包裝等活動,既可以避免與地面交通交叉,也可減少對原先已經布局的整修耗費,在靈活的景觀高架系統中,這些都成為城市體驗的場所。
多層次人行高架的景觀性依附與場地的性質和連接建筑地塊的情況,連接商業與公園區域的高架應該以景觀性和通透的橋身作為主基調,公園部分強調視線的開闊和無遮擋,商業部分則需要與建筑形式協調。
多地塊串聯的高架人行應該與地塊結合緊密,其本身應該也是獨立的景觀,可以增加其景觀性和趣味性,應該注意分岔口和道路的長度應不超過500 m,過于漫長的高架道路會讓行人沒有安全感。
城市步行系統是城市交通系統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整個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體的話,那步行系統不亞于身體中的微循環血管。城市大環境的健康,取決于這些系統的完善暢通,和合理布局。每個區域需要更多活力才能使得整個機體健康,如果片區的微循環受到了阻礙,得了血管硬化和堵塞,那城市就像得了城市病。在國外有眾多的城市設計結合“高架橋、人行天橋、地道”等人行高架形成了良好的公共交通模式值得我們學習。
香港景觀高架系統在城市中覆蓋較廣,同時結合公交站點、商業地塊位置規劃線路,其便捷度、舒適度較高。中環的高架人行道長度約為4 km,與地面狹小的交通性道路分離,同時連接人行自動扶梯。大大提高了步行的便捷性。與此同時商業區還可開設專用的通道,香港政府鼓勵私人開發商協助擴寬人行道和建立景觀高架系統,這也可以看出在政策中政府對于人行高架的重視程度。
上海浦東陸家嘴人行天橋高5.5 m,寬可容納15人并排行走,天橋跨越世紀大道、陸家嘴環路、陸家嘴西路,處在陸家嘴交通繁忙的交叉路口,作為人行通道連接塊狀的地塊之外還有觀光回廊的設置。同時地域文化為橋梁景觀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在理解當地的地域文化內涵基礎上,通過對地域文化的抽象、提煉、將提取出的元素靈活運用在橋梁的造型、設計、材料、色彩等諸多因素來體現人行高架的地域特色。同時天橋景觀也作為地域文化彰顯提供舒展的平臺。
鄭州東站空中連廊慢行系統位于河南省鄭州市。鄭州屬于河南省省會中原城市群核心群城市,京廣、隴海兩條國家鐵路線和京港澳、連霍兩條高速公路國家主干線在此交匯,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素有“中國鐵路心臟”之稱,具有承東啟西,連貫南北的重要地位。作為鄭州的交通樞紐,人流、物流集散地。其心臟般的交通、地理、歷史、人文環境地位舉足輕重。同時作為CBD地區城市空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鄭州東站的人行高架系統需要起到打通區域空間,同時分散人流,并且與周圍地塊功能緊密結合。
(1)策略一:空中連廊保障步行交通的連通性和便捷性
提供地塊利用率,結合建筑與高架形成架空的人行快捷步行空間,如圖1所示。
(2)策略二:空中連廊融入觀景休憩空間
步行連廊系統并非僅是交通功能系統,在靠近綠地開放空間和道路開放空間的地方,結合步行連廊,設置一系列的休憩空間,可供行人駐足休憩或觀賞風景,如圖2所示。
鄭州東站地塊,步行地面空間由交通樞紐站、鐵路樞紐、長途汽車站、商業空間組成,東面距離車站一公里處為新建造地鐵樞紐以及公共車站樞紐,從場地的功能性來說,整個東站以交通樞紐為主,加上商業功能CBD擴展區域,城市核心區域。

