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中包含著許多重要觀點,多年來一直是我國學界的研究重點。從理論和現實層面開展研究,成為眾多研究者的主要選擇。但是,基本觀點的梳理呈現出一定的陳式化和碎片化色彩;現實思考往往聚焦于意義分析和宏觀歸向,相對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谝陨峡紤],本文對研究成果予以綜合梳理。
古典“市民社會”起源于城邦政治哲學,后經契約論思想家進行闡發,黑格爾加以現代性之批判,馬克思則充分肯定和借鑒黑格爾論述中的有益部分,重置了市民社會和國家的本末關系。其理論貢獻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充分認同了黑格爾的“分界觀”,并對中世紀“政治也是私人領域”的特性進行了深入分析。二是從根本上解決了“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孰先孰后問題。三是從物質關系入手詮釋市民社會。馬克思不僅闡明了物質交往關系和經濟交往關系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性作用,還指出市民社會、以經濟交往為主但不排斥其他社會交往活動的“私人活動領域”、政治國家三者互相對應。四是強調了市民社會具備“歷史范疇”和“分析范疇”的雙重性。值得指出的是,馬克思從研究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相互關系出發建立起整個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完全突破了理論思辨的禁錮,不僅把市民社會理論從傳統帶向現代,更重要的是提出從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觀點,對未來社會發展方向作了科學設想,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概括地講,我國對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研究主要具備以下特點:
研究過程具有時代性。自19世紀末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后,受到了探求救國圖存之道的眾多仁人志士的青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于統治當局實施文化壓制政策,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受到極大限制。新文化運動爆發后,依托《青年》雜志等輿論陣地,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驅著書立說,聚焦于民主、民權和民生分析研究解決中國實際問題。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建國之前這一時期,中宣部主導的理論研究宣傳相應呈現出了面向大眾的“革命”特征。新中國成立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政治條件,雖然一度受到文革影響及計劃經濟體制制約,但普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后,仍然有三類研究主體發揮主導作用:第一類是以中科院、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央及地方政策研究室等決策咨詢機構為中心開展的應用研究;第二類是以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開展的理論研究;第三類是熱衷于市民社會研究的民間組織及個人。他們發表論著、開辦專業、創辦刊物,迅速掀起了市民社會理論研究的高潮,在世紀轉換、社會轉型、體制轉軌的特殊階段作出了重要貢獻。
研究對象具有現實性。綜合來看,我國的市民社會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正向的如何質效并重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二是結合發展問題進行的反思與爭論。針對這兩大類對象,廣大專家學者綜合運用分析比較、抽象概括、演繹推理、列舉闡釋等科學方法,或梳理觀點,或剖析意義,或關切現實,有力地推進了整體的研究進程。立論范圍大致包括三個維度:一是圍繞市民社會的定義、特征、本質、狀態、模式、邏輯起點、歷史地位等理論屬性展開研究;二是從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交互關系著手展開研究;三是以治國理政方針政策為著眼點展開應用研究。三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到我國的社會建設偉大實踐之中。不應忽略的是,部分學者對市民社會加以現代性考量,將市民社會的動態研究和階段性分析相結合,為當代市民社會研究提供了新支點;一些學者從我國民眾權益保障和國家大政方針的調適層面考慮問題,成為國家決策研究的重要依據。而在現階段,著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已成為廣大研究者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
研究成果具有豐富性。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更加突顯出來。加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自幼及長深受社會主義生活教育環境的熏陶,對于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求證于當前擁有濃厚興趣,從1987年黨的十三大決定實行市場經濟至今,我國的市民社會理論研究在近30年內取得巨大成就。在此期間,社科從業者共發表出版學術論著13501篇(部),這與1956年至1986年總共發表出版418篇(部)的狀況形成了鮮明反差。其中,《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歷史地位》、《市民社會理論的研究》、《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及其中國化闡釋》、《市民社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邏輯起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兩個閃光點—兼論中國現代化之路的方法與走向》、《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法理研究》、《中國市民社會理論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啟示》、《全面小康建設社會中對中國市民社會的認識》等一大批高水平學術論著被熱評熱引,研究成果的放大效應迅速顯現。在學術界的努力下,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基本論述得到深入解讀,一些科學設想得到有效驗證,理論脈絡被梳理得更加清晰,現實性檢視愈加全面,日漸成為我國推進社會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濤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洛.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3]霍克斯.利維坦[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作者單位:中共隴南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