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華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在2019年新執行的個人所得稅法背景下要把握的個稅優惠政策的優勢,并重點分析了高校教職工年終一次性獎金與全年綜合所得收入如何合理分配,才能實現合法避稅的最優個稅籌劃方案。
關鍵詞:個稅優惠政策;年終一次性獎金計稅;全年綜合所得收入分配
2019年1月1日,隨著新個人所得稅法的出臺,對民生有利的一系列個稅改革措施相繼落地實施,這是對“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精神的貫徹落實,同時又綜合兼顧普惠性和特殊性,既照顧了大部分家庭,讓大多數人享受到了改革紅利,又體現了負擔重的多扣、負擔輕的少扣的差異化原則,更符合稅收公平的理念和精神。例如,提高個稅起征點、應稅收入按年累計計稅、六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年終一次性獎金計稅過渡期政策等,都實實在在地為普通納稅人減稅帶來了紅利,這也體現出國家對居民和非居民個稅管理越來越精細化、個性化,繳納個稅多少因人而異。
一、高校實施教職工綜合所得收入個稅籌劃的背景
高校教職工工資薪金收入,總體收入來源相對比較均衡單一,財政撥款收入、事業收入等構成工資薪金收入的主要來源。另外隨著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力度加大,高校為吸引人才安置人才紛紛給出了較大金額的人才引進費,如安家費、住房補貼等,這些費用如果直接合并綜合所得收入,與教師的工資薪金合并計稅,需繳納一筆不小的個稅。而年終一次性獎金過渡期政策,為高校財務人員考慮為普通教職工和高層次人才引進收入進行合理稅收籌劃打開了一扇門。
二、目前高校教職工綜合所得收入個稅減免優勢
1.個稅起征點的提高及計稅方式的改變
個人所得稅減免費用由過去的每月3500元,提高到目前全年減免60000元,月均5000元,這不僅是免稅起征點金額提高了,繳稅方式由原來的按月代扣代繳個稅變化為現在的全年累計計稅,單位代職工個人按月進行預扣預繳,兩者對居民個稅的納稅意義也是不一樣的。現在的按年累計計稅,對于居民來說做到了可免盡免。例如:如果某員工2019年1月應納稅所得額為3000元,在原代扣代繳個稅方式下,當月未滿月均起征點5000元的部分過了當月計稅期,就自動清零了,不能累積到下月進行抵扣。而在個稅新政下,未達到的這2000元起征點部分,累積到全年剩余月份仍然可以抵扣應稅收入,這種計稅方式更加合理規范。
2.六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的實施
就是對個人全年取得的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以及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收入,在征收個人所得稅時,除了原先允許扣除的“三險一金”等,又增加了六項可以扣除的項目,即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贍養老人。也就是說,這六個方面支出如果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今后征收個人所得稅時,就可以從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以及特許權使用費收入中按規定標準扣除,這樣對大多數人來講,需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又少了一部分。可以看出,這六個項目均集中在最基本的民生領域,幾乎家家涉及,但根據每個家庭的實際負擔情況又有所差異。
3.全年一次性年終獎計稅過渡期政策
據2018年12月27日財政部、稅務總局共同發布的《2022年前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的通知,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符合《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等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方法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5〕9號)規定的,在2021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以全年一次性獎金收入除以12個月得到的數額,按照本通知所附按月換算后的綜合所得稅率表,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單獨計算納稅。年終一次性獎金計稅方式,一來可以將較大筆的工資及績效收入在個稅繳納后一次性拿到手,爭取收入最大的時間價值,二來可以不與當年的綜合所得合并計稅,爭取到個稅籌劃的空間。
