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摘 要:本文對我國當前的農業用水情況進行了簡要分析,在此基礎上,重點論述了農田水利在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針對性措施,以供相關的研究作參考。
關鍵詞:農田水利;改革發展;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3.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4-0226-02
農田水利是一項涉及多個領域的綜合性工程,本身具有很強的復雜性,而且對于我國的農業發展乃至于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全社會對于淡水資源和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這給有限的耕地資源帶來很大的壓力。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應對日益高要求的農產品供應,是一個非常現實而且嚴峻的問題。作為一項關乎國民經濟命脈的工程,農田水利工程的完善建設是必須要討論的話題。[1]
1 加強農田水利改革的意義
我國從古到今都是一個農業大國,過去的幾千年時間中,我國的經濟模式主要是自然經濟模式,百姓早出晚歸、披星戴月,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而古代各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比較重視農業的發展,對于農業發展有利的水利工程,他們自然也會予以很高的關注,可以說我國的傳統經濟模式造就了國家對農田水利的重視傳統。
進入近現代以來,尤其是解放建國以后和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農產品需求出現了兩次重要的井噴式增長。建國以來,我國鼓勵人口生育,全國人口迅速增長起來,在十幾年的時間內就由四億人口增加到十幾億,急速增長的人口糧食的供應帶來巨大的挑戰,但是在當時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社會大背景下,農田水利工程其實并沒有得到有效發展。[2]基于這個因素,再加之其他的復雜性因素,導致我國在建國后的一長段時間內,國民的溫飽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
改革開發以來,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并取得了比之前優越很多的發展。但是在經濟得到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則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隨著工業廢氣、廢水、廢棄物的排放,我國的環境質量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而且很多外企都將重污染工廠設在中國,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獲取利潤,甚至各國將本國不愿意消除的垃圾運輸至我國,給我國的環境造成了更加嚴重的污染。自然環境的破壞,也導致耕地資源的損壞,不少土地因為污染不能長出糧食或者大幅度減產,還有些耕地因為大規模的城市擴張和工業發展被占用,這導致我國有限的土地資源還在進一步縮減。
除了污染嚴重和土地資源減少以外,最大的問題則是淡水資源的大量減少。與十幾年前相比,我國的淡水資源儲存量下降了很多,不少地方的地下水位已經嚴重低于警戒值數值,人們的生活用水和農田用水往往需要水泵鉆進更深的地下才能獲取。基于這些嚴峻的形式,我國的農田水利工程才顯得愈發重要。作為一項關乎民生基礎的工程,農田水利工程必須得到重視,灌溉設施必須得到完善,對于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也要及時進行改革。
2 當前我國農田水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耕地細碎化
當前我國的土地承包制最大的特點就是土地碎片化,這在改革開放之后本是一件促進農戶生產積極性的做法,但是到了今天,這種制度已經有了一些限制。耕地細碎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①同一農戶承包的土地比較分散。我國大部分的農戶都有好幾塊耕地,而且這些誒耕地分布的距離比較遠,需要農戶分別到不同的地方開展農業活動;②耕地的面積小而且不規整。由于每家農戶所承包的土地有限,再加之各戶的土地分為好幾個地方,所以每一塊的土地面積非常有限,且受到地形建筑的影響,呈現出不規整的狀況。[3]
耕地細碎化給農業生產帶來了不少麻煩,首先它妨礙了大規模經營,雖然現代農民已經普遍使用機械耕地播種了,但是耕地的細碎化,讓他們不得不多次轉移機械生產的地方,不僅耗時耗力,還給耕地多出了不少機械掃不到的盲區,而且在小塊土地操作,機械還需要注意不能波及到別家的土地,這給機械的操作效率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其次,面對農戶的碎片化生產,政府在開展水利設施建設之時,很難做到有計劃有規劃的落實,農戶的自建活動也較難展開。另外,在農田用水時會遇到很多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灌溉管理困難,小塊耕地的自主經營使得相臨近的土地可能種植的作物種類不同,再加上一片區域會有多個用戶需求,所以在灌溉時,農戶極容易發生爭執,導致灌溉困難。第二個問題是用水計量復雜,多個用戶的灌溉計量和大規模的灌溉計量相比,很明顯前者的用水計量更為復雜,也容易差生糾紛。為了做到準確計量,工作人員需要使用更多的、更加精確的計量儀器,使用起來不但麻煩,還會增大計量儀器的投入。第三個問題是水費收取困難,由于用水戶比較分散而且數量比較多,所以在收費時,需要更多的人力來工作,這么做,一方面增加了收取難度,一方面又抬高了收費成本。
2.2 水利工程投入不足
