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基于貿易有害論、貿易有益論及貿易中性論觀點,實證識別我國國際貿易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及其空間外溢效應。分別采用一般線性回歸、空間自回歸和空間杜賓回歸分析影響的異質性。分析得出:污染在地區間存在正向外部性;國際貿易與環境污染的回歸結果顯著為負,即貿易程度的提升有利于污染排放地減少,支持貿易有益論觀點;技術、規模及其環境規制效應對環境污染存在顯著的影響及空間影響;我國經濟現狀符合EKC曲線。
[關鍵詞]國際貿易; 環境污染; 空間模型; 空間外溢
[中圖分類號]F752;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9)06-0029-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trade harmful theory, trade benefit theory and trade neutrality viewpoint, this paper empirically identifies the impac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ts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effects was analyzed by general linear regression, spatial autoregression and spatial Dubin regression.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1) there is positive externality between pollutions; (2) the regression resul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that is, the increase in trade level is conducive to the reduction of pollution discharge and support the trade-beneficial view; (3) Technology, scale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effect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and spatial impacts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4) Chinas economic status is in line with the EKC curve.
Key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patial Model; Space Spillover
[作者簡介]趙秋銀(1994-),女,貴州貴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環境污染。
[基金項目]海南省研究生創新科研課題“對外貿易對環境污染的空間效益分析——以海南為例”(項目編號:Hys2018-132)。
一、引言
隨著人們環境訴求增強,環境問題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于是就有研究把矛頭指向了國際貿易。他們認為:國際貿易帶來的商品國際間交換,會導致商品攜帶的污染的轉移;國際貿易中偏向于生產和出口污染密集型產品,導致世界范圍內興盛污染產品,從而影響全球環境質量;國際貿易同樣帶來了企業的轉移,污染型企業更愿意遷址于環境規制較為寬松的欠發達或落后地區和國家,導致污染源的區域性轉移。國際貿易究竟給環境帶來何種影響,本文以中國為例,探究在中國境內國際貿易帶給環境的影響。
二、文獻綜述
國際貿易影響環境的理論研究主要包括:貿易有益論、貿易有害論和貿易中性論。貿易有益論(污染光環假說)認為貿易引致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外部性,促進國際環保標準以及國別標準的傳播,有利于貿易進口國的技術進步、經濟增長,對貿易進口國來說是有益的。Bhagwati(1993)、Grossman 和Krueger(1995)通過對影響環境污染的結構、技術及規模效應進行博弈分析,得到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總和將超過規模效應帶來的影響,即國際貿易帶來的技術溢出和產業集聚有助于環境質量的改善。貿易有害論(污染避難所假說)認為國際貿易的持續增長會惡化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原因在于相較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擁有更低的環保標準( Ang,2009),從而使大量污染類產品轉移至發展中國家或發展中地區進行生產,從而降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環境質量。國內學者楊萬平和袁曉玲(2008)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對外貿易確實惡化了環境,證實了“污染避難所假說”在我國的存在性。貿易中性論則認為貿易自由化對環境的影響將取決于國家的類型,并且依賴于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即貿易對國家或地區環境的影響是多種要素博弈的結果,影響要素包括規模、結構、技術和規制等,其博弈的結果有可能是貿易開放有利于污染減少,也有可能是會導致更嚴重的污染,雖然這個理論獨立于貿易有益論與貿易有害論,但是其結果又不能完全跳出有益或有害的范疇。
