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璐
摘要:從《民法總則》制定過程可知,特別法人的特別不僅在于其適用的是民法之外的“特別法”,更應關注的是其職能。在對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四種特別法人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特別法人是一種在私法領域實現公共目的的工具,對特別法人概念的把握必須從實質性出發,探究其不同于營利性或非營利性標準的特殊點,即著重于公共性、管理職能的實現,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具體類型的特別法人應再商榷、厘清。
關鍵詞:民法總則;法人分類;特別法人;實質性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10-0046-03
一、問題的提出
特別法人的概念是中國所特有的,但《民法總則》規定的具體特別法人類型,無法知悉特別法人的概念所指為何,其“特別之處”又在何處?從《民法總則》的體系來看,特別法人是為了涵蓋營利法人和非營利法人所不能涉及的中間類型。從《民法總則》制定過程中的歷次草案審議稿得知,特別法人直至三審稿時才被提出,打破了原有的營利與非營利法人二分法。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修改情況的匯報》,有意見認為“實踐中有的法人與營利法人和非營利法人在設立、終止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難以納入這兩類法人”①。特別法人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其所應適用的是民法之外的“特別法”所致。本文認為此意見僅有部分正確,而未談及真正的重點:特別法人之所以“特別”所應關注的是其職能。只有這樣解釋,才能使特別法人的概念創設承繼《民法通則》對法人分類的關注點:以組織被賦予的管理性職能以及所有制的不同作為分類標準,而不是關注營利或非營利、設立基礎是成員或財產。
相較于營利與否,特別法人所承載的職能更值得關注,但僅認識到此層意義尚不足夠且相當抽象,還需進一步探討其承載職能究竟有什么特殊之處,才能應對不斷出現的新形態組織及探求其在私法關系中的主體地位。本文對已被納入《民法總則》特別法人之列的具體類型進行分析,借以探求其共同特征,以期對特別法人概念的內涵有更為全面和準確的認識。
二、特別法人的具體類型
(一)機關法人
機關法人是公法人,其本身對民法其他民事主體而言就具有特殊性,難以簡單地以營利與否概之。有學者指出其特別之處在于:“其成立目的、成立程序和運行程序、消滅程序等,與民商法毫無關系,不是民商法上的法人,但其存續過程中,會偶爾介入或者說涉及民商法,尤其是民法,因此,民法上將其作為有民事主體資格的法人對待。”[1]438換言之,公法人與私法人的劃分是有必要的,但不能認為界限是截然可分的,即公法人自始無法從事私法行為。但如公法人得從事私法行為,還需要為其提供主體地位[2]816。以《德國民法典》第89條第1項規定為例。“第31條規定,于公庫、公法上之團體、財團及營造物,準用之。”[3]60也就是“公法上之法人對于其機關,因執行其私法領域業務而發生損害賠償責任之行為與私法上之法人同,負責任。”[3]61《瑞士民法典》以第59條②作為公法人或特別法設立的法人與民法的銜接。《奧地利普通民法典》第27條規定③也是意在發揮如此作用。受前蘇聯國家機關法人理論的影響,我國民法中一直對國家機關的法人主體地位予以認可④。
本文認為,如果機關法人被歸在特別法人的概念之下,只是因為其能如同私主體一般從事私法行為尚不足認為有何特別之處,最能展現其特別法人特征之處在于:其常從事的行為是公領域與私領域的交叉,按照行政法理論,可以將行政行為分為公權力行政以及私經濟行政兩種,而后者原則上又分為行政輔助行為、行政營利行為、行政私法行為三種。此觀《民法總則》第97條規定的表述:“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即可知。
(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并非特指一種組織,而是“具有一定特征組織”的集合概念⑤。值得注意的是土地雖為集體所有,但實踐中會以究竟屬于何種集體所有,進一步以不同名稱命名,因此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名稱可謂多種多樣。探究其承載職能為何,則不能忽略其在歷史上的發展過程。部分地區雖然設置了相應的集體經濟組織,但職能卻處于“虛化”狀態,其中的表現形式是:與村民委員會“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學者認為這“事實上是法律向現實妥協變通的做法”。[4]但為避免村民委員會直接取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8條明確規定:村民委員會應當尊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獨立經濟自主權,這也說明了村民委員會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應當重新劃分。不僅如此,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還應隨著各地農村的經濟發展及城鎮化水平不同再予以確認是否仍屬“特別法人”。如廣東、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實現了集體經濟的非農化,目前主要存在形態已經是農工商總公司和股份合作公司。土地資源逐漸不再作為主要資產,而是以經營性資產為替代。集體資產多由土地資源轉變為經營性資產,政府公共支出足以涵蓋公共服務支出,管理或公益職能已經不須再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擔。目前最主要的功能變成是保值和增值集體資產。因此,從現實需要來看,這些地區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定位更接近營利性法人。而在前述經濟發達地區以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仍承擔著管理職能,需要為其成員提供社會保障的公益性功能。
(三)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
《民法總則(草案三次審議稿)》以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⑥(以下簡稱“合作經濟組織”)取代原先的合作社法人,原因在于:合作經濟組織比合作社法人涵蓋的范圍更廣泛。“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主要形式,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界定,是“建立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其成員“以農民為主體”,具有一定的身份性。更重要的是,農村專業合作社對內具有公益性,即“以服務成員為宗旨,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對外則“享有與其他市場主體平等的法律地位”,并依法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但服務成員與經營活動的開展之間,后者只能認為是前者的手段。這意味著,農民專業合作社即使可以適當的通過商業性的展現追求資本利潤,但其最終目的是促進成員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至于城鎮的合作經濟組織,在目前的立法中沒有這個概念,但這確實是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具有過渡性色彩的組織。
與前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承載職能相同,在一些發達地區,市場色彩逐漸取代了行政力量。合作經濟組織逐漸展現其自治性,即通過章程和組織結構的制定,對資產的量化、股權管理等制度性的改造,且逐漸展現營利性的一面。因而這絕非純然的營利性,還是應當強調:合作經濟組織具有的公益性和商業性,即“雙重目的性”。公益之處在其能夠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實現基層民主;但其畢竟不失為理性“經濟人”的社員經濟利益及生活改善之團體,不過以互助組織為基礎,而以共同經營為達成之方法,非營他人之利以歸己有而己,具有私益性;目的之雙重性、公益之優先性以及公私之協調性。[5]
(四)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
