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光
近年來,嶗山區森林防火長效機制初步建立,能力建設初顯成效
隨著全球氣候異常,高溫、干旱、大風和暖冬等極端天氣明顯增多,全球森林火災頻發。我國許多地方也相繼出現持續干旱、高溫、大風天氣,導致森林火險等級居高不下,季節性特征不明顯,防火期延長,森林火災頻發。青島市嶗山區因缺水少雨,地表滲漏嚴重,異常氣候的困境短時期很難解決,給嶗山區森林防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森林火災的誘因及概況
青島市的嶗山地理位置特殊,山巒疊嶂,溝壑縱橫,地形起伏變化十分復雜。復雜的地形使森林火情發生很難有預見性。加之,嶗山與多個中心城區交界,這種交界地段如果發生森林火災,則很難預防火勢,甚至會涉及越界,這樣就會大大地增加撲救工作的難度。
嶗山區林業用地總面積22953.34公頃,樹種以黑松、落葉松、刺槐、櫟類為主。另有,古樹名木300余株。據統計,自2007年到2016年,嶗山區發生多起不同程度的森林火災,受害森林面積90.5公頃,林木蓄積損失4萬多立方米,火災損失程度較大。
因嶗山是世界知名旅游勝地,游客較多,需要通過高科技的視頻監控、人臉抓拍等技術,加強火源管控;同時結合入山、入村重要路口的管理,強化對人員的管理,實施景區游客禁煙管理和物理隔離。因此,強化對林區周邊居民防火安全教育,禁止燒荒、燒紙,將是當前及今后嶗山森林防火管理的重中之重。
此外,嶗山區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與嶗山特殊的地位不相匹配,森林防火基礎仍較薄弱,瞭望監測、防火通道、林火阻隔、防火水源等仍待進一步完善。
在森林防火的管理方面,嶗山區的森林防火隊伍存在部分社區防火隊員年齡老化,需進一步加強建設;林區社情民情復雜,違規野外用火難以控制。森林火災案件查處難度大,依法治火力度有待加強;科學防火創新意識不強、科學管理水平不高,科技防火體系有待健全等問題。
防火長效機制初顯成效
近年來,嶗山區認真落實各項森林防火工作措施,各級森林防火資金投入累計超過3.2億元,森林火災預防、撲救、保障能力顯著提升,隊伍職業化程度和裝備水平得到加強,森林防火長效機制初步建立,能力建設初顯成效。
在森林防火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嶗山區已取得積極的進步。首先,嶗山區政府、街道、社區和山林權屬單位、經營單位在林區內建設了大量的防火通道。嶗山通過對原來防火通道進行修繕,并連接斷頭通道,與景區的旅游步道、林間經營管理路、生土防火步道共同形成防火通道網。據統計,全區現有防火通道76條,全長96.878公里。但是,從道路的長度、分布的合理密度、建設標準、通行能力上,與嶗山區當前和將來的森林防火實際需要還有較大差距,難以起到有效的通行和阻隔林火的作用,直接影響到森林火災的及時撲救。
其次,在區委、區政府的重視下,各街道、嶗山林場在人為活動比較頻繁的林區道路、登山要道、防火通道兩側建設了森林防火阻隔帶108.1439公里,面積6458.64畝。同時,對墓地周邊、耕地、村莊與山林相接觸的林緣地帶林下可燃物進行清理。截至2017年,建成長41.098公里、面積6359.88畝的林緣防火阻隔帶。
最后,物資儲備庫是撲救森林大火重要的供應保障體系,也是國家應急保障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嶗山全區共有金家嶺街道、中韓街道、沙子口街道、王哥莊街道、北宅街道、嶗山林場以及嶗山區直屬8個森林防火物資儲備庫,以及各種撲火機具裝備。
在利用信息技術助力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嶗山區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全區持續加強林火監測預警、林火阻隔、通信與信息指揮、以水滅火、撲火機具裝備等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形成以“高山視頻、監測瞭望、地面巡護”相結合的立體監測監控網絡體系,以工程隔離為主、自然和生物隔離為補充的林火阻隔系統,基本實現消防隊伍、物資儲備、監控監測、應急指揮等信息化建設;同時,不斷提高防火裝備技術水平,增加現代化的森林撲火裝備,逐步裝備遠程輸水系統、森林消防車等大型現代化、機械化的撲火裝備,實現由人工接觸式撲火向以水滅火為主的撲火方式轉變。
截至2017年,嶗山區設置森林防火遠程視頻監控點位26處,已基本建成林火視頻監測系統平臺,通過地理信息ARCGIS系統分析,監控可視面積約占總面積的81.47%,尚有監控盲區。已建設的進山路口視頻監控624處,現有護林房(防火檢查站)258處,其中區政府投資建設146處、街道社區投資建設112處。
目前,嶗山林區現有數字化無線對講通訊系統,設立中繼站14處,在區森林防火指揮部、區森林消防大隊、四個街道辦事處建設可聯網互通的基站6座,配備車載電臺14部,手持對講機650余部,主要用于全區森林消防隊值班巡邏、巡查、查崗和林火撲救。該通訊系統基本覆蓋了嶗山大部分林區。但是,在部分深山溝壑區域,受自然地理地貌影響,仍然存在通訊盲區。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應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