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瑞
作為杭州“城市大腦”總架構師王堅心目中的“城市大腦”,應體現杭州氣質,是有杭州氣質的創新
提到杭州“城市大腦”,不由地想到王堅博士。杭州“城市大腦”建設初期,作為總架構師的王堅認為:“‘城市大腦是杭州代表中國的城市為世界做的一次探索,一次使用人工智能進行社會管理的前瞻性實踐。”而如今,隨著“城市大腦”在杭州深入推廣應用,他說:“城市大腦體現出了杭州的氣質,是有杭州氣質的創新。”在杭州“城市大腦”2019年中發布會上,王堅向記者談論了他的心路歷程。
城市治理從“數”清楚開始
從7月29日起,杭州市將實施“非浙A急事通”便民利民措施。而能夠實施這樣的便民利民措施的“底氣”,王堅認為來自于“城市大腦”,“其實杭州交警這幾年的治理數清楚了一件事情,就是杭州在途的車是多少”。這個數字在全世界城市范圍里,是第一次被數出來。杭州目前的機動車保有量是280多萬輛,非高峰時在途車輛是20萬輛,高峰期時在途車輛有30多萬輛。所以,杭州高峰期交通擁堵是由30多萬輛在途車造成的,而非以前認為的近300萬輛。這就是非浙A車輛申請進杭州的重要數字基礎。
通過“城市大腦”,杭州不僅數清楚了在途車輛數,還找到了道路延誤指數。道路延誤指數可以理解為包括路口等待時間在內的“路段平均延誤時間”。道路延誤指數的發布,是對道路的精細化管理,是對每條路的擁堵程度負責任,也是城市管理理念上非常大的改變。如今,在杭州余杭區未來科技城,48個主要路口在監控下,每個路口的車流量、通行速度數據被一一提取,通過計算模型運算,得出每個路段的平均延誤指數,并據此得知整個區域的道路延誤指數。“為每條路都算出延誤指數來,其實是一次治理體系的提升。”王堅說。
類似的管理變革發生在杭州上城區。曾經,杭州上城區的市一醫院周邊,是有名的堵點。上城區政府用“城市大腦”探索街區治理,發布了“街區治理·停車指數”。在上城區湖濱街道的一些顯眼位置,放置著一些電子引導牌,實時跳動著代表存量泊位的數字,引導去這里駕車的人快速找到停車位。上城專班、城管專班、衛健專班通力合作,通過對存量資源的徹底盤點,智能規劃、線上線下同步發力,不僅讓人們知道哪里有車位,還能知道快速停哪里。“泊位指數是對一個區域管理能力的巨大考驗。隨著這些創新便民措施的不斷出臺,一個城市的便民方法和體系就慢慢建立起來了。”王堅認為。
“從無到有”變成“從有到無”
“創新是要有東西來支持的,氣質也要有內容來支持。”在王堅看來,杭州氣質的創新,離不開“城市大腦”。過去的半年里,杭州市有25個部門、13個區市縣包括4個街道,共接入了347個系統。“這可能在中國是最大的一次協同,而且是靠一個技術完成的協同,非常不容易。”此次發布的48個應用場景,是通過29個專班,匯聚了大大小小67個部門的數據。同時,數據并不是簡簡單單匯聚起來,而是真正匯聚到應用場景中。
但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呢?王堅說,這并不是簡單的再做一次信息化系統建設。而且事實上,這個目的也是他在這半年里慢慢想清楚的,那就是方便老百姓。“城市大腦”以前從未出現過,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但是未來,“城市大腦”方向卻應該是“從有到無”。“過去,我們建設‘城市大腦,想要方便老百姓,但是結果卻給老百姓添了很多麻煩。”王堅說,“這次,‘城市大腦發布的很多場景特點就是把它從有到無,讓老百姓沒有感覺卻得到了方便。”
王堅首先舉了舒心就醫的例子。“就診只付一次費”是將原來就醫多次支付的過程變為只付一次,“過去掛號、診療、取藥等要付四次費變成一次,是1+1+1+1=1”。王堅說:“我們希望以前的‘有都變成‘無,從有到無,是對老百姓治理的一次巨大的飛躍。”
“無桿停車”體驗是另一件從有到無的變革。在云棲小鎮,這里的停車場是沒有桿子的。“老百姓的習慣改變都是一個城市市民新文明的體現,沒有桿子的停車體驗也像杭州的斑馬線前讓行人一樣,代表一個城市的變化。杭州停車沒有桿子將會成為一個新的文明。”王堅認為。
除了這些,30秒入住、數字公園卡等新的場景應用,都是杭州開始“從有到無”的體現。要實現30秒入住,需要將過去涉及政府部門兩個系統和企業的四個系統進行協同,整合到‘城市大腦,變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數字公園卡是將方便市民的公園卡從“有”的物理狀態,變成“無”的數字化,老百姓再也不用專門到指定地方買物理公園卡,也不再擔心忘記攜帶等問題,刷刷手機就能進公園。這些便民的應用場景是從有到無的思路轉變,真正實惠老百姓。
城市治理的顛覆思維——中樞化
“實際上,我做技術那么多年,第一次感受到,在為民需求下,其實是對技術的一次顛覆性創新。”王堅對自己這幾年建設“城市大腦”的過程總結道。過去幾十年,在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大家有個隱含的假設,就是當技術試圖用一個企業服務的架構來為一個城市服務,會發現企業和城市是不一樣的,于是就出現了一個困擾大家很久的問題,城市的情況遠比企業復雜得多,很難說哪個部門是最中心的,城市和百姓間的關系,無法用去中心化來解決問題。“在‘城市大腦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顛覆式的假設——城市治理中樞化。既不是中心化,也不是去中心化,而是有一個東西叫中樞化。”王堅宣布,“我感到非常驕傲,因為這在全市是第一次探索。也由此可以說明,杭州的創新氣質都是由這些東西造成的。”
過去幾年,杭州“城市大腦”設計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中樞協議。通過中樞協議將歸集好的數據協同起來,再連接系統,從而整合了城市的資源,從原來的多網多云多庫真正實現一網一云一庫。
同樣的,在建設“城市大腦”的過程中,王堅覺得弄清楚了場景和應用之間的關系。他說:“為什么這次那么強調場景?為什么強調場景而不簡單講應用?因為場景實際上是非常復雜的應用,一個簡單的應用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需要場景來驅動。就像一個部門不能解決老百姓的某個問題,它需要好幾個部門系統。而中樞協議就是完成協同這件事的,它意味著城市所有的資源都在線了,可以被調配使用,這就是城市的治理,最終達到場景智能,讓老百姓的便民體驗‘從有到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