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包括農村地區的村民委員會(以下簡稱“村委會”)以及城市居民委員會(以下簡稱“居委會”)。根據我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第2條規定,居委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賦予居委會以法人資格,十分符合我國實際需要,因為居委會可以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活動,可以興辦有關的服務事業,具有自己的財產,因此就應當具有主體資格。[1]441按《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委會承擔行政管理職能,且其“承擔本村生產的服務和協調工作”“依照法律規定,管理本村屬于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應當“尊重并支持集體經濟組織依法獨立進行經濟活動的自主權”及“保障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承包經營戶、聯戶或者合伙的合法財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村委會目前發揮著許多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重合的功能,且《物權法》《農業法》《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規定都把二者的職能混同。因此,在未進行具體職能劃分之前,仍要將村委會職能理解為兼有公益性和經濟性。
因此,居委會以及村委會都是旨在實現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⑦的組織,即應著重公共職能⑧。但村委會卻因歷史沿革問題使得其較居委會為特殊,即村委會可能“管理本村屬于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⑨這使得居委會在職能上更相似于機關法人,而村委會更接近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三、結論
(一)應從“實質性”理解特別法人的內涵
對《民法總則》中特別法人的具體類型進行分析可知,其不僅涉及行政、管理等職能,更可能是通過經濟方式進一步實現之,因而與其說具有經濟職能,倒不如說特別法人是一種在私法領域實現公共目的工具,也就是注重公共利益更甚于從事經濟活動的績效。這也呼應了立法者所謂的不同于營利或非營利法人的“特別之處”。由此可見,理解特別法人的特殊職能要重視兩個面向,一是目的上應為國家和社會發展中提供公共服務,即為公益目的;二是其主要通過經濟活動的實施作為手段。雖然特別法人在設立、組織治理結構、業務程序以及財務等方面,有特別法作為依據,但特別法人不能直接理解為“受特別法規制的法人”。如有限責任公司是依據《公司法》設立的法人,《公司法》之于民法也是特別法,但有限責任公司并非特別法人,其是屬于《民法總則》中的營利法人。這說明對特別法人概念的把握必須是從實質性出發,探究其不同于營利性或非營利性標準的特殊點,即著重于公共性、管理職能的實現。
(二)當前特別法人中的具體類型應再厘清以及商榷
《民法總則》中特別法人設計是我國所獨有的制度,是立足于我國國情上所提出的。但正是由于歷史背景、現實需要以及地區發展不一等原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概念未能明確、與村委會的職能也存在部分重疊,甚至某些地區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及合作經濟組織都不再承載公益職能,僅以經濟活動的進行為其存在目的,是否仍應一概稱為特別法人有再討論的必要。如此才能不背離立法者預先設定好的價值,并使法人分類不僅是作為一種單純的立法技術。
注 釋:
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修改情況的匯報(2016年12月19日)。
②參見《瑞士民法典》第59條:“1.公立機構及教會團體,適用聯邦公法及各州公法。2.以盈利為目的的團體,適用公司法的規定。3.土地公用合作社及其他類似的團體,繼續適用各州的法律。”于海涌、趙希璇譯:《瑞士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第27頁。
③參見《奧地利民法典》第27條:“鄉鎮的權力受公共行政管理機關限制的范圍,由政治性法律予以規定。”同頁腳注三:“本條中的“鄉鎮”譯自德語“Gemeinde”,在奧地利民法典中被理解為公法人,其他條文中的規定也基本上應如此理解。”周友軍、楊垠紅譯:《奧地利普通民法典》,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第4頁。
④《民法通則》第50條第1款規定了有獨立經費的機關法人從成立之日起就具有了法人資格,明確了其法人地位,之后的《民法總則》也承繼之。
⑤參見《廣東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規定》第7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原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為基礎,按照集體土地所有權歸屬和集體資產產權歸屬設置。”及《湖北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辦法》第10條規定:“土地依法屬于村民小組(原生產隊)農民集體所有的,在組一級可以設立經濟合作社;土地依法屬于村(原生產大隊)農民集體所有的,在村一級設立經濟聯合社。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村范圍內的經濟合作社可以聯合成立經濟聯合社;鄉范圍內經濟聯合社可以聯合成立經濟聯合總社。”
⑥依據《憲法》第8條規定,合作經濟組織可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以及城鎮合作經濟組織;故《民法總則》第100條將兩種合作經濟組織都納入了特別法人的范圍。
⑦《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第2條第1款及《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2條第一款規定。
⑧《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第3條:“居民委員會的任務:(一)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應盡的義務,愛護公共財產,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二)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的公益事業;(三)調解民間糾紛;(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五)協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等項工作;(六)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⑨《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8條第2款:“村民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管理本村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引導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永軍.民法總則[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
[2](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M].邵建東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臺大法學基金會編譯.德國民法典(第1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4]杜國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辨析[J].生態經濟, 2011(3).
[5]鄭景元.合作社法律目的二元論——以雙重目的論為依歸[J].法學雜志,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