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朋
習近平在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幕式上的講話,突出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他指出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全體中國人民和中華兒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共享幸福和榮光!
馬克思主義理論根本就是為勞動人民能夠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而創造出來的理論,目的是為人民。
馬克思一生致力于人類的解放事業。1835年他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這篇作文中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干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酒下熱淚”他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
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進行了林木盜竊法辯護和摩塞爾河地區農民處境的研究,兩起事件都緣起于馬克思對貧苦農民民生問題的關切, 正是對農民物質利益的關注,開啟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問題的研究, 最終創建了馬克思經濟學體系。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的核心思想異化勞動理論與共產主義理論始終貫穿著人的解放這一主題,提出要克服異化,就是把人從私有財產當中解放出來,向社會人的復歸;共產主義最終是揚棄人的自我異化。手稿中所有理論的內在邏輯都圍繞著一個共同主題即人的解放。
在之后的著作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唯心主義群眾觀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無產階級,現今社會的最下層,如果不炸毀構成官方社會的整個上層,就不能抬起頭來,挺起胸來。”
馬克思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就是為了人民大眾的自由和解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一直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民大眾的政治立場。毛澤東同志提出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鄧小平同志關于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黨的事業成功的根本標準;江澤民同志關于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同志關于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靈魂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其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這個夢想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個夢想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其二,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本要求,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就是真正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這個政黨,沒有其他政黨能夠這樣。其三,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最終目標就是實現人民利益、人民幸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本質就是實現共同富裕,就是人民群眾共享發展和共同富裕。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提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也就是基本的政治立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的,“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堅守人民立場的思想。”“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始終不脫離、不動搖這個立場,這是共產黨人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重大問題。”
我們始終要堅守人民立場的思想,我們始終要思考三個問題:人民是誰?我們應當怎么做?人民對我們滿意嗎?
一是要踐行人民中心論。人民是主人,實現中國夢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在實踐當中“我們就要多想想我們干的事情是不是黨和人民需要我們干的”,“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人民是主角,“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所以我們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激勵人民更加自覺的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因此在社會治理當中,十九大執行報告提出“人人盡責才能人人享有”。
二是要踐行人民幸福觀。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矛盾的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必須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完善發展戰略和各項政策,推進和落實各項工作。”同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需要我們及時調整工作的著力點。“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但要注意的是,在實踐行動中要把握“變”與“不變”。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了,但中國初級階段國情、發展中國家地位沒有變,不能以主觀代替客觀;不能超前也不能滯后;不能只做出概念變化;不能隨意做連鎖反應。
三是踐行人民評判觀。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讓人民群眾滿意是中國共產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共產黨員始終牢記,以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放在首要位置。一定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把人民群眾關心的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保證我們向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四是堅定共產主義信仰。中組部曾經做過一次調研,全體黨員中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依然是信念上的軟骨病,黨員干部是理想信念上的虛無主義。我們要進一步堅定共產主義信仰。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是不斷發展的。在1844年《手稿》中,共產主義是達到那種制度所要經歷的運動,即揚棄私有財產的積極運動。1848年《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又反過來把未來社會叫做“共產主義社會”;提出資產階級必然滅亡無產階級必然勝利。共產主義可以理解為制度、理論,共產主義也是一場運動,共產主義是三大要素的辯證統一。我們也要從三個緯度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學習新時代馬克思理論創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承了馬克思未竟的事業,用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與實踐,初步實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理論的科學化。我們在學習中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在實現共產主義的運動實踐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空談誤國實干才能興邦。第三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進而堅定四個自信,最后匯總到一點,堅定共產主義的信仰,我們為了誰,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了人的全面的發展,人的最終的解放。
總之,黨員干部“要堅持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把學習成果轉化為不可撼動的理想信念,轉化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浦東新區委員會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