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尼尕爾·艾爾肯
摘要:在精神病患者的離婚問題上,我國《婚姻法》并沒有明確強制規(guī)定精神病患者必須得經過訴訟離婚的方式。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普遍認為,因精神病患者不能表達自己的真意,所以不能經過協議離婚的方式解除婚姻,但現實中,同樣存在精神病患者協議離婚的情形。在精神病患者離婚問題上,應視情況允許使用訴訟離婚與協議離婚相結合的模式,使之既能達到降低離婚的時間成本與金錢成本從而保護弱者合法權益,也能達到減少法院負擔,節(jié)約司法資源等的目的。
關鍵詞:精神病患者;協議離婚;訴訟離婚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10-0052-03
一、研究我國精神病患者離婚問題的目的及現狀
(一)研究我國精神病患者離婚問題的目的
離婚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訴訟離婚,第二種是協議離婚。對于精神病患者的離婚問題,當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是精神病患者應當通過訴訟的方式離婚而不能通過協議方式離婚。對于已經達到法定結婚年齡的精神病患者來說,其婚后若面臨離婚的問題,由于其生理上的缺陷無法做出真實的意思表示,那么,當涉及有關解除精神病患者的婚姻關系問題時,是否只能選擇訴訟離婚的方式解除婚姻關系,是一個十分引人關注的現實問題。精神病患者是否必須得經過訴訟方式離婚?訴訟離婚與協議離婚中的哪種方式更有利于保障精神病患者這樣一個弱勢群體的利益?對于精神病患者離婚而言法律上是否需要有特殊的規(guī)定,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
(二)我國精神病患者離婚問題的研究現狀
當前,在精神病患者能不能協議離婚的問題上,理論界存在爭議。一種觀點主張能協議離婚,而另一種觀點認為精神病患者不能協議離婚。理由是:協議離婚要求“雙方自愿”即配偶雙方就離婚問題達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并且這種意思表示必須真實、自愿,但精神病患者因自身的生理缺陷,不能做出真實的意思表示,所以精神病患者不能協議離婚。也有學者提出,應當允許精神病患者協議離婚,比如:吳衛(wèi)義、陳歡主編的《離婚戰(zhàn)爭與和平》認為,應當允許精神病患者協議離婚,理由是這樣可以減輕當事人的負擔。
我國法律對精神病患者的離婚問題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在理論上對精神病患者的離婚訴訟的研究也很少,而且比較分散、零碎,立法上幾乎是一片空白。然而離婚案件中遇到的涉及精神病患者離婚訴訟能力的案件卻日益增多。對于精神病患者的離婚方面的課題,之前也有一些學者有過研究,比如王運聲、涂勤政主編的《離婚法律問題解答》中有“一方為精神病人的,可以辦理協議離婚嗎?”“夫妻一方患有精神病,另一方提出離婚人民法院如何處理?”等問題的解答。
二、精神病患者的協議離婚與訴訟離婚
(一)精神病患者的協議離婚
從離婚的程序來看,目前我國實行的是協議離婚和訴訟離婚相結合的離婚制度。對夫妻雙方來說,是采取協議離婚的方式還是訴訟離婚的方式,主要還是要結合雙方具體情況來定。[1]290在實踐中,若發(fā)現離婚雙方中的一方患有精神病,那么是不會允許雙方通過協議離婚的方式去解除婚姻的。但是,若規(guī)定精神病患者不能協議離婚,那會顯得有些不靈活。對精神病患者協議離婚問題,筆者在此作簡要分析。
根據我國《婚姻法》《婚姻登記條列》等有關規(guī)定,協議離婚是要具備一些條件的:第一,雙方必須是自愿離婚。雙方當事人對離婚的意思表示必須真實、一致,而不能是受到對方或第三方欺詐、脅迫或重大誤解造成。第二,雙方當事人必須有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就是說,若屬于精神不正常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則不能通過協議離婚的方式離婚,只能通過訴訟離婚的方式由其法定代理人代其提起離婚訴訟的方式離婚。
協議離婚,又稱自愿離婚,是指雙方協議解除婚姻關系。通過以上規(guī)定,不難看出離婚協議要求夫妻雙方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無欺騙、脅迫情形的,離婚協議有效,離婚協議才可以辦理。當事人患有嚴重精神病,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具備訂立生效離婚協議的必要條件,因而不能辦理離婚協議。由于《婚姻登記條例》對登記離婚即協議離婚的條件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即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登記離婚的,婚姻機關不予受理。