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梅
[摘要]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計算能力不僅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嚴謹的數學觀念,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價值,逐步形成數學應用意識的關鍵。計算教學應讓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的過程,并在計算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運用數的計算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能對結果的實際意義做出解釋,避免將計算和解決問題割舍開來。
[關鍵詞]算理直觀;算法優化;習慣培養
計算能力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傳統的數學教學重計算結果,而課改后更關注計算方法。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情境創設與復習鋪墊
計算教學的一般流程是:教師創設情景——學生提出問題——獨立思考算法——反饋交流算法——自主選擇算法。一些教師在課堂上首先關注的不是學習內容本身,而是如何挖空心思創設新奇誘人的情境。現在的計算教學,很難再看到過去常見的復習鋪墊了。難道情境創設和復習鋪墊真是水火不相容嗎?情景創設和復習鋪墊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呢?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計算教學時“應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數感,增進學生對運算意義的理解”;“應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避免將運算與應用割裂開來”。如在教學“負數”時,由于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所以,可以將其作為揭示負數的素材;同時,從數學本身出發,為了解決諸如“1減2”不夠減的矛盾,也需要引進負數。這都是小學生易于感知的問題情境。在這里,選擇兩種角度之一引進負數都是可取的。
其實,新課前的復習鋪墊,一是為了通過再現或再認等方式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相關舊知,二是為新知學習分散難點。在一些計算教學中,常常有教師為了使教學順暢而設計一些過渡性、暗示性的問題,甚至人為設置一條狹隘的思維通道,使得學生不必探究或者稍加嘗試結論就出來了。例如,教學一年級“8加幾”時,有教師精心設計了如下鋪墊:8+2+1=? ? ;8+2+2=? ? ;8+2+4=? ? ;8+2+6=? ? ?……這樣的復習鋪墊把學生的思維局限在一種方法中,這種把知識嚼爛了再給學生的所謂鋪墊,不利于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可見,創設情境和復習鋪墊并不是對立的矛盾,不是所有的計算教學都必須從生活中找“原型”,選擇怎樣的引入方式取決于計算教學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學習起點。
二、算理直觀與算法抽象
有一些教師認為,計算教學沒有什么道理可講,只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后反復演練,就可以達到正確、熟練的要求了。可實際情況是,不少學生雖然能夠依據計算法則進行計算,但因為算理不清,知識遷移的范圍就極為有限,無法適應計算中千變萬化的各種具體情況。
計算的算理是說明計算過程中的依據和合理性,計算的算法是說明計算過程中的規則和邏輯順序。現在,在計算教學中教師都十分重視讓學生理解算理,知道“怎樣算”,理解“為什么這樣算”。特別是引導學生在直觀形象中理解算理,讓學生不僅知道計算方法,而且知道應用方法的原理,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一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教學中,首先出示情景圖:兩只猴子摘桃,每只猴子都摘了12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一共摘了多少個桃”,并列出乘法算式14×2。然后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計算方法。有的學生一看圖就知道了得數,有的學生用加法算出得數,有的學生用小棒操作擺出了得數,也有少數學生用乘法算出了得數。接著,組織學生交流匯報自己的計算方法。教師結合學生的匯報,板書如下初始豎式:
初始豎式? ? ? ? ? ? ? ? ? ? ? ? ? ? 簡化豎式
1? ?4? ? ? ? ? ? ? ? ? ? ? ? ? ? ? ? ? ? ? ?1? ?4
×? ? ?2? ? ? ? ? ? ? ? ? ? ? ? ? ? ? ? ? ?×? ? ?2
8 ……4×2=8? ? ? ? ? ? ? ? ?2? ? 8
2? ?0 ……10×2=20
2? ?8 ……8+20=28
同時,教師結合講解分別演示操作過程,又根據圖片進行數形對應。最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種初始豎式,通過講解讓學生掌握簡化豎式的寫法,再讓學生運用簡化豎式進行計算練習。
