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軍 車江萍 張少帥 高秀云
摘 要:本文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為例,分析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主要做法與成效,提出了目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主要存在培育激勵機制急需建立、惠農政策要抓落實、農業信息化模式還有待創新、項目驗收需要簡化和統一標準、針對性、規范性、有效性還亟待提高等問題,為科研院所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4-0216-02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一項開創性的事業。2012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來,各級農業部門、科研院所等認真貫徹中央和部黨組的部署要求,統一認識,凝聚力量,積極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已經成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成為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的先行者、應用新技術新裝備的引領者、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踐者,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簡稱“中國熱科院”)是隸屬于農業農村部唯一的綜合性國家級熱帶農業科研機構,始終以服務產業需求和國家戰略為導向。中國熱科院圍繞熱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熱帶經濟作物、南繁種業、熱帶糧食作物、冬季瓜菜、熱帶飼料作物與畜牧、熱帶海洋生物等重點領域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近年來,熱科院培訓中心面向“三農”主戰場系統舉辦培訓班150多期,培訓了新型職業農民等各類農村實用技術人才10000多名。派出專家6000多人次培訓農民6.9萬余人次,接受技術咨詢10.9萬余人次,輻射帶動培訓14.5萬余人次,為熱帶農業發展,熱區農村繁榮以及農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熱科院在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育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經驗與做法。
1 主要做法與成效
1.1 探索建立專業化的培訓管理系統
(1)搭建培訓平臺,為培育工作提供組織支撐。為整合全院培訓資源,中國熱科院成立了院培訓中心(以下簡稱“院培訓中心”),統籌全院培訓工作,明確了院培訓中心的發展定位:我院國際合作的“助推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服務器”;熱帶農業對外合作的“催化劑”;各種資源的“轉化器”;院所改革創新的“試驗地”。培訓中心設立國內農業教育培訓部,下設辦公室,組建教研組、培訓組、宣傳組和后勤組。各部門職責明確、各司其職、相互協作,共同推動培訓工作的有序開展。
(2)建立培訓機制,為培育工作高效運行提供保障。制定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培訓中心運行方案(試行)》等12項管理制度,發揮制度的整體功效,構建科學的制度體系,從制定制度、執行制度到實踐中檢驗和完善制度三個環節上嚴把質量關,使之能降低風險、促進發展,為全院的培訓工作規范開展提供制度保障。整合全院人才、科技等資源優勢,聯合和指導院屬單位開展培育工作,全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一盤棋”的局面正在形成。
1.2 務實開展培訓支撐系統的建設
(1)依托科技創新資源,為培訓提供技術支撐。中國熱科院在熱帶經濟作物、南繁種業、熱帶糧食作物、熱帶冬季瓜菜、熱帶飼料作物與畜牧、熱帶海洋生物等研究領域優勢明顯、實力雄厚,目前熱科院擁有國家科技獎勵50項,部省級科技獎勵1000多項,科技產品300個,授權專利1600多項,行業標準500多項。借助熱科院科技技術優勢,以科技促培訓,有力的推動了培育工作。
(2)完善師資庫,為培訓提供人才支撐。院培訓中心整合全院人才資源,組建了一批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熱愛“三農”工作的教師隊伍。目前在庫專家1000多人,教學涵蓋天然橡膠、木薯、香蕉、油棕、熱帶牧草、蔬菜、玉米、腰果、劍麻等作物的種植、植保和加工等領域,建立專家“準入”與“推出”機制,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供了師資保障。
(3)構建教材體系和教材庫,為學員提供通俗易懂教材。為了讓培訓的學員有效掌握培訓所學知識,中國熱科院的專家組織編寫了適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使用的教材,涉及熱帶經濟作物栽培及病蟲害防治、冬季瓜菜栽培管理、熱帶畜牧等方面的教材。其中《熱帶農業科技服務技術系列叢書》(17冊)、《可可栽培與加工技術》、《橡膠樹栽培管理技術彩色圖說》被遴選為“2017年全國農民培訓優秀教材”。
(4)構建實訓基地庫,為培訓提供實訓場地支撐。中國熱科院擁有大面積的實驗基地,并在儋州建有國家熱帶農業科技園區,園區已具備一定規模的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示范成效顯著,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明顯高于周邊地區,熱科院培訓中心亦與多個熱科院以外的示范基地擁有長期的合作關系,適合學員開展實操訓練。
1.3 創新培訓模式,構建和完善培訓運作系統
(1)采用“導師制”培訓模式。院培訓中心采用網上自主報名、地方市縣組織推薦等方式,經過嚴格篩選,選取綜合素質高、產業規模大、地方帶動作用強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象,培訓過程中采用“1+N”導師制定向培育模式,將學員分為諸如熱帶水果種植組、蔬菜種植組、畜牧養殖組和休閑農業組等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配備一個導師團,采取導師跟蹤制,長期為學員答疑解惑,挖掘企業潛力,引導學員進行產業孵化。
