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博涵
原始社會,農業開始初步顯形,也開始圈定范圍進行牲畜飼養,這時婦女的地位開始顯現,她們在生產生活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因此社會地位顯著提升,逐漸成為具有領導意味的主體。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使得男性的優勢開始占據上風,他們逐漸開始承擔大部分的農業生產責任,男女的地位也在悄然發生轉變,進入父系社會。
在新文化運動期間,陳獨秀就對我國的封建傳統價值進行駁斥和鞭撻,其中在文章《一九一六年》中寫道“君為臣綱,則民于君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父為子綱,則子于父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夫為妻綱,則妻于夫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而為以己屬人之奴隸道德也。”直接炮轟封建倫理道德。
李大釗的思想和觀點已經突破駁斥封建禮教中對于婦女的不平等問題,而且對于爭取女權的方式也做出了批判,他指出之所以婦女的地位長期得不到有效保障,最根本的問題在于私有制度的運行,而不是另一種性別之間的差距和歧視。所以,婦女解放必然要攻克的難題就是鏟除私有制度這顆毒瘤,只有實現了社會主義,才能獲得真正的平等自由的權利。胡適對于長期以來的封建教育提出了批駁,提倡用教育的方式春風化雨般改變局面,啟發女性的自我獨立意識,吸收先進知識,改變社會狀況。
上述在五四運動中提出巨大思想貢獻的人成為毛澤東的精神指引,隨著馬克思相關理論的普及,毛澤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認識。毛澤東撰寫了《民眾的大聯合》,其中以女性的視角對所有人發出直擊心靈的拷問,揭露了很多不平等的現象。
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之下,根據我國的特點和現狀,創新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婦女觀,具體來說分為以下三部分:
1931年,中共首部婚姻條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出臺,著重強調了“婚姻自由”以及“一夫一妻”,成為了具有時代意義的條文。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足可以看出毛澤東對于婦女權利的重視。其中將傳統的包辦婚姻廢除,對于男女尊卑有別提出了批判,規定婚姻自由,權利平等,一夫一妻等新制度。這項法律引起了社會的積極響應,很多人因此獲得自主權利,法律實施的當年就受理了18.6萬起離婚案件,第二年暴增至41萬件,這樣的社會熱潮是對法律的充分肯定,無數女性在法律的支持下捍衛了自己的權利。突破了封建的藩籬,新的平等婚姻制度得到良好開展。
傳統封建家庭制度失去了生存的空間,取而代之的是平等自由的新型婚戀關系。新制度并不是簡單的口號,而是惠及婦女的方方面面。首先,婦女擁有了獨立的經濟權,不再受制于男性,而且國家保障婦女在工作中享受同工同酬的待遇,激發了女性的熱情。
私有制度一直都是婦女權利得不到保障的根本原因,封建時代,男人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經濟掌控權控制在男性手中,因此女性的話語權被剝奪,長期處于依附地位。經濟的控制也造成了精神的封鎖,女性逐漸失去了自我。
毛澤東在年輕時就指出經濟是女子無法翻身的總原因,因此在之后的武裝斗爭中極力保護婦女的權利,《井岡山土地法》當中明確提出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這一原則。這一法律規范為之后我黨的法律建設修訂提出了指導意義,后期所有的土地法都嚴格遵循了這項條例,時代在轉變,但是爭取自由平等的精神卻一直留存。共產黨將婦女的權利提到了重要位置,這是前所未有的舉動,極大地保障了農村婦女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之后,婦女運動的參與對象發生了改變,之前的參與者主要是農村婦女,現在重心放到城市婦女群體中,在中國,城市女性大部分是家庭主婦,不參與社會工作。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中指出:要鼓勵工人家屬和具備勞動力的婦女參加勞動,為家庭婦女制造更多機會參與勞動,鼓勵生產,靠自身能力制造財富,而不僅僅依靠丈夫賺取收入。自該政策實施后,眾多家庭婦女走向社會,從事社會生產行業。據相關數據統計,到1956年底,參加勞動的女性數量達300多萬人,引發家庭婦女走向社會的浪潮。從馬克思主義角度分析,實現婦女解放,其前提條件是讓婦女進行勞動再生產,積極參加社會公共勞動。