三、教職工綜合所得收入個稅籌劃的具體分析
作為高校財務人員,要做好學校教職工的個稅籌劃工作,首先要認真學習并精準把握目前個稅新政的這幾個方面政策。并且高校要高度重視個稅新政宣傳工作,由財務處牽頭,通過學校各種宣傳渠道宣傳新政個稅優惠政策,讓所有教職工參與個稅新政的實施。如了解并進行專項附加扣除信息的申報填寫提交,知曉個稅繳納是由原來的代扣代繳改變為現在的預扣預繳方式等。而最有個稅籌劃空間的就是年終一次性獎金計稅方式與工資綜合所得個稅之間的個稅最優籌劃,這也是筆者重點要分析的內容。
1.分析年終一次性獎金計稅方法減免個稅的籌劃空間
根據公布的年終一次性獎金計稅利率表,即以全年一次性獎金收入除以12個月得到的數額,按照本通知所附按月換算后的綜合所得稅率表,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單獨計算納稅。筆者經過換算,有了以下的年終獎個稅直觀計算表,如表1所示。
表1和現在年綜合所得個稅計算表非常相似,但其中存在差別,就體現在速算扣除數上,由于全年一次性獎金個稅計算的速算扣除數只是年綜合所得速算扣除數的1/12,導致年終一次性獎金政策如果應用得不恰當,反而會多繳許多個稅。
例如,某位老師取得年終一次項獎金144001元,則他應繳個稅27390.2元,而如果這位老師只取得年終一次項獎金144000元,則他應繳納個稅14190元,多拿一元錢,竟然多繳稅13200.2元。這就是速算扣除數造成的“無效空間”,而且在很長一段收入空間里,即使是多發的錢超過了所交的稅,但也是很不劃算的。
現在以144000至300000元年終獎收入空間為例,看看按照年終獎計稅方式計算出的個稅稅額的情況。見表2所示。從數據可以看出:剛剛超過跨檔點的多發的錢是很不劃算的,繳納的稅款甚至是多發的錢的幾倍,隨著年終獎向下一跨檔點的不斷增加,多出的個稅與多發的錢的比例在逐漸變小。從表中可以看出,收入比144000元多拿230000元,所扣個稅比14190元多30400元時,此時實際利率為35.34%。同理,年終獎發放超過跨檔點36000,144000,300000,420000,660000,960000時,在剛超過跨檔點的時候是最不劃算的,甚至在超過跨檔點后很長一段收入段都是不劃算的。所以,最佳的年終獎發放金額最好是取同檔次利率的最高額,也就是取這些跨檔點來發放年終獎,在這些跨檔點上按規定利率計算個稅是最優選擇,同時又可以一次性取得最多的年終獎收入。
2.分析綜合所得個稅與年終獎個稅最優配比收入
如何匹配綜合所得收入和對應的年終獎收入才能盡量少繳個稅呢?如何最有成效地在兩塊收入間做到合理分配,才能使繳納的個稅最小化,是財務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要明確掌握全校每位教職工的工資收入總額。需要根據前一年每位教職工的工資收入信息,預測每位教職工在一年內的工作綜合收入在扣除了三險一金、六項專項以及其他免稅的工資后的應納稅所得額是多少,然后再來考慮應稅收入在年終一次項獎金和工資綜合所得收入的配比分配問題。
其次,考慮工資收入總額與年終獎的發放金額的收入匹配問題。當全年應稅收入小于6萬時,因為新個稅法規定在6萬內是免稅的,所以沒有必要發放年終獎,本來按工資薪金個稅算不用繳稅,發放了年終獎反而要繳稅。
當全年應稅收入處于6萬至9.6萬之間時,超過免稅的6萬后的3.6萬因為按工資薪金來算是按3%算稅的,按年終獎來算也是按3%算稅的,所以發不發年終獎效果是一樣的。
當全年應稅收入大于9.6萬時,就要考慮年綜合所得收入與年終獎的分配問題了。例如當全年應稅收入50萬時,應該拿出3.6萬算年終獎劃算、還是按14.4萬或者按30萬算年終獎劃算呢?通過表3的計算的例子,或許可以給出答案。
從表3的計算比較得出以下結論:當全年應稅總收入為262000元和732000元時,分別是年終獎3.6萬和年終獎14.4萬、與年終獎30萬的分界點;但收入在96000元以上到232000元之間時,發放年終獎3.6萬,剩余收入放在年綜合所得發放是個稅最少的;當全年應稅總收入在232000元至732000元之間時,發放14.4萬的年終獎,剩余收入放在年綜合所得發放是個稅最少的。
通過延續上表的計算,通過對各層級全年應稅收入在跨檔年終獎之間的收入的個稅計算比較,可以發現:當全年應稅總收入在732000元至1300000元之間時,發放30萬的年終獎,剩余收入放在年綜合所得發放是個稅最少的。當全年應稅總收入在1300000元至1500000元之間時,發放42萬的年終獎,剩余收入放在年綜合所得發放是個稅最少的。當全年應稅總收入在1500000元以上時,發放66萬的年終獎,剩余收入放在年綜合所得發放是個稅最少的。當全年應稅總收入在200萬以上時,發放96萬的年終獎,剩余收入放在年綜合所得發放是個稅最優化的。
參考文獻
1.樊毅.高校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分析及優化系統構建.會計之友,2016(10).
2.盧穎林.于EXCEL高校薪酬類個稅稅收籌劃探討.會計師,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