圖1 規劃策略一

圖2 景觀休憩空間
鄭州東站人行天橋的設計塑造城市形象,形成高效便捷的人流路線,同時形成獨特的城市景觀文化。根據上位規劃,以新東站位中心東側方向延伸出的一條綠廊,作為一個流動體。規劃理念是“有機的、立體的、連續的綜合體”。
如果按照地面步行系統穿越車行道區域計算,人行直達到地鐵樞紐區域約為2 000 m距離,人行合適的距離約為800~500 m的換乘距離。由于商業中心以及周邊CBD的綜合,整個場地的人行交通與地面車行交通交叉過多,不利于人行安全以及體驗,同時從鐵路到達地鐵步行距離過長,增加整體區域的步行系統有利于場地的功能組織,減少人流通行時間。
鄭州東站人行高架系統的功能定位:打造與交通樞紐無縫連接的活力與文化功能藝術感并存的人行高架、聯系公交、綠地、公園、商業、建筑等多種地塊的不同網絡。
景觀天橋設計以“葉”為主題,串聯整個中心軸線以及廣場。以植物的生長脈絡作為形像提煉,在整體景觀規劃上景觀橋的線型以折線和弧線兩種元素組合。北側以折線為主,布置在高層商業一側,從植物經脈抽取的主題象征著生命與活力,以弧線與建筑結合形成觀景天橋。同時形成城市景觀節點。北面環形景觀天橋連接CBD和商務區域,和東側弧形觀景天橋連接交通樞紐和流動體軸線,形成兩個區域的中心景觀區,如圖3所示。

圖3 鄭州東站樞紐立體高架系統布置(南部區域)
U型景觀橋與鄭州國際金茂中心連接,作為金茂中心的空中走廊形成一個景觀環狀天橋,從環狀天橋延伸至周圍建筑群體,整體天橋設置了休息區域,景觀區,以及交通走道區域,同時可以局部布置臨時樹池作為景觀配置需要。以簡約的線性連接南北兩個區域,如圖4所示。

圖4 橋體廊道景觀設計
4.3.1 步行連廊總體布局上的特點
(1)為公園和周圍的開放空間系統提供地理上和視覺上的有機聯系;
(2)推進公園的可持續發展設計和功能;(3)為人群提供適宜的活動場所;
(4)創造季節性趣味特色,使公園成為一個四季都吸引游人觀賞的地方;
(5)為當地居民創造早晚和周末活動的空間,為游客及周圍的人群創造白天活動的空間。
4.3.2 人行系統的景觀性分析
人行天橋在城市高密度區域的設置,更貼切人和建筑物,它應該成為建筑和城市的一部分,除去基本的交通功能之外,盡可能參與城市的環境構成、尊重人們的視覺感受,同時造型上要滿足觀賞條件,如圖5所示和圖6所示。

圖5 靠近住宅區以遮擋和防噪為主

圖6 彩色LED廣告燈箱靠近商業區
鄭州東站的慢行系統高空交叉口分為:L字型、O字型。在十字路口穿越道路以取得整體的平衡、穩定。
立面人流密集、步行人流量大。出行環境品質要求高、交通組織復雜、人車矛盾突出規劃引導:各階段規劃均重視連廊的布置與研究。規劃形成連接區域內的商業、辦公、娛樂等各個單體建筑的連廊系統,建設標準和風格協調一致。
(1)功能開發:除滿足步行功能外,可兼容公共活動、宣傳展示等活動場所功能,提高連廊使用效率。
(2)高架材料:橋體材料符合低能耗,環保,耐用,美觀,同時與建筑造型協調,形成通透簡潔的效果。
(3)立體造型:人行系統的景觀形象與接軌地塊功能互相協調,不同區段的橋面形式凸顯不同的風格。
慢行高架系統的設計由于其交通功能的體現,以及大體量與交通樞紐的結合,在城市環境中頗為注目,所以其基本的特征是交通功能性與景觀的雙重作用。城市中慢行系統應該與城市規劃相結合,提升或者改善地塊的短板,融入城市形象與城市文化內涵。形成多種功能綜合性的人行高架步行系統。
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立體型的交通形式以及多復合場地的利用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而人行慢行系統,不單是交通系統的多分支衍生,也是城市用地功能的深化,同時也是城市景觀的新元素之一,未來的規劃和城市景觀營造面臨著更多更復雜的挑戰。
人行高架系統已經不單單是過去的克服地面車行交通的穿插,更是成為一個連接建筑和交通的新型空間形式,本文中僅對高架的系統性進行簡單的探討和分析,并不是就事論事,而是結合實際就事論事。隨著科技的發展,會有更多的新型材料和施工方法融入到設計中。
人行高架系統的規劃和景觀都會在這一系列的提升中進步和發展。克里斯丁-諾伯格-舒爾茨在《場所精神》中提出了行為與環境之間應有的內在聯系。城市形式并不僅是一種簡單的構圖游戲,形式背后蘊含著某種深刻的含義,每個場景都有一個故事,這涵義與城市的歷史、傳統、文化、民族等主題密切相關。所以要設計出有含義的,賦予意義的,人行高架系統我們更需要不斷地學習、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