由于農田水利工程的收益低、投入大、回報慢,所以大部分企業都不愿意將資金投入進來,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只好帶頭投資,將財政資金投入到水利工程的建設中。光靠政府投資,工程的資金顯然是不足的,而且不同于企業,政府的各項決策需要經過的流程比較多,這就給資金的投入增加了一些難度。在現實投資中,地方政府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①地方政府缺乏獨立的財權,財政來源比較少,大部分上繳國家財政,所以在投資水利工程時,經常是只有事權,卻缺乏財權,缺乏足夠的資金用于工程建設。②工程建設的牽涉部門比較多,容易引發糾紛,在水利工程的建設中,不少部門都會參與進來,包括農業部門、發改局、水利局、財政局、扶貧辦等等眾多部門,這些部門雖然各司其職但又有不少交叉的工作,所以在辦事之時,經常會出現矛盾的現象,彼此之間缺乏協調甚至互相推諉,這對于水利工程的改革發展是不利的。
2.3 農田用水合作組織松散
開展水利工程的改革工作,主要是為了解決農田灌溉不良的問題,而針對分戶經營的問題,政府也采取了建設小型水利工程的方式,同時針對水利工程的管理,相關部門也組織了管理,一般組織單位為農民用水組織。這個組織其實屬于政府主管的機構,是脫離了村委會自主管理范疇的,與村民自主管理其實是相矛盾的。而且用水組織的管理功效是否勝于村委會的管理功效,還是有待商榷的,不少用水組織缺乏完整的結構,組織紀律松散,不能很好地管理農戶農田灌溉用水的相關工作。
2.4 農田用水權益缺乏保障
當前的水利工程建設中還存在農民用水權益不清晰的問題,這給農田的正常灌溉工作帶來許多阻撓,不利于農事生產。一方面農戶經常會為了爭搶足夠的灌溉用水而爭論不休,甚至出現打斗現象,另一方面,農民的用水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農民清除出灌溉用水的來源,也不知道可以使用多少水,所以在水利投資上面就容易出現糾紛,增重農戶對工程建設的顧慮。而且政府在推動農戶發展節水灌溉時也存在利益問題,要想發展節水農業就得需要一定的資金與技術支持,這就造成了節水灌溉的成本高于普通灌溉的成本的現象,對于本就收入不高的農戶來說,這種方式是不會得到認同的。政府如果不給予充分的補償,農民就不會對節水設施進行改進。
2.5 改革技術不成熟
當前我國大部分的農業灌溉時依靠人工進行的,通常由農戶挖開引水渠,然后將水引入,對耕地實現漫灌,這種方式不僅會增加灌溉用水的量,消耗大量的淡水資源,還會造成土質硬化結塊的后果,不利于作物根系發育。在水資源日益嚴重的今天,這種灌溉方式受到的局限性越來越大,如果仍舊堅持使用,那么生態環境的惡化將會越來越明顯,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甚至是人類的生存都是不利的。但是在現行的改革過程中,由于相關技術還不完善,在應用新型技術的時候,容易造成投入成本過高或使用效果不佳的不良后果,這方面的問題對于水利工程的改革發展也是不利的。
3 促進農田水利改革發展的措施
農田水利的改革發展問題是多樣復雜的,但是這些問題彼此之間又是互相聯系的,所以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考慮到方式的統籌性和綜合性。
3.1 總體設計思路的規劃
在改革水利工程時,相關部門需要規劃一個完整科學的思路框架。首先政府是引導工程建設的主導者,在建設中,政府增大投入力度是必要的;而針對灌溉存在的各種問題,要做好制度建設、組織建設和經費投入工作,具體的措施有:加強水利工程管理;大力發展用水合作經濟實體;健全用水權益保障制度;建立彈性的水價體系;加強科技研發的力度等。
3.2 優化工程投資渠道
以往的水利工程投資基本都是依靠政府財政支持的,這種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投入力度不足和滯后性都是比較嚴重的問題。為了解決投資不足的問題,在投資渠道方面應該進行一些優化,首先要加強政府投資的力度,并且對投資款項進行劃分,規范各項資金的使用,嚴禁出現貪污腐敗的情況。其次要在一些法律文件中將中央和地方對于工程的資金投入比例進行規定,以此為據進行投資,對工程建設規模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規定,可以進一步規范工程的規模與效果。另外,政府要給予投資企業一些優惠政策,鼓勵其他社會性企業參與到水利工程的投資項目中,拓寬投資渠道,保證水利工程可以順利發展。
3.3 鼓勵組建用水合作經濟實體
鑒于用水管理組織和村委會自治管理的沖突,農村可以另行組建一個合作性組織,讓農戶以投資入股的形式加入到組織中,由這個組織統一管理用水工作。參股的農戶可以獲得一些分紅,最主要的是這種組織形式將各個用水戶很好地聯系起來,這對于水利工程的改革也是有利的。
3.4 完善用水權益保障制度
農戶的用水權益保障是確保農業生產活動有序進行的基礎前提,在農田水利的管理中也十分關鍵。建立該項保障制度,主要是對農戶的用水權利和轉移權利進行保障,同時也讓他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可以盡到一些義務。依據保障制度,農田灌溉用水的來源、用水量可以得到一個清晰的體現,農戶不必為了不明確的情況而產生嫌隙。而對于用水轉移的保障,也明確了農戶的轉移決策和利益關系者,對于農戶的整體用水都可以起到一個規范性管理和有效性保障。[4]
3.5 制定符合生態保護的水價政策
長期以來,農田灌溉都是采用漫灌的方式,造成了大量水資源的浪費。假如強行抬高水價,農田又會因為灌溉不足導致減產,因此在過去,節水和農田增產是相互矛盾的。要達到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實現農田增產,就需要制定與兩者相協調的水價政策。這個政策既要促進農戶采取措施降低水資源的浪費,也給農戶發展節水農業提供一些補貼,讓農戶不用擔心因為節水而造成的利益損失。具體做法可以是,農戶對水利工程進行節水改造可以獲得政府補助,在購買使用節水設備的時候也可以得到補助,這些補助都是推動農戶進行節水改革的積極動力。
4 結語
總之,要想做好農田水利改革工作,就得從農戶的實際利益出發,先加強水利工程的建設,再完善各項管理和保障制度,讓農戶的積極性得以體現出來。在這個基礎上,農業才會實現優化發展,我國的經濟發展才會沒有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 吳強.農田水利改革發展的思考[J].現代園藝,2018,368(20):215.
[2] 程智福.農田水利改革發展的思考[J].科研,2016(12):00121-00121.
[3] 王貴作,劉江,郎勱賢.農田水利改革發展的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S1):323-327.
[4] 馮興中.農田水利改革發展的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7,37(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