故導致離婚的雙方當事人中,若有一方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不受理其登記離婚申請的情形。即便如此,在雙方都不如實交代患者真實精神狀況的前提下,對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來說,若其在精神正常時同配偶去婚姻登記機關辦理登記離婚,也照樣能達到解除婚姻關系的目的。有學者認為,不允許精神病患者辦理協議離婚,其實是對精神病患者利益的保護,以避免精神病配偶利用精神病患者的疾病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1]289筆者不完全同意此類觀點。像精神病患者這樣的弱勢群體確實更需要法律的保護,但是,不是每個配偶患有精神病的人在離婚時都會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跟患有精神病的配偶進行差等的離婚協議,或許有些人在自己完全有能力再重新建立個新的家庭的情況下,在與精神病配偶離婚時,會充分滿足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法定代理人)的離婚條件,或會妥善處理好精神病患者今后的基本生活起居,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沒有必要非要通過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解除雙方的婚姻。凡是涉及通過訴訟方式解決的糾紛案件,無論其屬于大型的案件還是小型的案件,都會讓雙方當事人產生一種對立抗辯的心態(tài),當然,離婚案件也不例外。所以,硬性規(guī)定精神病患者必須訴訟離婚,會讓本能很和諧離婚的夫妻面臨尷尬的局面,所以說,精神病患者在其監(jiān)護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替其把關的前提下,在子女撫養(yǎng)、財產分割、患者一方今后生活等各方面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允許配偶與精神病患者進行協議離婚,也是個很合理的選擇。再者,眾所周知,任何離婚糾紛類案件都會經過起訴、立案(受理)、開庭、判決等階段,當事人若不會寫訴狀,可能會面臨找律師代寫訴狀的問題,當然,這就需要繳納代寫費,若當事人不親自出庭,可能會面臨花錢請律師的問題,法院受理案件還需要繳納案件受理費,在滿足精神病患者所有需求的情況下,允許協議離婚也能明顯降低當事人的費用負擔。再者,從法院立案受理到開庭審理出判決,至少也會用幾個月的時間,這也大大增加了雙方當事人的時間成本。所以說,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允許精神病患者協議離婚,不僅和諧完美地結束了一段感情,而且也節(jié)省了不少資金和時間。
離婚訴訟是在有爭議的情況下才會選擇的解除婚姻的方式,若雙方當事人在滿足一定條件時,沒有必要非得走程序經過法院的判決離婚,畢竟訴訟離婚時,代精神病患者行使權力的還是其法定代理人,也不是精神病患者本人,所以作出不得協議離婚的限制是不科學的。
(二)精神病患者的訴訟離婚
一般而言,訴訟離婚通常是因在離婚與否、離婚后的財產分割或子女撫養(yǎng)的問題上達不成一致意見時,想利用法律的途徑來解決糾紛的手段,它具有強制性。在與精神病患者離婚的問題上,如果精神病患者的監(jiān)護人認為,配偶提出的離婚條件有損與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權益的,那么可以通過起訴的方式解決糾紛,從而在更大程度上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1.精神病患者作為原告起訴問題
精神病患者分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兩種,他們既可以作為原告提起訴訟,也可以作為被告參加訴訟。跟作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精神病患者作為原告起訴或作為被告參訴有所不同的是,對那些作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精神病患者來說,在提起離婚訴訟時,需要監(jiān)護人進行代理。
根據《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八條的相關規(guī)定,如精神病配偶一方存在虐待、遺棄等嚴重損害精神病病人人身權益或者財產權益的行為,其他有監(jiān)護資格的人可以依照特別程序要求變更監(jiān)護關系;變更后的監(jiān)護人代理精神病人提起離婚訴訟,人民法院予以受理。該條的提出主要是解決精神病人的代理人與離婚案件的被告混同以及某些精神病人的配偶為了個人利益,既不起訴離婚,也不履行夫妻扶養(yǎng)義務等問題。從適用條件上看,該條只針對已經完全喪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即完全不能辨認和控制自身的行為);從法律程序上看,其他有監(jiān)護資格的人必須先啟動一個變更監(jiān)護關系的特別程序,才能代理精神病人起訴離婚。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指的侵害手段主要指放棄、虐待但不限于此,比如說家庭暴力、轉移資產等也包括在內。換言之,只要是有嚴重損害精神病人權益的行為,新的監(jiān)護人就可以代為起訴。[1]79
