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鵬 管新華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開啟了我國“三農”工作的新征程,順應了新時代我國歷史方位的變化和發展任務的升級,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偉大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一戰略的現實邏輯是:立足于對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準確判斷基礎上的戰略部署,以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價值追求,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進程的戰略設計。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現實邏輯;“三農”問題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10-0025-03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分析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邏輯,對于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指示精神,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鄉村振興戰略是立足于對中國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準確判斷基礎上的戰略部署
當前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發展的不平衡與不充分不僅表現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狀態,也表現在微觀層面上。就宏觀層面來說,這種發展的不平衡狀態最主要體現在城市與農村之間的不平衡。從微觀層面來看,這種發展的不充分主要體現在農業現代化進程相對滯后,農業農村的發展充滿著復雜性、艱巨性和挑戰性,依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整體版圖中的最大短板。只有補齊這一塊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才能釋放更大的潛力,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后勁支撐。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又稱“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這表明在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實踐中,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作用,緊扣住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結構特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為了以鄉村發展推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內在結構性轉變,從而達到農村發展與城市發展平衡性,使農業產業發展程度更加充分。
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為總方針,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強調從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轉變,從推進“農業現代化”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轉變,致力于打造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更加平衡充分的狀態,從而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新時代鄉村發展實踐中得到平穩有效的解決。
農村發展的不充分是城市與鄉村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內在原因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這種不充分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表現為城市和鄉村發展的不平衡,因而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必須解決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鄉村振興戰略“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的原則,優先考慮農村在人才支撐、要素滿足、資金支持、公共服務上的需求,著力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比如在教育問題上“推動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1]10;在就業問題上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2];在醫療問題上“建立健全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同步整合城鄉居民大病保險”[1]8;在公共文化上“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資源要重點向鄉村傾斜”[1]9;在人才配備上首先注重對農民的產業教育,加強農民的職業能力,使農民更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對勞動力的技能要求,同時引導高校專業人員進農村,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改善農村社會智力結構,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在基礎設施上“繼續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1]17;在融資渠道上“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加大對農村地區的公共財政投入比例,更加注重對農村的傾斜力度,使農村公共財政投入量能夠支撐鄉村振興的各項任務開展;在組織領導上明確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城市農村一起抓,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原則體現到各個方面”等[3]。另外,從“統籌”城鄉發展到城鄉“融合”發展,不僅僅是用詞的變化,更是重塑城鄉關系、促進農村全面進步的新路徑和新要求,是對鄉村振興格局的全新構建。鄉村振興戰略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致力于從打破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方面對舊體制機制進行改革創新,使得農村在與城市實現共享發展的同時獲得更多的制度保障,從而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
在解決“農業發展不充分”問題上,鄉村振興戰略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牽引,按照產業興旺的要求,在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動力方面進行改革。其主要內容是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農業生產方式不斷完善,在生產方式層面上帶動農業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使其生產力由內而外得到充分釋放,變革農業生產組織形式,推動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2018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要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要著力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等;2019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充分挖掘本地區產業優勢,做大做強本地品牌,提高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把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的要素激活起來,釋放農村發展的強大后勁。
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任務。可以說,鄉村振興戰略是立足于對中國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準確判斷基礎上的戰略部署,是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實踐。
二、鄉村振興戰略以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價值追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是純粹的經濟工作方法,而是立足于新時代農民對美好生活的現實需求,以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價值追求而做出的有溫度的戰略設計。
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4]24將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與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掛鉤,與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掛鉤。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鄉村振興要“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充分體現了“為了農民,依靠農民,發展成果由農民共享”,回答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為誰出發,出發為了誰”的基本問題。在與農民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民生保障方面,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3],要求按照計劃實現貧困農村地區的全面脫貧。此外,農村面貌的改善也直接關系著農民的生活質量,關系著農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這一問題上,鄉村振興戰略明確要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贏廁所革命戰,凈化農村社會環境,努力讓農民生活得更加舒適更有尊嚴。
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必然也會有質和量上的提升,農民不僅僅關注于自己的“一畝三分田”,更加關注鄉村社會系統的整體發展,更加關注鄉村發展與個人發展之間的關系,因而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提出“堅持鄉村全面振興”的基本原則,努力實現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組織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緊扣當代農民在各方面的現實需求,統籌鄉村社會系統,圍繞著農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中的現實訴求和美好愿景,努力實現戰略“總要求”的內涵提升。比如,“產業興旺”是農民想要的農業模樣,這有助于增強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信心和動力,“生態宜居”是農民憧憬的人居環境,這回應著農民享受青山綠水、留住鄉愁的至臻情懷;“鄉風文明”是農民想要的鄉風建設,契合著農民追求更有品味更加高雅生活的情趣;“治理有效”是農民希望看到的,補足了農民追求生活上的安全感,“生活富裕”是農民最想要過的生活,是對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滿足。由此可見,鄉村振興戰略以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出發點,體現著黨的初心和追求,更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詮釋。
三、鄉村振興戰略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進程的戰略設計
如何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實國情以及我國奮斗目標三者之間的關系中找準戰略定位,做好戰略設計,關系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進程。2017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3]因而,鄉村振興戰略在有效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向縱深發展方面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首先,鄉村振興戰略注重長遠規劃,在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國情和努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之間,具有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在戰略安排上與國家整體戰略具有協同性。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三個時刻表,分別為“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這與分兩個階段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的時間安排是完全契合的。因而鄉村振興戰略每一階段任務的完成,必將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穩步前進。
其次,鄉村振興戰略強調“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是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目標的系統戰略設計。“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鄉鎮振興戰略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長遠角度來審視現階段的“三農”工作,在國家發展的宏觀層面對“三農”進行定位,以當下我國農村問題的解決為基點,規劃的是農業農村在我國現代化格局中的未來發展走向,因此,鄉村振興不是短期工程,而是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長期工程。在黨的十九大上,鄉村振興戰略首次被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七大戰略之中,體現出它在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縱深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鄉村振興戰略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消滅“三大差別”理論的實踐。“三大差別”的徹底消滅是共產主義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必然要向共產主義社會方向前進。所以,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層面來說,消滅“三大差別”始終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注重和考慮的問題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從整體上來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市場經濟內在利益分配機制的作用,城鄉之間、工業農業之間的差距不容忽視,這個城鄉、工農二元結構是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以鄉村社會系統的全面振興為引領,是包括農業、農村、農民為“三位一體”的全面振興,這種振興是以實現現代化為目標的更大發展。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從2020年到2050年,我們將用三十年的時間完成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下中國鄉村的全面現代化,這一進程是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的差別將越來越小的過程,是城鄉融合、工農互補逐步實現的過程,也是實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消滅“三大差別”理論的過程。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
http://www.moa.gov.cn/ztzl/jj2019zyyhwj /2019 zyyhwj /201902/t20190220_6172154.htm.
[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7-12-30.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