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
目前,我國證券期貨市場的投資者隊伍達1.5億人,95%以上為中小投資者,如何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是維護資本市場生態運行的根本。2019年9月6日,由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下稱:投服中心)和中國證券業協會作為論壇輪值單位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小投資者服務論壇在上海舉行。本屆論壇以“強化適當性管理、維護投資者權益”為主題,匯聚立法、司法、資本市場各界人士,共同就投資者教育、公益訴訟、中介結構適當性管理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當前,投資者在維權時常常面臨“為追回一只雞須殺掉一頭牛”的窘境,因此如何為投資者提供便利、降低維權成本,成了本次論壇專題分論壇的一個重要討論話題。
在該場分論壇中,有專業人士提出,隨著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證券期貨糾紛數量也在增長,類型也越來越多元化、群體化、復雜化,大規模侵權案件呈現出短期激增,長期穩增的特點。那么,如何充分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為投資者提供一站式的維權救濟服務,讓“投資者少跑腿,數據多跑路”成為進一步便利投資者調解和訴訟維權的有效方式。
而已經在實踐中的智能化解平臺就為投資者提供了一站式的維權救濟服務,通過“投資者少跑腿、數據多跑路”實現了投資者足不出戶化解糾紛的效果。
目前,浙江證監局與杭州中院、浙江證券業協會等多方通力合作就成功開發了這樣的智能化解平臺。
浙江證監局法治處廖育奎處長在分論壇分享經驗時表示:智能化平臺集成在線申請、在線調解、在線審理、在線司法確認、電子送達、電子檔案等不同的功能模塊,可以滿足糾紛當事人、人民法院、監管部門、調解組織四類用戶的便利化需求。平臺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具備糾紛調解訴訟、司法確認全流程的智能流轉、訴訟與調解流程循環切換、遠程視頻在線調解及庭審、自動生成相關法律文書、輔助投資者損失計算等功能。智能化平臺可以與法院的辦案信息系統專業的第三方技術及支持系統對接,與其他的在線調解平臺互聯互通,打破了不同單位、不同平臺之間的數據隔離,進一步便利投資者維權。
此外,該智能化解平臺的科技賦能以便利投資者為出發點,聚焦投資者維權不方便的問題,運用各種技術,支持投資者足不出戶維權,免去當事人的異地奔波。“舉個例子,比如我們調解員在上海,一個當事人在北京,另外一個當事人在杭州,我們三地的當事人不用再到上海來調解。約一個時間,大家同時登錄智能平臺就可以在線進行調解了。”
另外,該平臺還融合了前沿的AI技術,利用案件生成過程中所沉淀的數據字段,讓判決裁判文書的形成更加智能化。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一些數據,然后在裁判文書生成字段,形成一份判決書的初稿供法官去參考,這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智能的裁判文書稿件。而以前都是調解員或者法官在打判決書。
而據記者了解,在網絡調解方面,投服中心的優勢也逐步顯現,自2018年5月中國投資者網開通到現在,投服中心共依托其網絡調解平臺處理糾紛531件,降低了維權成本,提高了調解效率,給投資人帶來便利。
對于中小投資者來說,民事訴訟是比較分散的,信息不對稱,成本比較高,信息取得難,單憑個人發起訴訟預期效果不是很好。如果以公益訴訟的形式就可以彌補廣大中小投資者的不足,通過專業調查和舉證活動、訴訟活動,提升維權的有效性,為中小投資者提供保障。在第二屆中小投資者服務論壇分論壇中,對于證券群體性糾紛訴訟模式也進行了深入探討。
“對于資本市場維權模式,應該探索多種訴訟機制,因為每一種訴訟機制在特定環境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現在示范機制,在訴訟成本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目前在證券群體糾紛里面存在著代表推選問題,以及權利人登記的時間成本等問題,這都是在證券群體性里代表人訴訟需要克服的問題。”上海金融法院相關負責人在分論壇上表示。
此外,在論壇上也有專業人士表示,公益訴訟要解決競爭示范問題,且要有“韭菜”視角。公益訴訟是針對一些規則的缺失和濫用產生秩序破壞乃至于對選擇的見證,是去解決這個問題。此外,公益訴訟要有韭菜視角,這就是普通消費者的視角。普通中小投資者信息不夠對稱,資源非常有限,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去發現市場上最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公益訴訟來解決。公益訴訟實際上不一定非有糾紛,往往是在沒有糾紛條件下提出來的。這個機制干預對市場健康發展是非常有價值的。
在9月6日舉辦的第二屆中小投資者服務論壇上,深交所副總經理李鳴鐘表示,我國大學生、殘障人士、老年人等群體購買金融產品的不在少數,特別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投資者數量不斷增多。他們在收入水平、交易經驗、認知能力等方面明顯存在劣勢,投資虧損所引發的后果更加嚴重。建議借鑒美國、日本的適當性管理舉措,將此類特殊群體列入謹慎招攬的客戶范圍。
在本屆論壇的分論壇上,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在一家東南部省區的營業部做適當性檢查過程中發現,一家營業部有近400個高齡客戶同時開通科創板權限,且都是70歲以上的老人,甚至還有幾個90歲以上的老人。這是否有可能是一些不法分子通過老人的賬戶從事一些洗錢業務或其他一些非法經營的活動呢?“發現這些問題,我們馬上糾正核查。但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第一道防線、看門人、防火墻就需要把好這道關。”該負責人表示。
上海證券交易所投資者服務部總監助理趙曉鈞博士專門就《老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與權益保護》做了分論壇主題發言,其表示,在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之下,金融證券市場老年投資者數量會不斷增加。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就會達到2.55億左右,占到總人口數接近20%。而老年投資者對于證券市場新產品、新技術的認知局限以及意識上的障礙會日益的增加,對于如何去選出適合自己投資的產品困境也不斷加大,因此更加容易成為證券欺詐違法行為的受害者。在日本、美國、香港等市場,老年投資者權益保護在適當性管理上有一系列的制度流程和規范,實踐經驗值得借鑒。
如在日本證券業協會發布的關于老齡客戶招攬注意事項中就明確,關于75歲的老年投資者進行營銷的過程當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包括應當有相應的一些制度流程的規定。在美國,SEC也批準了使用相關的向特定投資者來提供金融產品的過程當中,為老年投資者提供專門的金融教育課程,也有為老年投資者開設專門的證券投資咨詢熱線。
據記者了解,我國在老齡投資者的適當性管理過程當中,證券公司基于投資者權益保護和合規運行的角度也有不少實踐經驗。如限制處于特定年齡的老年投資者開通權限,有的證券公司禁止90歲以上的投資者去開通權限、70歲以上的投資者要求臨柜開通權限等。對老年投資者,證券公司首先要核實是不是本人,是否有真實的參與交易的意愿。另外,也是核實投資者在申請開通權限或者決定參與證券交易的過程當中,老年人意識狀態是不是足夠清醒,對產品本身的特征和風險是不是有足夠的認識。此外,還有的證券公司會對老年投資者單獨出有一套測試題目,專門需要老年投資者單獨簽署一個老年投資者科創板股票交易風險揭示書等等。
“此外,在境外市場比較受到關注的是對于老齡投資者和適當性管理相關的投訴糾紛,需要做好進一步的記錄和分析,以便為后續我國老齡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制度完善提供相關的意見和建議。”趙曉鈞博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