2.精神病患者作為被告參加訴訟
患有精神病人的配偶主動到法院起訴同精神病人離婚的情形。在精神病人配偶的利益與精神病人的利益相沖突的情況下,法院因為精神病人指定其他監(jiān)護人作為其法定代理人。根據我國《民法總則》第二十三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jiān)護人是其法定代理人”以及第三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監(jiān)護關系終止:………(四)人民法院認定監(jiān)護關系終止的其他情形”之規(guī)定,當精神病患者的配偶主動提出離婚訴訟時,法院應當按照有關規(guī)定在認定配偶與精神病患者的監(jiān)護關系終止后,因被監(jiān)護人仍需要監(jiān)護應當依法另行確定監(jiān)護人,新的監(jiān)護人可作為法定代理人參加訴訟。可以說,正是精神病患者無法進行法律意義上的意思表示,所以法律才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設定了法定代理人,目的就是為了補足其行為能力的缺失,使他們借助法定代理人的行為能力而實際享有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并履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實際上,代理人與被代理人意思表示的一致只是法律擬制上一致,只要代理人的行為符合被代理人的權益即可。因此,法定代理人完全有權代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提起離婚訴訟或者參加離婚訴訟。[2]131
三、討論
離婚法體現的是對人的關懷,也是《婚姻法》不斷發(fā)展前進的動力,即便是《婚姻法》在不斷的改進,但是在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精神病患者離婚訴訟的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對精神病患者離婚訴訟中的保護也是比較零散的、模糊不清的,只有一些法條的某些條款才涉及到關于精神病患者的相關內容。[3]36在醫(yī)學上對于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分類也不是很清楚,在實踐中有關部門在辦理結婚登記時對禁止結婚的有關法律規(guī)定的疏忽大意和新《婚姻登記條例》頒布后,婚檢成為當事人之間可選擇的自愿行為等原因,90%以上的當事人不參加婚檢,不了解對方的身體、心理狀況,從而造成誤與精神病患者結為夫妻等一系列法律問題。
為了保障婚姻家庭的穩(wěn)定,減少離婚慘劇的發(fā)生,維護社會公序良俗,在立法上對于這樣的特殊群體給予保護顯得極為重要。我國婚姻法應當為精神病患者這樣的弱勢群體制定一套專門的完整的離婚法律體系和離婚訴訟過程。如對《婚姻法》第31條進行修改,并增加一方患有精神病的,在最大限度上保護患者一方權益的前提下其監(jiān)護人可以代為辦理登記離婚等的規(guī)定。與此同時,《婚姻登記條例》等配套法規(guī)應當作出相應的修改。
在立法上,應當指定一套完整的離婚程序,其內容應該包括:
1.對疾病的類型作出的明確的司法解釋,以便法院作出相關的判決。
2.查清、確認當事人是否真正患有精神病。
3.與精神病患者離婚后對他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
4.與精神病患者離婚后對財產的分配問題。
5.與精神病患者離婚后對其子女的撫養(yǎng)問題等內容。
最后筆者認為,為避免此類糾紛,第一,男女雙方應在思想上重視婚姻,不可抱有急切心理草率結婚,應在相互了解的前提下進行婚姻登記。第二,充分認識婚檢的重要性,婚前進行體檢可了解對方的健康情況,避免日后因此產生矛盾。第三,完善婚姻法相關內容,并專門制定一套有關精神病患者離婚訴訟的相關法律。
參考文獻:
[1]楊曉林,賈明軍.離婚有方[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奚曉明.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
[3]譚芳.婚姻三重門[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4]吳衛(wèi)義,陳歡.離婚戰(zhàn)爭與和平——如何寫離婚協議書[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