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資本主義在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后,在經濟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隨著科技革命的深入進行,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可以稱之為后工業時代。在后工業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一種無形力量的控制,精確化與標準化的理念不斷蔓延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最終開始消解人們的辯證思維。
關鍵詞:后工業時代;社會;控制;影響
中圖分類號:D58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8-0052-02
后工業時代作為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具有許多鮮明的特點,如經濟結構從商品生產經濟轉向服務型經濟、職業分布以技術階層的崛起為特征、理論知識日益成為創新的源泉和制定社會政策的依據等。帶有這些特點的后工業時代,一方面更好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對整個社會的控制與影響。也就是說,后工業時代的種種理念不僅影響了經濟,也影響了社會其他領域。
一、社會意識的變革
“精確化與標準化作為資本主義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與之前一切時代不同的。”[1]38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的封建社會和奴隸制社會,人們的生產更多的是粗放的,只追求數量的,奴隸主為了自己能夠有更好更舒適的衣物穿,就會命令他們擁有的奴隸收集足夠多的好看的動物皮毛。同樣地,國王為了擁有華麗的宮殿,他就會命令下面的人們不惜一切代價把它建好。單純地看中數量的增長,使得那一時代的科學技術即使被應用也只能是起到量上提高效率的作用,而非是生產變革。資本主義的出現,使生產變革成為可能,工業革命也就應運而生。而它帶來的便是生產由粗放型向精確化與標準化的轉變。
生產由粗放型向精確化與標準化的轉變,首先影響到的是生產力中的核心——人。在粗放型生產中,人們的生產是相對分散的;而到了工業社會,為了達到精確化與標準化的生產,人們的生產就要集中起來,新的生產組織和管理體制隨之出現,按照馬克斯·韋伯的理論,這樣的管理體制被稱之為科層制。在科層制的管理體制之下,人變成了生產線上的一個個符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不再是傳統的人際關系,而是成為互動著的利益之間的關系。
“工業始終在促使自己不斷更新換代,以換取更加低廉的勞動成本和更高的利潤,在后工業時代這些逐漸轉變為以高附加值、高科技與品牌戰略為表現的競爭模式,這更是資本主義工業完成前期積累的必然轉變。”[1]39從工業社會開始,精確化與標準化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所追求的目標,而工業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也為精確化與標準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其概念被不斷地重新定義。到了后工業社會,通過把一系列紛繁復雜的社會生產形式進行篩選和重組,進而把精確化和標準化體系化。從工業社會到后工業社會,不變的是對精確化和標準化的始終追求,而不同的是,在后工業社會,它將二者的地位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使之變成了社會的引領者。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后工業社會一直在對工業社會時代的非整體性特征做出改變,不論是經濟,還是政治乃至思想文化方面,都在進行著標準的不斷重新制定以便達到高度的整合。也就是說,“社會合理性的結構正從工業時代的合理性……逐步向整體的社會合理性形式轉變。”[1]40當然,這種轉變仍然是為了資本主義服務的。
總而言之,不論是在工業時代還是后工業時代,精確化和標準化始終是資本主義生產所追尋的理念和目標,只不過是在后工業時代,它們已經成為引領社會變革的核心所在,從而深刻影響了社會意識的變革。
二、影響社會生活領域
前面已經講到,精確化與標準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所追尋的理念和目標,因此它也是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基本動力。隨著工業時代轉變為后工業時代,這種基本動力已經蔓延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政治運動、文學藝術創作、社會節奏等等,這種標準越來越成為社會高效整合的工具,進而使得整個社會猶如工業生產一般,變成一個標準化的社會。按照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這些屬于上層建筑范疇的內容是受到經濟基礎的影響的,而且這種影響不是一蹴而就施加的,而是伴隨著長期的歷史過程。簡而言之,在生產領域存在的精確化與標準化從一開始就對上層建筑進行著持續不斷的入侵。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在自己的理論中提出了科層制這一組織形式,這是精確化與標準化最好的寫照。這一組織形式,不僅僅是體現在工業生產上,還囊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精確化和標準化的社會生產需要一絲不茍的生產者,因此,這些生產者必須要被嚴密地組織起來,這樣可以最大效率地提高生產力。以流水線生產和專門化為特征的福特制是典型的代表。在此影響之下,生產線上的工人們不再是單純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是被“內化”在整個生產線上,成為“上游”和“下游”之間的關系。在生產線上受到精確化和標準化影響的人們,在結束工作之后的日常生活中也逐漸被它們所籠罩,卓別林出演的電影《摩登時代》就用藝術的手法展現出了這一影響。
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讓精確化和標準化的生產成為可能,也讓工業生產組織帶有了它們的特點。在此基礎上,社會科學仿效自然科學建立了自己的實證科學體系,而社會組織結構的形式也開始服從工業組織結構的形式。可以看出,在這個時候,整個社會出現了泛工業化的特征。泛工業化是后工業時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體現為節奏的加快;在人才需求方面,標簽理論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整合性方面,社會的整合程度不斷提高;而在文學藝術創作領域,超越性也逐步消失。在上述的每一個領域之內,都有其統一的規范和標準,這些規范和標準的集合體便是標準化的社會。