基于以上對相關國際貿易與環境污染相關關系的文獻分析,發現各種說法均有其合理性。本文借助貿易中性論相關具體理論,把影響污染排放的因素分解為貿易效應、規模效應、技術效應、結構效應和規制效應,通過引入空間計量進行實證研究,其中重點分析貿易對環境的空間影響。
三、數據及變量
(一)被解釋變量
綜合加權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排放量三個單一指標,構造綜合污染指數如下:
其中,so2表示二氧化硫(sulfur ioxide)排放強度。二氧化硫是大氣主要的污染物之一,燃燒煤和石油都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排放,二氧化硫極易溶于水,與雨水相溶形成酸雨,對建筑、植物、道路造成極大的損害。water表示人均廢水排放量。solid表示人均固體污染物排放量。對三態的污染排放簡單加權后,得到人均綜合污染排放量,在對這一指標取對數處理,得到綜合污染排放量(lnPA)指標。
(二)解釋變量
借鑒Grossman(1995)的研究,影響環境的因素可以分解為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規模效應(gdp)用地區生產總值衡量,結構效應(structure)用第二產業比重衡量,技術效應(technology)采用永續盤存法(張軍,2001)計算2011—2016年的資本存量,再與資本存量與地區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作為資本貢獻率的衡量標準。
H-O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產生于存在資源稟賦異質性的國家間,一個國家會生產并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進行生產的產品,而進口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進行生產的產品。在環境污染這一分析框架下,具有較低環保標準的地區擁有較為豐裕的生產污染產品(dirty product)的稟賦優勢,所以為了爭取污染產品的國際貿易資源,地區間會競相降低環保標準,確保自身在國際貿易中擁有稟賦優勢。除此之外,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加劇,政府越來越關注環境問題,于是環境的規制效應同樣是影響環境污染的因素之一,于是對Grossman的分解模型進行修正,具體修正模型如下:
模型中,空間權重矩陣與模型Ⅱ中設定形式一致,同樣采用空間引力矩陣。與模型Ⅱ不同的是,模型Ⅲ中對影響環境污染強度的每一個解釋變量都賦予了空間權重,以便分析不同因素的空間依賴性。
本文回歸部分,基于以上三個模型,在對模型進行單獨回歸的基礎上,綜合分析線性回歸、空間自回歸和空間杜賓回歸的結果。線性回歸不考慮變量的空間性,以其作為參照,通過與空間回歸結果的比較,凸顯空間相關性分析的重要意義。而自回歸模型與杜賓模型的區別在于是否會解釋變量賦予空間權重,兩者的比較在凸顯空間性的同時,也可說明貿易、技術等分解要素對污染排放的空間效益,重點分析貿易要素對污染的空間影響。
(二)回歸結果及分析
以下是采用2011—2016年全國29個省市區的數據進行的回歸結果:
表1顯示了一般線性回歸、空間自相關模型和空間杜賓模型的回歸結果。其中在變量前面添加空間權重W表示該變量的空間滯后項,表示其他地區該變量發生變化時,對本地區污染排放的影響。通過對表1的分析比較,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我國2011—2016年的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態勢顯著滿足EKC曲線。在線性回歸和空間回歸模型中,gdp的一次項與其二次項回歸系數顯著一正一負,顯著性水平達到了5%及以上。而規模效應的空間滯后項系數為負,說明相鄰地區經濟規模的擴大有利于本地區污染排放的減少,也就是說規模效應對環境質量的改善具有正的空間外部性。
第二,考慮空間相關性的回歸結果顯示滿足貿易有益論假說,即貿易開放會促進污染排放減少,改善環境質量。SAC與SDM模型回歸結果顯示,對外開放程度與環境污染強度呈現顯著的負相關,在沒有解釋變量的空間外部性稀釋貿易效應對污染排放的空間自回歸模型中,其系數值顯著大于空間杜賓模型中的系數值,說明貿易效應的空間性會影響到本地區貿易開放度變化對環境的影響。就具體的影響而言,為負的系數值表示,對外開放度增加會降低環境污染程度。而線性回歸結果則顯示兩者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說明不考慮空間外溢效應的分析,會導致不同的分析結果,而空間性是現實條件下必須考慮的,則說明空間分析更為準確。
