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 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北京 100000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科技文章率先在網絡中發表,這些文章作為網絡證據逐漸被引入到專利審查過程中,作為現有技術評價專利申請的新穎性和創造性。專利法第二十二條第五款規定,現有技術是指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為公眾所知的技術[1]。因此,專利審查實踐所使用的網絡證據,由于其所具有的易修改性、公開時間不確定性等特點,其是否構成現有技術,能否用于評述新穎性和創造性,容易受到申請人的質疑,是審查實踐中雙方爭論的焦點。如何對網絡證據的公開內容和公開時間的真實性進行驗證,從而提高網絡證據使用的準確性和可操作性,是專利審查實踐過程中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本文結合實際案例介紹兩種驗證網絡證據內容和公開時間真實性的方法,以期在專利審查實踐過程中給網絡證據的真實性判斷提供參考。
案例1:
某案,使用網絡中博客園發表的博文(http: // www. cnblogs. com/ rainman/ archive/ 2011/ 02/21/1960044.html)作為對比文件評述了權利要求的創造性。本案申請日為2012年02月08日,博文網頁上所呈現的公開時間為2011年02月21日。申請人認為該博文是一篇網絡日志,作為電子記錄載體,其公開時間、公開范圍以及公開內容是可以實時修改的,不符合專利法對現有技術的規定[2]。
對此,可以引入互聯網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對網絡證據的公開時間和公開內容進行驗證。互聯網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是設立于美國舊金山的非盈利機構,其建立于1996年,定期收錄并永久保存全球網站上可以抓取的信息。對于不同的網站,其收錄的網頁數量和收集周期各不相同,大型網站可能每天都會被“備份”一次,每次可能收錄數十個以上的網頁,而一些小型網站可能每年收錄幾次,每次只有幾個網頁。用戶通過互聯網檔案館網站的“Take Me Back”輸入網站域名,可以查看該網站的收錄歷史。
對于本案,通過互聯網檔案館網站的“Take Me Back”輸入本案所引用的博文的網址,可以發現在2011年02月25日至2016年04月04日之間,互聯網檔案館對該網頁進行了37次抓取和存儲備份,具體如圖1所示:
通過進一步獲取其具體備份的網頁內容核實后發現,2011年02月25日互聯網檔案館所備份的網頁的內容與使用本案所引用的博文的網址直接獲取的內容是完全一致的。互聯網檔案館所抓取、備份存儲的網頁內容,是存儲在互聯網檔案館的服務器中的,與所爬取的該博文的原始所屬網站(博客園)沒有數據存儲關系。也沒有證據表明互聯網檔案館與本申請的當事人存在利害關系。因此,通過上述驗證可以確定:本案所使用的博文的內容在2011年02月25日時已經處于被公眾所知的狀態,內容真實可靠;其公開日期,參考上述核實的2011年02月25日這一備份日期,也在本申請的申請日(2012年02月08日)之前。因此,本案所引用的博文構成本案的現有技術,可以用于評述本案的新穎性或創造性。
案例2:
某案,使用太平洋電腦網上發表的文章(http: // pcedu. pconline. com. cn/ 380/3808736. html)作為對比文件評述了權利要求的創造性。本案申請日為2013年11月15日,太平洋電腦網網頁上所呈現的公開時間為2013年11月14日。申請人認為太平洋電腦網上發表的文章的電子日期經處理可以變更且不留痕跡,公開日期難以確認,不能僅憑網上下載的文件及其記載日期證明其在該記載日期公開發表。申請人同時還從技術上給出示例證明網站技術人員可以修改網站上文檔的日期。因此,太平洋電腦網上發表的上述文章不能構成該案的現有技術。
對此,可以引入搜索引擎的網頁快照,對其引用的網絡證據的公開內容和公開時間進行驗證,以確定其是否被網站技術人員修改過。搜索引擎在收錄網頁時,對網頁進行備份,存在自己的服務器緩存中。當用戶在搜索引擎中點擊“網頁快照”鏈接時,搜索引擎將爬蟲系統當時所抓取并保存的網頁內容展現出來。
具體到本案,以微軟必應搜索引擎(http: // cn. bing. com)國際版為例,在搜索欄中搜索對比文件的網頁地址,在搜索結果頁面中,可以獲得搜索命中結果,在該結果所呈現的網頁鏈接之后,有一個朝向下方的小三角,點擊,出現“cached”,點擊該“cached”,獲得跳轉頁面,得到網頁的快照。
可以看出,跳轉的頁面最上方的英文文字部分明確了該跳轉頁面的來源:獲得的快照頁面是網頁http: // pcedu. pconline .com. cn /380/3808736.html的快照,該快照是該網頁在2013年11月14日的快照,2013年11月14日是微軟必應搜索引擎的爬網程序最近訪問該網頁的時間。
經核實發現,上述快照所呈現的文本內容與使用本案所引用的文章的網址直接獲取的文本內容是完全一致的。從上述快照所呈現的公布時間來看,其與使用本案所引用的文章的網址直接獲取的網頁上顯示的公布時間也是一致的。微軟必應搜索引擎所爬取的網頁內容,是存儲在微軟必應搜索引擎方的相關服務器中,其與所爬取的網頁的原始所屬網站方(太平洋電腦網)沒有數據存儲關系。也沒有證據表明微軟必應搜索引擎與本申請的當事人存在利害關系。因此,從微軟必應搜索引擎方所存儲的網頁快照數據可以反推出太平洋電腦網在2013年11月14日公布該文章以后,截至本次核實時間截止,并未對該文章的文本內容以及公布時間進行過修改。因此,通過上述驗證可以確定本案所引用的文章的內容在2013年11月14日即處于公眾可知的狀態,公開內容真實,其公開時間是2013年11月14日,早于本申請的申請日。因此,本案所引用的太平洋電腦網上發表的文章構成本案的現有技術,可以用于評述本案的新穎性或創造性。
網絡證據作為專利審查過程中使用的常用證據之一,其公開內容和公開時間的真實性、可靠性的判斷越來越成為申請人和審查員工作中的難點。幸運的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立第三方進行網絡信息的抓取和永久保存,讓網絡信息的回溯、查找和真實性驗證成為可能,并且更加的便捷。在專利審查實踐過程中,應當善于發現并結合不同的中立第三方進行網絡信息保存的特點,合理有效加以應用,從而對網絡證據的真實性、可靠性進行有效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