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芬曉
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人民檢察院,安徽 宿州 234000
2013至2017年度,Y院受理危險駕駛案件的數量如下表:
可見,在該院轄區內,危險駕駛案件呈逐年增加的態勢。本文重點分析醉酒類危險駕駛的犯罪成本,以期找出該類案件頻發的原因。
成本在經濟學領域,是指為了達到一種目的而放棄另一種目的所犧牲的經濟價值。犯罪成本是經濟學概念在法學領域的體現。芝加哥大學教授加利·貝克提出犯罪成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直接成本,即實施犯罪過程中產生的成本,包括作案工具、經費、時間等;二是機會成本,由于一個人把一部分時間用于犯罪,那么通過合法活動謀利的時間減少,由此自動放棄的經濟活動可能產生純收益,即為機會成本;三是懲罰成本,即被判處刑罰對犯罪分子所造成的經濟損失。①
加利·貝克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定義犯罪成本的,以上三個方面均為行為人個人可能付出的經濟代價。但在當今社會,對于“成本”二字,應做更加廣義的理解。除個人的經濟損失外,還包括個人的信譽、發展損失,家人遭受的損失,國家、社會的資源損失等。廣義的犯罪成本是指由于發生犯罪行為,個人、社會及國家所要付出的直接及間接代價。
1.醉駕人的成本
第一,直接成本。筆者統計了Y院2017年度受理的危險駕駛案件的判決情況:

判決情況實刑并處罰金緩刑并處罰金人數7549百分比60.48%39.52%
因犯危險駕駛罪,行為人需交罰金,且服刑期間無法正常工作有經濟損失,被剝奪人身自由等。此外,在Y院辦理的案件中,有些醉駕行為造成事故,傷到他人,要承擔經濟賠償;傷到自己,除就醫所需費用外,還要付出毀壞容貌,甚至終身殘疾的代價。
第二,間接成本。因醉駕被定罪處罰,犯罪人除了要支付上述直接成本外,還有一系列的間接成本。(1)心理上的自我否定。醉酒類危險駕駛的行為人一般主觀惡性較小,大多沒有前科,僅因法律知識匱乏或抱有僥幸心理才觸犯法律。對于這一群體來說,進入看守所是從未預見過的人生經歷,心理上會產生自我否定。(2)影響犯罪人的工作。若犯罪人是公務員身份,因醉駕被定罪后會面臨被開除的處分;另外,有觀點認為,對于企業職工而言,若勞動者因醉駕被判刑,用人單位可以將此作為其解雇的理由。
筆者將Y院2017年度受理的醉酒類危險駕駛案件嫌疑人的身份情況繪制成下圖:
可見,醉駕行為人以無業、工人、個體居多,公務員、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占少數。這種現象正是由于犯罪會直接危及犯罪人的工作,動搖其生活的經濟基礎,犯罪成本過高導致的。(3)影響發展前景。Y院受理的李某危險駕駛案中,嫌疑人李某是某事業單位職工,案發前他在某村擔任扶貧工作第一書記,本有望扶貧工作結束后,事業上有好的發展,結果因醉駕被查獲,美好的發展前景化為泡影。此外,由于犯罪記錄要入個人檔案,醉駕者在今后的求職過程中,還可能受到間接影響。(4)因醉酒駕駛機動車被定罪還可能危及家庭的和諧穩定。如Y院受理的朱某危險駕駛案,案發當天朱某剛與女友領取了結婚證,晚上與幾個朋友一起喝酒慶祝后駕駛機動車回家,被執勤民警當場查獲。辦案人員在訊問朱某時了解到,因其醉駕涉嫌犯罪,已導致新婚妻子與其分居。
2.醉駕者家人的成本
因為醉駕被定罪處罰,除自身付出代價外,其家人也不幸淪為醉駕者的犯罪成本。(1)在Y院受理的危險駕駛案件中,有多個被判處實刑的被告人是離異狀態,獨自撫養未成年子女。因為要被剝奪人身自由數月,有的將孩子托付在親戚家,有的則臨時給子女辦理了住校手續。唯一陪伴在自己身邊的家長,因犯罪被送進看守所,而自己需要寄宿在親戚家或學校里,這對于本來就生長在單親家庭的孩子來說,有極壞的影響。(2)目前入黨、參軍、考公務員等有政審環節,對于直系親屬是否有違法犯罪記錄有嚴格要求。若父母有違法犯罪記錄,子女就業會受限。由于醉駕人一時的僥幸心理,其子女可能要用自己的前途為父母埋單。