第三,對外貿易存在顯著負向的空間外溢效應。空間杜賓模型回歸結果顯示,貿易效應的空間滯后項系數顯著為負,對于污染排放量而言,貿易效應有顯著的空間負的外部性,即對環境質量的改善存在正的空間外溢效應。即空間相鄰的j地區外貿貿易程度的增加,會導致i地區環境污染強度的降低,從這一層面理解,整個區域的貿易自由化有利于區域環境質量的提升。
第四,污染程度在區域間存在顯著的空間正相關關系。rho值即表示λ0的值,rho絕對值越大說明區域間污染政策的相關性越大,當rho大于0時,區域間環境污染強度是正向相關的,反之負相關。SDM回歸結果顯示rho值顯著為正,說明在環境污染分析框架下,區域間競爭是正向的模仿競爭,即一個地區增加污染排放強度,空間相鄰地區同樣會增加污染排放強度,這個行為的結果可能會導致環境污染“高地”,出現政府間行為的“逐底 競爭”現象。
第五,在空間分析框架下,結構效應與污染排放負相關,其空間影響同樣為負,但是并不顯著。說明第二產業比重的提升能夠減少地區污染排放,在空間杜賓模型中,兩者彈性值為-0.470,在1%水平顯著,而其空間外溢效應同樣為負,但是結果并不顯著。規制效用對污染排放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在SAC模型中,彈性值為279.8,顯著性水平為1%。在空間杜賓模型中,規制效應具有正向的空間外溢效應,空間滯后項與污染排放量之間的彈性值為0.000917。技術效應的提高會顯著提高污染排放量,兩者的彈性值為48.25,這與預期結果相左,原因可能是技術水平還沒有達到環境改善的門檻值,相信技術的持續提升會帶來污染情況的改善。同時,空間滯后項系數顯示,技術效應具有正的空間外部性,會顯著增加本地區污染排放,對環境造成影響。
五、結論
將影響污染排放的因素分解為規模、貿易、結構和技術,采用一般線性回歸和空間回歸的方式,對回歸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重點探究對外貿易的變化對污染排放的影響,進而分析國際貿易是否有利于環境質量的改善。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第一,貿易自由化有利于環境的改善,區域化的自由貿易產生的正向外部效應會促進環境質量的提升。實證結果顯示,對外開放度的提升能顯著降低地方污染排放量,有效地提升環境質量。其空間滯后項系數同樣顯著為負,說明國際貿易對環境污染存在空間負的外部性,經濟或空間相鄰的區域內提升對外貿易程度,有利于整個區域環境質量的改善。
第二,區域間經濟存在聯動性,空間關聯性在行為分析中必不可少。空間杜賓模型的回歸結果顯示,技術、規模等因素對環境存在顯著的空間效應,在實證分析過程中,不可忽視這些空間因素。
第三,不同區域間為了競爭有限的外貿資源,在環境污染層面的競爭有可能導致污染“高地”。空間自相關系數顯著為正,地方政府間為了贏得稀缺的資源,會競相采取措施放松本地區污染管制,最終形成片區式的污染排放“高地”,可能會導致污染排放的“逐底競爭”。
第四,規模效應的污染排放的倒“U”型趨勢變化顯著,符合EKC曲線,其空間影響顯著為負。結構效應在空間回歸中顯著為負,其空間滯后項同樣為負,說明第二產業比重的增加不僅會顯著增加本地區污染的排放,還會增加經濟和空間相鄰地區的污染排放,沒有改善環境的作用。規制效應與污染排放在SAC模型中顯著正相關,其空間滯后項在SDM中與污染排放同樣是正相關,即工業治理投資額的增加會增加本地區和相鄰地區的污染排放,規制呈現不僅沒有改善環境,還惡化了環境。技術效應回歸結果同樣顯示為正,其空間滯后項因為為正,說明技術不能提供有利于環境改善的支撐。以上分析說明,各分解因素對污染排放都存在顯著的非空間的和空間的影響。
[參考文獻]
[1]Grossman G.M.,Krueger A.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2):353-377.
[2]Grossman,Gene M.,Alan B. Krug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D]. NBER Working Paper,1991,No. 3914.
[3]Antweiler, Copeland B. and S.Taylor. 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D].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Brithish Columbia, Canada Discussion Paper, 1998,No.98-11,
[4]曹翔,余升國.外資與內資對我國大氣污染影響的比較分析——基于工業二氧化硫排放的經驗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4(9).
[5]李懷政.國際貿易與環境問題溯源及其研究進展[J].國際貿易問題,2009(4).
[6]陸旸.從開放宏觀的視角看環境污染問題:一個綜述[J].經濟研究,2012(2).
[7]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經濟研究,2004(10):35-44.
(責任編輯:郭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