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新疆石河子市的一塊棉田邊,站著新中國第一代女拖拉機手——86歲的金茂芳。作為那個拓荒歲月的杰出女性代表,金茂芳駕駛拖拉機的形象被當作原型印在1960年版1元人民幣上。來到最熟悉的農田,她仿佛回到了67年前。在那個住地窩子、缺吃少穿的年代,19歲的金茂芳因為個高、勁大、敏捷被選為拖拉機手,開渠犁地,一年四季不休息,誓將戈壁變成農田。她曾創下7年完成20年任務的紀錄,被評為全國勞模。
一直想看看拖拉機眼下變成啥樣的金茂芳,終于滿足了心愿。“我坐上面看看行不?”在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的攙扶下,60多年前的女拖拉機手坐進了如今最先進的拖拉機。帶有GPS導航、動力換擋技術、駕駛艙還有空調的國產拖拉機,讓她感到新鮮又羨慕。
“真不可想象,我86歲了還能‘開上這么厲害的拖拉機。”金茂芳摸摸這,看看那,笑得像個孩子,“我當時開的斯大林80號(拖拉機),操縱桿要12公斤的力才能拉動,現在咱們國產拖拉機真不簡單。”在無數建設者奉獻青春的新疆土地上,如今,大功率、高性能、復式作業農機裝備,正快速更新換代。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牧業機械管理局統計,全區棉花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80%以上。
目前,一批智能化、信息化機械裝備正運用到新疆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充好電、加滿藥的無人機,空地起飛,低空飛行,嚴格按程序逐行噴灑,之后自動返航降落,工作人員只用一部手機即可完成操控。在現場,一名20多歲的工作人員指著手機屏幕給金茂芳細細講解植保無人機作業原理,老人聽得津津有味。今年年底,新疆植保無人機有望突破5000架,累計作業面積將達4000萬畝次。為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再創有利條件。
(據新華網 10.23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