為了更好地解決計算教學中的又一對基本矛盾——算理直觀與算法抽象,在算理直觀與算法抽象之間應該架設一座橋梁,在形成了初始豎式后,不必過早抽象出一般算法,而應該讓學生運用這種初始模式再計算幾道題,如13×2、11×7、32×3。通過這三道題的豎式計算,學生能夠觀察得出:它們都是兩位數和一位數乘;第一次乘下來都得一位數,第二次乘下來都得兩位數;得數個位上的數就是第一次乘得的數,得數十位上的數就是第二次乘得的數。之后,學生將剛才寫的三道豎式由初始寫法改成簡單寫法。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立即讓學生用簡化豎式計算,而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一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同時通過觀察、比較,找出這些初始豎式的共同點,進而產生簡化豎式的需要,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簡化模式。
可見,計算教學既需要讓學生在直觀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讓學生掌握抽象的法則,更需要讓學生充分體驗由直觀算理到抽象算法的過渡和演變過程,從而達到對算理的深層理解和對算法的切實把握。
三、算法多樣與算法優化
面對學生的不同算法,教師有必要引導他們通過歸納比較,努力尋求一種最基本、最簡單、最有價值的計算方法。擇優也是學生必備的一種數學能力。
1.善于傾聽,精心取舍
在探索算法時,教師首先要預設到學生可能出現的算法。例如,計算24+36,學生可能會采用下面幾種方法:分解其中一個加數成整十數,再連加計算;通過擺小棒,把成捆相加,單根相加,再合并;相同數位上的數分別相加,先把個位上的數相加,再把十位上的數相加,或者先把十位上的數相加,再把個位上的數相加。算法多樣化并不等于算法全面化,否則就會停留于熱鬧浮華的表面,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
2.認真比較,多中選優
只有把算法多樣化與教師的引領算法巧妙結合起來,突出最優的算法,講清算理,加強練習,才能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教學“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數”時,學生在計算20×4的過程中思維活躍,有想加算乘的,有想利用2×34遷移的……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算法優化:你認為哪種算法最好最快?選擇你喜歡的方法講給同桌聽聽。最后,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快速算法“先算2×4,再在末尾加零”,并在練習中重點運用這種算法。本節教學中,將多樣化思想與優化思想巧妙融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3.注意引領,擇優選用
對師生共同提煉出來的方法,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強化。在組織學生練習時,可讓學生體驗一下優選出來的方法的優越性。如教師說:“同學們,你們都掌握了自己喜歡的方法,能用這樣的算法來算幾道題嗎?”“在計算的過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嗎?”這樣,學生就在感悟和體驗中不知不覺地運用優化的計算方法。同時,這個環節也滲透了“多中選優,擇優錄用”的教學思想,引導學生學會反思。
四、計算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計算習慣的培養
1.校對的習慣
計算都要抄題,要求學生凡是抄下來的題目都要校對一遍,做到不錯不漏。
2.審題的習慣
首先,要審數字和符號,并觀察它們之間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內在聯系;其次,要審運算順序,明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進行計算前的思考;最后,要審計算方法是否合理、簡便,分析運算和數據的特點,聯系運算性質和定律判斷能否簡算,不能直接簡算的可通過分、合、轉換、省略等方法讓運算簡便,然后再動手解題。
3.仔細計算、規范書寫的習慣
要求按格式書寫,字跡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貼,保持作業的整潔美觀。
4.口算和估算的習慣
對于一些比較簡單的計算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口算,以提高計算的速度。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估算習慣和能力的培養。
5.建立病題卡的習慣
對做錯的計算題,引導學生建立病題卡片,起到預防錯誤再次發生的作用。
6.檢查的習慣
要向學生強調算完一步要及時“回頭看”,檢查是否正確,及時糾正錯誤,保證計算的正確性。檢驗要有明確的目的和嚴格的標準,做到每題必檢查,每步必驗算。
總之,計算教學貫穿于小學教學的全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就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以新課程的理念去審視計算教學,讓學生在樂學、愛學的環境中理解算理、算法,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這樣計算教學才能更具有效性、實效性和長效性。
參考文獻:
[1]李秋芳.計算不再枯燥,素養逐漸提升[J].小學數學教育,2018,(04)
[2]楊才高.小學計算教學中應關注的幾個問題[J].小學數學教育,2018,(09)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