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為探討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心理需求及滿足方式的關系,本研究選取了杭州市1226位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大學生手機依賴現象較為普遍;(2)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心理需求密切相關;(3)大學生心理需求可以顯著預測手機成癮傾向;(4)手機成癮高低分組大學生在心理需求重視程度上差異不顯著,但整體上高分組大學生更傾向于手機滿足,低分組大學生更傾向與現實滿足。
關鍵詞:手機成癮;心理需求;滿足方式
中圖分類號:R395. 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4-0214-02
1 問題提出
當前,大學校園隨處可見“低頭族”、“觸屏控”,智能手機猶如一把雙刃劍,給人帶來便捷娛樂的同時,手機成癮也在迅速蔓延。這不僅會影響大學生的學業成績,弱化現實的人際交往能力,出現孤獨、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還容易引發眼疲勞、頸椎病等軀體不適,嚴重影響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時也給高校學生管理和課堂教學管理帶來嚴峻考驗。
心理需求是個體行為最主要的內在驅動力。Suler(2001)指出,網絡可以滿足人類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與網絡成癮有關的心理需求包括:性、改變感知體驗、成就和控制、歸屬、人際交往、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1]。才源源(2007)等人發現了與網絡游戲成癮有關的3類心理需求:社交、逃避現實與情緒應對、成就與自我實現[2]。萬晶晶(2010)等人發現大學生通過網絡滿足的心理需求包括:權力、認同、迎接挑戰、人際交往、逃避現實、自主、認知和成就[3]。鄧林園等人(2012)的研究發現,心理需求現實滿足高但網絡滿足低的大學生成癮比例最低,心理需求現實滿足低網絡滿足高的大學生網絡成癮比率最高,成癮組大學生比非成癮組大學生心理需求網絡滿足更高而現實滿足更低,表明網絡成癮的真正原因在于網絡可以補償個體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滿足的心理需求[4]。萬晶晶(2012)等人研究發現心理需求現實滿足、心理需求網絡滿足于大學生網絡成癮顯著相關,心理需求現實滿足對大學生網絡成癮行為有負向的預測作用,心理需求網絡滿足具有正向預測作用。該團隊在總結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心理需求網絡滿足優勢理論”,該理論恰好呼應了早期慈明亮等的網絡心理補償作用[5]和高文斌等的“失補償”假說[6]。
手機成癮做為一種行為成癮,與網絡成癮高度相關,本研究認為大學生的手機成癮與心理需求存在密切關系,旨在了解大學生手機成癮的現狀及特點,并考察兩者之間的關系。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本研究選取了杭州市大學生為被試,共發放問卷1250份,回收有效問卷1226份。其中男生700位,女生526位,大一529位,大二461位,大三236位,來自城市307位,來自城鎮295為,來自農村624位。
2.2 研究工具
(1)《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本研究采用熊婕,周宗奎等人編制的《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該量表共16個項目,分戒斷反應,突顯行為,社交撫慰和心境改變四個維度。量表采用5點計分,分數越高代表手機依賴傾向更嚴重??偭勘淼腸ronbach α系數為0.83,4個因素的cronbach α系數在0.55-0.80之間,表明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2)大學生心理需求網絡滿足問卷。該問卷由萬晶晶等人編制,共44題,分為影響力、自我認同、迎接挑戰、人際交往、消除苦悶、自主、認知和輕松取勝八個維度,采用4點計分,1代表很不符合,2代表不符合,3代表符合,4代表很符合??偭勘淼腸ronbach α系數為0.96,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在0.66-0.85之間??偭勘淼闹販y信度0.93,8個子維度的重測信度在0.41-0.75,表明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2.3 數據分析
采用spss15.0對本研究數據進行描述統計、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3 研究結果
3.1 大學生手機成癮現狀及特點
由表1可知,大學生手機成癮平均分為2.66,得分最高的維度是戒斷反應,然后依次是社交撫慰、心境改變和凸顯行為。大學生的手機成癮問題愈加嚴重,急需引起高度重視。
進一步分析發現,大學生手機成癮的性別差異顯著,男生手機成癮得分顯著高于女生。大學生手機成癮的年級和生源地差異均不顯著(見表2)。
3.2 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心理需求關系
3.2.1 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心理需求的相關分析
表3結果發現,心理需求總分及各維度與大學生手機成癮之間呈顯著正相關,手機成癮總分及各維度與大學生心理需求之間呈顯著正相關。
3.2.2 大學生心理需求對手機成癮的回歸分析
以手機成癮為因變量,以心理需求各維度為自變量建立回歸方程(表4)。除了影響力、自我認同和迎接挑戰三種需求外,其余5種心理需求均可顯著預測大學生手機成癮,認知需求的預測力最強。人際交往、消除苦悶、輕松取勝需要越高,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越大。自主和認知需要越高,手機成癮傾向越小。
3.2.3 不同組別大學生心理需求滿足特點
選取手機成癮得分排前27%和后27%的學生為對象,得分高的為高分組,得分低的為低分組。然后,比較高分組和低分組學生的心理需求及滿足方式特點。表5顯示,高分組和低分組大學生對心理需求的重視程度差異并不顯著,但低分組現實滿足顯著高于高分組,高分組手機滿足顯著高于低分組。
表6、7結果進一步顯示了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心理需求滿足方式的關系。手機成癮高分組和低分組在心理需求的重視程度上差異不顯著,但兩組大學生在心理需求現實滿足和手機滿足上出現了較大差異,低分組在自我認同、迎接挑戰、消除苦悶、人際關系和輕松取勝五個維度上現實滿足程度顯著高于高分組,高分組在迎接挑戰、人際關系、消除苦悶、輕松取勝四個維度上手機滿足程度顯著高于低分組。整體上,兩組大學生心理需求重視程度差異并不顯著,但心理需求的滿足方式差異存在較大差異。手機成癮高分組的大學生更傾向于手機滿足心理需求,低分組大學生更傾向于現實滿足。
4 結語
研究發現,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心理需求密切相關,心理需求可以較顯著地預測大學生的手機成癮。不同組別的大學生心理需求重視程度差異不顯著,但滿足方式上差異顯著。整體上,手機成癮高分組的大學生更傾向于手機滿足心理需求,低分組大學生更傾向于現實滿足。
參考文獻
[1] Suler,J.Internetaddiction.www.rider.edu/users/suler/psycuber/ausinterview.html,2001.
[2] 才源源,崔麗娟,李昕.青少年網絡游戲行為的心理需求研究[J].心理科學,2007,30(1):169-172.
[3] 萬晶晶,張錦濤,劉勤學,鄧林園,方曉義.大學生心理需求網絡滿足問卷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8(2):118-125.
[4] 鄧林園,方曉義,萬晶晶,張錦濤,夏翠翠.大學生心理需求及其滿足與網絡成癮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2,35(1):123-128.
[5] 慈明亮,賈岳嵩.關注大學生網絡補償心理[J].中國計量學院學報,2001(z1):32-35.
[6] 高文斌,陳祉妍.網絡成癮病理機制及綜合心理干預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6,14(4):59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