(2)推動本土新型職業農民“走出去”。院培訓中心組織優秀的新型職業農民到全國優秀省份集中學習,例如2018年組織現代青年農場主學員集體赴武漢市東西湖農廣校學習,提升了培訓質量,搭建了交流平臺,打通了省外現代青年農場主合作渠道,促進優勢產業互補合作。參訓學員紛紛表示此次收獲頗豐,不僅學習了先進理念,提高了自身的水平,也增長了見識,開拓了視野。
(3)完善菜單式培訓模式。為凸顯培訓的實用性,做到培育有針對性,培訓工作小組深入開展培訓前的調研,廣泛開展宣傳和摸底調查,根據地市縣的產業結構和培訓學員的需求設置課程,深入全省市縣鄉鎮開展培訓需求調研工作,摸清地方學員的培訓需求,精心設置課程,采取菜單式培訓模式,將產業規劃、政府需求,農民要求結合起來開展培訓,提高培訓實效。
(4)借助媒體擴影響。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加大宣傳力度和社會影響力,培訓期間,在農民日報、海南日報、中國農業新聞網、新華網、中國農村教育網、省農業廳官網、地方市縣政務網等媒體網站發布各類培訓新聞,制作宣傳美篇。充分利用網絡與微信平臺等新媒體,宣傳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培育,增加社會對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了解,提高認知度與影響力。
(5)建立“終身跟蹤”培育體系。積極探索實踐參與式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式,以農民為本位,教師為引導,互動為機制,培訓需求與供給有效結合。強化實訓,強化后續服務跟蹤。利用院熱作12316短信服務平臺和“熱帶農業科技服務”、“中國熱科院培訓”微信公眾號平臺,適時向培訓點學員發布農業生產管理信息。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延長了培訓服務鏈條。每期培訓班組建學員+導師微信群,搭起學員、導師、學員的長期紐帶,建立學員“終身”被指導的服務機制。
1.4 學員創業發展效果明顯
(1)學員創業典型不斷涌現。截至目前,中國熱科院承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中,有60余人開始創業,并富有成效。同時通過培訓平臺,科研院所的新產品、新技術得到更好的推廣與示范,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科研單位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直接受益者。
(2)搭起抱團合作發展的平臺。通過培訓班的學習,學員們結交了領導、專家、教授,學到了迫切需求的知識和技術;建立了我院與學員溝通服務橋梁,為持續服務打下了基礎;學員與學員之間成為朋友,找到了學習的榜樣和創業的伙伴,搭建了相互學習、共同致富的合作創業平臺。例如海南省東方市學員利用自己創辦的“助村公社”,聯合學員成立了“聯合眾邦(海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為全省2900多個村級社區建設電子商務平臺。
2 存在問題
(1)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激勵機制急需建立。目前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存在重培訓、輕認證、輕扶持的問題,由于培訓有學時和天數的要求,導致部分農民參加教育培訓的積極性不高。
(2)國家出臺的惠農政策要抓落實。國家和省、地方目前已出臺眾多惠農政策,關于政策的落地工作還需加強,特別是學員關注的問題如農業保險和農業貸款方便的的政策需要加強。
(3)培訓過程的農業信息化模式還有待創新。根據現行的培育項目要求,要求培訓機構把授課教師、學員信息、實訓基地信息均要錄入中國新型職業農民信息管理系統,并需要每位學員下載安裝“云上智農APP”,并且通過手機APP進行評價,但是培訓的部分學員是偏遠山區網絡信息不通暢,推廣使用APP存在不少困難,培訓信息化模式還有待創新,要突出實用性。
(4)項目驗收的文檔資料需要簡化,標準要統一。項目驗收標準要具有前瞻性和導向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需要的表格資料及相關培訓證明材料眾多,耗費了帶班人員大量精力,帶班工程中由于要完成項目驗收的要求導致培訓重形式、輕實效。
(5)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規范性、有效性還亟待提高。精準遴選培育對象、科學確定培育機構、創新形式推進分層分類培訓、強化信息化手段應用、做好隊伍管理與延伸服務等方面還都有不小的差距。另外,懂創業創新培訓精髓的高質量師資極度匱乏,社會資源廣泛參與的機制不活,培育的精準程度總體不高,與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的需要還不相適應。
3 下一步工作計劃
(1)繼續加強實訓基地和培訓師資的建設。加快建設和認定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完善基地管理辦法。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師資庫建設,建立師資庫動態聘用管理辦法,采取學員測評、技能比拼等形式加強培訓師資的培養,提高師資教學能力和水平。
(2)注重培育方式的創新,探索線上線下一體化培訓模式。培訓采取分段學習模式,采取理論集中授課+基地實訓教學+線上自主打卡學習+考核測評一體化培訓模式。
(3)加大典型學員培育,提升社會影響力。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加大優秀典型學員的宣傳報道,擴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影響力,提升社會影響力。
(4)建立農業培訓聯盟,合作共建農業培訓品牌,擴大“熱帶農業+”培訓面,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基礎。
(5)建立統籌培訓工作新機制。強化院培訓中心統籌管理職能,明確院屬單位和部門責任分工及利益分配機制,分類型制定培訓規范,提高培訓質量,樹立培訓品牌。
參考文獻
[1] 賈光輝.淺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農家參謀,2019(11):11.
[2] 韓長賦.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建設現代農業提供人才支撐[J].農村工作通訊,2013(24):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