婦女在社會中的經濟地位取決于男女是否同工同酬,經濟回報是否公平合理。20世紀30年代初,蘇區政府主席為毛澤東,在他制定的勞動法中中明確指出:男女做同樣的工作,其工資必須同等。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思想逐步開放,人們越來越注重男女平等,在該理念的引領下,之前的基本原則得以繼承。隨后新中國成立,此項原則納入法律體系,采取法制行為進行法律保護。為推廣此項原則,毛澤東提出“要讓具備勞動能力的婦女,在同工同酬的條件下,全部參與社會勞動”,這為中國家庭婦女走向社會奠定基礎,保障她們的經濟地位。其次,在政治層面,國家賦予婦女參政權,鼓勵女性積極參與政治生活。
毛澤東在進行農村調查時,發現女性在封建思想的壓迫下,地位低下,禁錮女性的發展,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四大壓迫分別為政權,族權,神權,夫權,其中政權是基本,若打倒地主政權,其他權利便會動搖。所以,要想幫助中國婦女獲得解放,從上層建筑層面就要推翻地主階級政權。1929年8月,有明文指出:“男女年齡滿十六周歲,除勞動剝削者,宗教信徒及反革命者,其他公民均有選舉及被選舉權。”自此至1954年憲法頒布,中國共產黨人一直秉承該項原則。從此,中國婦女從封建壓迫中走出來,與男子享有同等的政治地位,是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后,憲法指出,中國婦女與男子具有平等的社會地位,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心理,環境等各個方面,保障男女平等。毛澤東依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并運用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婦女觀,提出解放中國女性的思想體系。毛主席制定法律,加強推廣實施,采用行政制度,為中國婦女建立一套完整的保護體系,并賦予中國女性婚戀自由的權利,實現男女平等。
毛澤東認為,中國婦女是革命與建設中一支堅不可摧的力量。毛澤東從實際出發,經過考察得出:在中國蘇維埃時期,中國婦女就表現得很令人驚嘆,不管是群眾斗爭,軍事動員,中國婦女都有智慧,有膽識,也取得很好的成績。因此,毛澤東指出:“婦女的力量是無窮而偉大的”,“婦女起來之日,是革命勝利之時”。在毛澤東的引領指導下,眾多婦女鼓起勇氣,加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當中,尤其在農村,工廠,女勞動者人數日益增多,是新中國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
中國婦女想徹底實現解放,就必須建立人民政權。毛澤東提出:中國婦女解放與階級勝利密切相關,兩者相互影響。只有階段取得最后勝利,中國婦女才能徹底擺脫政權壓迫,實現自由。在毛澤東的精明領導下,革命先輩們前赴后繼,百折不撓,最后取得決定性勝利,讓中國婦女真正解放,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獲得與男性同等法律地位,實現人權平等。
人類解放得以真正實現,離不開婦女解放與階級解放。而中國婦女參與社會勞動,進行社會生產,創造勞動價值,是婦女解放的重要方面,中國婦女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極為重要的貢獻。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婦女聯系起來,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婦女觀。毛澤東婦女觀體系,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又實現中國婦女解放,推動社會主義建設,是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
在黨中央召開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提出:堅持男女平等,保障婦女兒童的基本權益。由此看出,黨中央十分關注婦女的發展,盡可能站在婦女角度,保護婦女一切的合法權益。婦女解放對人類社會發展起到重的作用,中國婦女為社會發展貢獻了很多的力量,而婦女解放的程度,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所以,全社會應當高度關注女性群體的發展,既要了解婦女解放運動的歷史,更要不斷學習毛澤東思想,毛澤東婦女觀,深入貫徹落實對婦女發展有益的政策,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不斷發展。與此同時,要全面提升中國婦女的綜合素質,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實現徹底解放。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領導婦女事業的歷史與經驗研究批準號:19KSD181項目類別:專項項目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