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

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品香、制香,是一種生活美學和哲思,所以,香爐便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物。博山爐工藝精美、華麗多姿,是香爐中最為獨特的一支。李白詩云:“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而鎏金銀竹節銅熏爐,堪稱是最精湛的博山爐之一。
1981年5月,陜西省咸陽市豆馬村的村民們在耕作時,意外發現了一件古代銅器,由此揭開了一座西漢時期墓葬的神秘面紗。墓中出土了236件文物,包括鎏金虎鎮、銅提鏈暖爐、銅溫酒器和銅溫手爐等,獨一無二的鎏金銀竹節銅熏爐也隨之出世。
鎏金銀竹節銅熏爐,高58厘米,底徑13.3厘米,口徑9厘米。由爐底、爐柄、爐身三部分鑄鉚而成。自下而上,爐底透雕2條蟠龍,翹首張口咬住爐柄;龍身滿飾鎏金細紋鱗甲,眼、須爪鎏銀。爐柄呈竹節狀,分5節,巧妙刻畫著婀娜的枝杈、迎風搖曳的竹葉。爐柄上端鑄有3條形象生動、造型奇妙的蟠龍,形成三角形,穩定承托爐身。爐身的下腹部雕刻有獸紋,上腹部浮雕4條龍,張口嘶鳴,側頭回望,在洶涌的波濤中若隱若現。爐身最上端,透雕層巒疊嶂,當煙火氣從若干小孔飄散而出,仙人之境驚現眼前。通觀下來,鎏金銀竹節銅熏爐整體精美非凡,集多種吉祥圖案于一身,盡顯皇家氣象,對應爐身上的九條蟠龍,象征皇權永久、江山萬代;而呈竹節狀的爐柄,挺拔秀麗、瀟灑多姿,獨具韻味。
很難想象,西漢至今已有2000多年,這件熏爐出土之時仍然色彩鮮明,富麗華貴。這得益于運用在熏爐之上的鎏金鎏銀工藝。鎏金技術始于戰國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這一技術的國家。具體說來,鎏金鎏銀工藝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齊”,涂在銅器表面,再加熱使水銀蒸發,之后,金就附著在器面上不脫落。此熏爐上點綴金銀兩色,與青銅內質呈現出不同的光澤,彼此之間相映相托,將器物上的圖案、銘文襯托得格外高雅瑰麗。
鎏金銀竹節銅熏爐被譽為“國寶級文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價值。爐口外側的銘文和底座圈足外側的銘文,提到了“未央”“內官造”“寺工造”等字眼,證明此爐系宮廷所造,為西漢皇家未央宮的一件實用器物。后有學者推測,此爐送給了“陽信家”,可能是漢武帝給陽信公主及其丈夫衛青的賞賜。陽信公主先嫁曹壽,后改嫁夏侯頗,最后與抗擊匈奴的一代名將衛青成親。傳奇將領和公主的愛情傳奇,令人動容。歷史記載陽信公主死前,要求與衛青合葬。但西漢的制度不允許,只能退而求其次合葬不同穴。最終,衛青和陽信公主都葬在茂陵,兩人的墓相距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