總之,成為社會普遍認可的精確化和標準化的理念價值,是靠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帶動,以實證主義的方式傳播與擴展的,它隨自然科學而來,被運用到生產領域,隨后隨著社會生活的多樣性而散開,進入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精確化和標準化帶動社會意識的變革進而影響社會生活,這是后工業時代對社會影響的前兩個方面,為其后來繼續發揮作用奠定了基礎。
三、通過形式化對自身的鞏固
精確化和標準化的社會在形成之后會反過來鞏固自己的形式,這種鞏固從實質上來講是更深層次地加強社會控制。盡管處于上層建筑的個體互動和文化互動會進行一定的反抗,但是,由于后工業時代的泛工業化特征,使得它們很難擺脫這樣的控制。“這種形式化改造主要通過技術為核心的主要形式在人的互動模式之中創建形式化的媒介,消解人們之間互動與交往的整體性,將人的基本需要即互動實現了節段化”[1]49;同時,開放化的符號體系被封閉的符號體系所取代,以此來限制人們的邏輯思維;通過技術的入侵在人們的心中樹立起它們所謂的權威地位,消解人們的辯證思維。通過這幾個層面的活動,它們對人們的意識形態達到了限制的目的。簡單地說,這種限制首先要對以往被固定的體系進行瓦解,然后宣稱所謂的信仰自由使得人們普遍形成了價值虛空。價值的虛空,使得人們無法真正地完全意義上地把握真理,這是十分嚴重的后果。舉例來說,如果這個時候我們將從古到今所有的文明成果都進行量化的話,那么,我們可以發現,這些量一直是在增長的,人類所創造的文明都被十足地利用了而沒有浪費,這就是對真理沒有真正地完全意義上地把握,是對它的虛假的感知。
技術是形式化的核心,被用在對社會存在的改造上,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的改造,最終實際上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種形式化主要包括下面幾個內容:首先,以客觀物質實在為起點,進而逐漸影響到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其次,從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經濟生產領域向社會生活領域輻射其影響力;再次,由于技術是核心,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它決定了形式化的具體模式。
“技術改變生活”是對經濟領域向社會生活領域輻射其影響力的最通俗易懂也最真實的寫照。這些技術為人們的交往交流提供了新形式,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人們的生活節奏。隨著分工等理念的發展,人們逐漸形成了節段化的生活方式。舉例來說,在流水線上,工人只負責制造某一機器的某一零件,而他并不用關心最終生產出的機器是什么樣的;在家里,人們通過網絡就可以進行購物和點餐,然后只負責消費即可,不用理會美食等是誰通過什么手段送到自己的手里。人們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并非有很復雜的原因,而僅僅是他們覺得很舒服而已,這正好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所要帶給他們的公民的,但是,這種看似主動的給予,實則是不由自主地在擴散。
形式化是鞏固后工業時代自身地位的重要方式,而這種方式,是依托于精確化與標準化展開的,可以這么說,這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四、消解辯證思維
“一種舒舒服服、平平穩穩、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發達的工業文明中流行,這是技術進步的標志”[2],是工業文明給人帶來的積極方面的影響,但是,在積極影響的背后,“是技術對人們的壓抑性統治”[3],這種壓抑性的統治,體現在思維方面,即是辯證思維的消解,而這種消解,是由技術入侵到人們的心中樹立起它們的權威地位而達到的。從實質上來講,由形式化的媒介所創造出來的符號體系造就了一條極為便捷的途徑,“極權社會為了維護自身的穩定,通過社會宣傳、官方認同等途徑,把語言的批判性思維功能弱化,使語言僅僅成為社會控制的操作性工具”[4]54。可以看出,這種改造是將外在的形塑與內在的同化相結合的無形的做法。
作為消解人們辯證思維的工具化的語言,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功能化。它在本質上是片面的,只是用來單純強調語言的功能而不揭示語言所指代的事物的本質。第二,儀式化。在儀式化的語言中,語言的具體內容被抽離,只剩下了一個個簡單的形式,在此基礎上,精確化與標準化的體系被注入進來。第三,封閉性。封閉性是與儀式化緊密相關的,它們相互作用,共同將工具化的語言的力量發揮出來。第四,形象化。“形象化語言是單純強調直接具體性而非間接抽象性的語言”[4]55,它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也就不可能看到事物的虛假合理性,因此這樣的語言是阻止人們記性批判性思維的語言。
精確化與標準化對辯證思維的消解,不僅僅體現在語言作為一種工具被利用這個方面,而且也體現在語言分析哲學和實證哲學在歐美的流行,這兩種哲學的流行,“標志著單向度的哲學——肯定性思維的勝利,否定性思維的被排斥,它意味著否定性思維的喪失,不能使人們做出合理的批判”[5]。這兩種哲學由于受到精確化與標準化的影響,非常注重對具體科學的概念、方法等做出邏輯分析,與注重知識獲取的傳統哲學截然不同。另外,在方法論上,它們崇拜科學方法,認為自然科學的嚴密的試驗方法與科學論證同樣可以運用到社會科學乃至哲學上。在此情形下,價值中立等一系列的原則在哲學社會科學中盛行開來,嚴重沖擊了辯證思維的地位。從本質上說,這種哲學已經失去了批判的功能,淪為了精確化與標準化的工具和附庸。
如果說引起社會意識的變革是新階段后工業時代發展和鞏固邁出的第一步,那么對辯證思維的消解則是它實現自己統治地位的終極手段。從這幾步遞進的程度來看,恰恰反映了從“社會意識——社會形態——個人思想行為”由淺入深的關系,將人塑造成一個個的“單向度的人”,則是后工業時代發展的最高級形態。
五、結語
資本主義進入后工業時代出現的一系列新變化,是我們應當關注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既要用馬克思的經典理論繼續深刻剖析這一時代的資本主義,也要結合新變化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學說。在實踐層面,我們要繼續完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及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云杉.反構社會學——后現代主義與未來的對話[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
[2][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3.
[3]趙佳偉,劉云杉.統治霸權的轉變——從階級到社會[J].學理論,2015(6):9.
[4]劉少杰.當代國外社會學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5]魏紅娟.馬爾庫塞社會批判理論及其現實意義——以《單向度的人》為例[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0(5):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