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月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自然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自然觀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傳承與發展,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基礎。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天地萬物,包括人,看似千差萬別,歸根結底都是一體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更是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的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的演講中指出,“中國明確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發展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我黨增進民生福祉的正確抉擇,即絕不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摧殘人自身生存的環境,絕不能拋棄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的原則,一切有損人民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都要杜絕。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都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民生,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民生。如果資源環境出現了嚴峻的問題,人民何來安居樂業,又如何享受發展帶來的福祉。當然了,“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需要全體人民自覺行動、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我們每個人都生存在環境之中,沒有誰能夠旁觀、更沒有誰可以置身事外。綠色行動需要全民動員,生態道德需要全民培養,環保準則需要全民遵守,全社會都要為生態環境保護作出貢獻。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這表明了人與自然界萬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衡的關系。生態系統是有生命的,河流湖泊、森林植被都是有生命的,是需要保護的。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管一攤、相互掣肘,而必須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最嚴格生態保護制度”的法治生態觀。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進程中,仍有許多空白和滯后。2019年第3期《求是》發表的習近平題為《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的重要文章中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多同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制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有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盡快把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來,才能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需要更加完善監督和懲罰機制,實施“從源頭下手”的管控體系。
“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全球共贏觀。“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需要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同努力,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獨善其身。”習近平在重視國內生態環境的同時,更強調中國會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做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會發揮自身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應發揮的作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不斷增強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主張加快構筑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讓各國人民共享生態文明建設的福祉。
“親仁善鄰”、“協和萬邦”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提到:“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中國始終愿意給予在經濟發展等方面處于弱勢的國家幫助和支持,對于個別國家面對的自然災害、環境破壞等威脅感同身受,反對一些國家全球生態治理過程中逃避歷史責任的行為,主張深化各國環保合作,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天人合一”、“和諧共生”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提出,要實現全民共治,強化綜合治理,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只有按照系統工程論思維開展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與全過程,堅持標本兼治和專項整治并重、常態治理和應急減排協調、本地治污和區域協作相互促進原則,多策并舉,多地聯動,全社會共同行動,才能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整體水平。
“民胞物與”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正是吸收了“民胞物與”理念的精華,將其融入生態文明思想之中。以人為本的關鍵就在于不能只顧經濟發展,肆意摧殘人類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因此,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始終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命題。
“和而不同”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認為,中國提倡各國承擔全球治理義務,但也講求“求同存異”的原則。當前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仍然面臨效率低、合作少、局限多、資金少等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始終認可各個國家按照自己的實力和現實情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堅決抵制“以鄰為壑”、資源掠奪等不公平的行為。同時,“一帶一路”戰略也作為推動全球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正提供著新方向和新思路。
總之,博大精深的“和合”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血脈里的獨特“基因”。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是汲取了“和合”思想的精髓,基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思考,并結合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局勢,形成的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旨的、具有重大時代價值的理論成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但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行動指南,更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8] [0] 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J].奮斗,2019(03).
[2] 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M].人民出版社單行本:18.
[3] 習近平.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50.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1.
[5]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 習近平與“十三五”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發展[N].人民日報,2015-11-13.
[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07.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09.
[9] 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9-05-16(02).
[1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47.
[11] 宋獻中,胡珺.理論創新與實踐引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01):2-17.
[12] 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J].當代世界,2017(12):4-7.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 社會科學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