3.司法機關的成本
司法機關要付出司法資源作為醉駕人的犯罪成本。危險駕駛案件雖然大都案情簡單,但數量眾多。2017年Y院受理的危險駕駛案達到受理案件總量的12%。危險駕駛案從案發到最后定罪量刑,需要經過偵查、審查起訴、社區評估、審判以及看守所后期執行,公檢法司全程協調配合才能完成整個辦案程序。為了懲治該類犯罪,耗費了大量的司法資源。
4.社會大眾的成本
在危險駕駛案中,事故的受害人是不特定的社會大眾,他們當然為醉駕人的行為付出了犯罪成本。除此之外,大部分公民雖然不是直接受害人,但這類行為降低了出行安全系數,社會大眾也在無形中為醉駕人埋單。
前文對醉酒類危險駕駛案的犯罪成本從醉駕人及其親屬、司法機關及社會大眾的角度進行了分析,該罪的犯罪成本高、涉及面廣,但為何仍屢禁不止甚至有所回升呢?主要原因在于社會大眾對于該罪的犯罪成本缺乏深入、具體的認識。這就要求社會各界對醉酒類危險駕駛的犯罪成本加強宣傳力度、豐富宣傳方式。
1.對“新司機”的普及教育
車管所作為審核駕駛人的部門,應當對新獲得駕駛資格的人進行危險駕駛犯罪成本的普及教育。目前車管所采取的方式是給“新司機”播放車禍現場視頻、典型案例的新聞報道等,但大多較為零碎也缺乏帶入感。筆者認為普及視頻應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本地區醉駕犯罪的基本情況,包括因醉駕被查獲后被定罪的比例,實刑所占比重,罰金的數額分布、事故發生率等,用最直觀的數據讓大眾感受到目前對醉酒類危險駕駛查處的高壓態勢,僥幸心理不可??;二是選擇幾個本地的典型案例,通過采訪醉駕人,將判刑前后的情況進行對比,突顯犯罪成本;三是走進司法機關,拍攝辦案部門對危險駕駛案件的處理過程,讓新司機充分了解何謂醉駕入刑。
2.對社會大眾的普及教育
首先,辦案機關掌握著第一手資料,應當積極與當地的廣播電視臺聯系,定期制作關于危險駕駛案件的訪談類節目。司法機關指派辦案人員參加,解讀相關法律規定及典型案例,以電視、廣播的形式,將危險駕駛案件的犯罪成本理念送入千家萬戶。其次,將危險駕駛的犯罪成本印制成宣傳冊,采用送法進社區、道路普法等形式,與市民面對面互動,及時解答市民提出的疑問,生動形象講授犯罪成本。再次,兩微一端是目前各單位使用最多的宣傳途徑,辦案人員可攥寫小論文,或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通過兩微一端向外發布;也可錄制小視頻,加入快閃、順口溜等創新元素,讓大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了解犯罪成本,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
除對社會大眾進行普及教育外,對于已被查獲的醉駕人的教育亦不可忽視。有部分醉駕人雖然受到了刑罰處罰,但他們對醉駕成本的理解仍不全面,如:失去人身自由、罰款或賠償等經濟損失、五年內不得重新獲取機動車駕駛證降低了生活的便利程度等,卻意識不到前文所述的家人、司法機關、社會為其行為付出的犯罪成本。辦案機關除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外,還應當一對一分析,讓其對犯罪成本有全面深入的認識。
本文中,筆者結合Y院近年來的司法實踐,分析了醉酒類危險駕駛案件的犯罪成本,提出了宣傳犯罪成本理論的相關建議。希望能夠通過加強宣傳力度、增加宣傳方式,加強人們對于醉駕行為的危害后果、法律規定的了解,來降低醉酒類危險駕駛罪的發案率。為構建平安社會、塑造精神文明、提升司法權威貢獻檢察力量。
[ 注 釋 ]
①王洪沙.加利·貝克與犯罪經濟學.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3,7,18(4):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