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嘉陽
同樣的問題,但不同的語言表達出來就有不同的效果。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相差幾個字。一流的課堂和二流的課堂相差的或許只是提問語言的不同,提問過程中老師表現的不同,因此,課堂提問的語言以及提問過程中老師的表現需要引起重視。本文以特級教師王崧舟的《詩意語文課譜——王崧舟十年經典實錄與品悟》為例,探討課堂提問語言的特點和提問過程中老師的表現,揭示好的課堂提問所需要注意的問題。
細心觀察王崧舟老師的提問語言,會發現一個細節,王崧舟老師喜歡“不問而問”。什么是“不問而問”呢?如:

為什么就不用疑問詞“是什么”、“有哪些”、“誰”、“怎么樣”呢?為什么要省略掉?理由有三:第一,使提問語言更加簡潔。在課堂上有語境的存在,學生明白理解老師到底要問的是什么。第二、更具有啟發性。學生順著老師的話語思考,沒有疑問詞的出現,使思維更加順利流暢。教育學中的教學原則也強調啟發性原則。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第三、體現課堂平等。形式化的提問連續發起,會產生一種警察審問犯人之感。而這種提問語言使教學氛圍民主和諧,發揚了民主教學。
看王崧舟的課堂實錄,會發現,面向全體學生提問時,王崧舟老師喜歡用“你”來代指全體學生。筆者認為王崧舟老師是特意為之。原因如下:
第一,“你”是一種平等的表現,是師生平等的語言。在課堂中是老師和學生,但在文本中,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老師,沒有學生,有的只是一起思考探究的人。這些人都一樣,沒有地位的高低,就是我和你,共同為文章的悲而悲,樂而樂。第二,“你”體現了個體性。大多數“你”稱對方,多指一個人。在無形中,給學生感覺到老師正在關注著我,熱切地期盼我回答問題。這種現象是著名的心理學效應,稱為“期望效應”,對孩子多一些期望,你或許會驚喜的發現,他在如你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善于利用好期望效應,將使我們在是教育下一代方面,擁有神奇的力量。這種語言效果對于具有怯弱心理保守心理的孩子來說也是彌足珍貴的。
王崧舟老師稱課堂語言為“詩性言說”。在教學語言中,提問語言、講述語言和評價語言尤其需要注意語言的造型。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教學設備可謂層出不窮,為課堂帶來了更有優越的享受,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課堂內容,但傳統的課堂語言依舊占據著首要位置。一個老師是否能教好學生,最重要的是這個老師的教學語言是否直觀清晰。直觀的提問語言,能夠隨機地表現出文本描繪的各個字藏著的形象,使文本語言立體化;直觀的提語言能夠使簡單的字面描寫重新在學生眼前展現出來,身臨其境般切實感受文本所描寫的情景;直觀的提問語言能夠把文本所蘊含的情感讓學生感同身受。
王崧舟老師的語言感染力是他的課堂成功的一半。他的語言傾注了他真摯濃烈的情感,也正因為這,學生們無不被王崧舟老師深深吸引。在王崧舟老師的低沉有力的男中音中,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不難發現,王崧舟對向學生發問是深切的希望得到學生的回答的。甚至是激勵學生回答。“羅森塔爾效應”,又稱“期待效應”,是美國著名學家羅森塔爾在小學教學上驗證提出。在課堂提問上,老師通常會為學生不主動舉手發言而煩惱。怎樣能促使學生積極發言呢?方法之一便是老師對學生的期待,尤其對小學生。根據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可知,小學生大部分處于習俗水平的尋求認可取向階段。處在這個階段孩子會考慮到他人或社會的對“好孩子”的要求,并盡量按要求去思考,希望謀求大家的認可和贊賞。在課堂提問上也如此,面對老師的殷切期望,學生不可能始終無動于衷。王崧舟老師提問前總不忘加上一句“老師有理由相信,你們一定有話要說”“你肯定有話要說”正是體現了這一點。
一個重難點問題的提出,往往需要多個問題的引導,而問題是否發揮引導的作用,這需要看教師的提問水平。例如在《荷花》一課中,“這個句子美在哪里?‘白荷花在這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學生能體會到“冒”字寫得特別美,但到底美在哪,卻說不清楚。王崧舟老師一句“‘說不清’是正常的”安撫了學生的心,通過“冒”字還可以換成別的什么字?,怎樣的長出來才叫冒出來?“冒”表現了荷花什么心情?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
面對學生沒有回答到文章的關鍵語句,立馬適時地調整,循循善誘,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樣在《荷花》這一課,學生對“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讓你體會到作者是怎樣看花的?”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沒有正中王崧舟老師下懷,所以王崧舟老師,巧妙地把握課堂節奏,一句“老師也來讀個句子”,把課堂挽回預期的走向。
但王崧舟課堂提問缺少師生之間的理解性對話[1]。什么是理解性對話?在與學生的對話中,老師嘗試理解學生表達的意思。通過再提出問題,幫助學生理清自己的思路,促進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王崧舟老師對學生個人的回答的引導不夠,幾乎以一回合問答為主,沒有在理解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對學生思想進行點撥。而是簡單的點評,結束與某一學生的對話,始終對話的主導權把握在老師的手上。
一般的老師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只會隨口夸獎一句便敷衍了事。殊不知這樣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同樣敷衍老師。作為學生,回答完老師的問題,最期待的便是老師的評價。這時候及時的表揚,對學生來說是往后積極回答課堂問題的動力。具體可知的點評,正面強化的評價,思維的進一步引領,畫龍點睛式的總結,在王崧舟老師的課堂上落實到位。“不簡單啊,每個字都讀得那么清晰,那么準確,為她的自信和水平鼓掌。”像這樣清晰明確的點評是最基礎的,泛泛而評,就會失去表揚的意義。
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節奏。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室里靜悄悄,學生集中思想,要珍惜這重要的時刻。這里主要強調在問與答之間的“想”。學貴于思,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短短的幾秒,對學生來說是思維高度運轉的時刻,這對于學生來說是多么不容易。提問的目的不就是啟發學生思考嗎?課堂上老師提出問題后,不用急于叫學生回答問題,這不僅是讓學生思考,更是讓沖動型的學生思考得更加深入,語言組織得更好,讓思維較慢的同學也能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得到回答問題的機會。王崧舟老師的課堂中可以看到對學生思考的重視。
在《一夜的工作》中,老師問,“為什么這個詞會突然跳進你的眼簾呢?”學生回答:“我覺得是因為總理很簡樸。”接著老師刻意地放緩了語調說:“再說說,為什么這個詞會突然跳入、映入你的眼簾?”學生有了更充足的思考時間,更加清晰具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荷花》一課中,品析“冒”字,當老師問盡管這些意思都差不多,為什么沒有沒用,就用了“冒”字,是不是?為什么?學生們沒有反應,面對這種情況,王崧舟老師說:“不著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花時間慢慢嚼的,先讀讀課文,體會體會。”當給了學生讀的時間,效果很明顯,大部分學生讀出了自己的感受。
可見,留有思考的提問非常必要。
課堂提問雖屬于教師技能之一,但經常被教師們忽視,流于淺表。小小的課堂提問蘊含著大大的門道,值得我們關注和探討。本文從課堂提問的語言及提問過程中老師的表現入手,深入探討課堂提問的奧秘,希望能給廣大一線教師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