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冰環
[摘要]拼音學習是小學語文學習的首要任務,是學習語文和生字的基礎。對于初入學的小學生,拼音也是學習的難點。如何使拼音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扎實有效,真正在小學生的語文學習中發揮長遠的作用,筆者從教學實踐出發,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圖”開展教學,讓小學生在情境中學好拼音,在學習活動中牢記拼音的讀法,會標音調,提高拼音學習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關鍵詞]情境;思維;認知規律;拼音教學
拼音是由一串枯燥抽象的字母所組成的。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如果只是單純、機械地反復訓練,效果往往不盡人意。部編語文教材根據兒童認知規律和語文學科的規律,對教學內容進行全新排編,即先認字再學拼音,對漢語拼音教學提出不同以往的要求,給拼音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小學生對某種活動產生積極的意識傾向時,興趣也就產生了。那么,如何引導小學生對拼音學習充滿興趣呢?“情境圖”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一、巧借“情境圖”,營造氛圍,別具匠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通過觀察“情境圖”來學習拼音,可以將抽象的字母變成生活中具體的事物,容易調動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切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拼音教學中,一年級學生對于一些形狀相似的字母容易混淆,阻礙了識記。而漢語拼音的字母往往源于實際生活,存在于日常語言中。教學時,為了便于引導小學生記憶字母的形狀,可以巧妙地借助“情境圖”。在教聲母“b p m f”一課時,學生發現“情境圖”中“f”藏在爺爺的那把拐杖里,“p”藏在弟弟的衣服上,“m”藏在小朋友做游戲的門洞內……在找的過程中,學生積極談自己的發現,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隨著學習字母量的增多,小學生容易發生遺忘或者混淆的現象,這種將字母形狀隱藏在圖中、圖形結合的記憶方法,效果更好。在認識字母的形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小學生明白字母的音,將“情境圖”故事化:那個早晨,伯伯帶著弟弟去爬山,山坡上種著小樹,廣播正播著音樂,只見伯伯拄著拐杖,很開心。山腳下,兩個小朋友在玩捉迷藏,小朋友找呀找,摸呀摸,真有趣。教師邊聲情并茂地講故事,邊示范聲母的讀音,學生被故事深深地吸引,輕松學會了讀音。
教師教學拼音時,可以為每個拼音寶寶編兒歌,兒歌可以有效幫助小學生識記拼音的形。如在教聲母“b p m f”這一課時,當講到字母“b時,教師引導“正6正6 bbb”,此時,有小學生受到啟發,立即脫口而出“反6反6 ddd。兒歌還可以幫助小學生識記拼音的音,教師可以引入一些與字母讀音相近的詞語,如“可樂可樂lll,大佛大佛fff,小雞小雞jjj……”來幫助小學生更快地識記。
為了鞏固對拼音外形的掌握,教師還可以就地取材,引導小學生觀察雙手:讓小學生伸出左手,翹起大拇指,其余四指并攏,觀察左手形狀,像“b”,教師引導“右下半圓bbb”,接著小學生伸出右手,做同樣的動作,學生觀察右手形狀,像“d”,學生一下子發現了秘密,直呼“左下半圓ddd”。教學“f”和“t”時,為了更好地區分“f”和“t”,可以借助兒歌“傘柄朝上fff,傘柄朝下ttt等。有了兒歌與動作的參與,有了拼音字母形狀的感受,拼音學習變得更加豐富有趣和生動形象。
可見,“情境圖”對激發小學生的拼音學習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充滿童趣且合理的故事創編,更容易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更顯著。
二、巧引“情境圖”,練習觀察,別出心裁
“情境圖”是部編一年級語文教材的一種創新,它將各種拼音內容轉化成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呈現在教材中,一改以往教材單一單幅的缺點,畫面更精美、完整、生動和有趣,故事性、吸引性強,富有感染力。這種編排方式遵循了兒童學習的認識規律,從兒童已有的學習經驗出發,更好地幫助兒童獲取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情境圖”,讓小學生看圖編故事,激趣學拼音。
如在執教“i u ü y w”一課時,課文精美的“情境圖”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小學生的注意力,于是教師相機引導小學生觀察、尋找圖中藏著的字母寶寶,很快就有小學生發現了i藏在衣服的紐扣和門襟上,w藏在右邊屋頂上,y藏在左邊樹杈上,u藏在烏龜殼上的裙邊和右邊烏鴉站的樹丫上,ü藏在金魚和吐出的水泡中……小學生找出了圖上相應的字母后,教師再引導他們說一說圖上事物與拼音字母的共同點,借以鞏固字形,緊接著老師借機引入“衣服衣服iii,小魚吐泡üüü,烏龜烏龜uuu……”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字母字形及讀音的記憶,在“情境圖”中借助兒歌的形式加以鞏固。
在執教單韻母“a o e”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情境圖”,發現女孩唱歌“a”,公雞打鳴“o”,天鵝叫聲“e”,而且有的學生觀察到天鵝的倒影形狀正像“e”。教師在引導小學生練習觀察的基礎上,適時引入兒歌“張大嘴巴aaa,圓圓嘴巴ooo,扁扁嘴巴eee……”,這樣有助于引導小學生注意字母發音的口型,正確發音,同時激發小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筆者還曾嘗試編兒歌:“太陽出來紅彤彤,公雞叫早ooo”,這樣讓小學生的識記變得有趣和長久。如果為每首兒歌配上動作畫面就更完整了,如“o”的畫面可以是:先用手比一個圓圓的形狀上升,把手掌往兩邊打開表示紅彤彤,再做一個公雞叫的動作,讀ooo時雙手比圓形往外變大。教師也可以嘗試讓小學生自編動作和畫面,以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學生就能在簡單的兒歌和有趣的畫面中巧記拼音,又能形象區分。
教材把表音示形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圖畫中,有的畫面學生一看就能發現,有的畫面則是暗藏音形,需要學生認真觀察,仔細尋找,慢慢發現,甚至自編動作和畫面,進而使學生在觀察、體驗、發現中獲得愉悅和成就感。
三、巧用“情境圖”,發展思維,別具一格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可學習的元素,畢竟一年級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未形成,發展學生的思維就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情境圖”設計頗具匠心,為小學生提供更為真實、有效的語言環境,教師如能合理利用“情境圖”引導小學生學習拼音,既可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可以使教學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學生的學習也將事半功倍。
鼻音韻母“anɡ enɡ inɡ onɡ”是漢語拼音新知識的最后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拼音的音、形建立聯系,如此,變抽象為具體,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促進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可以先讓學生根據文中的“情境圖”說故事,學生結合畫面說了這樣的故事:“夜晚,臺燈亮了,墻上貓頭鷹圖案的掛鐘滴答響,寶寶躺在媽媽懷里,媽媽一邊唱歌,一邊輕輕哄寶寶睡覺,窗外吹來一陣風,月亮姐姐也笑了,都來聽媽媽唱歌呢!”故事出現了“窗”“躺”“唱”“燈”“風”“貓頭鷹”“聽”“鐘”“輕輕哄”等字詞,教師借機引導:你們發現anɡ、enɡ、inɡ、onɡ藏在哪些音節里了嗎?接著引出“chuanɡ、denɡ、fenɡ、yinɡ、zhonɡ”等音節,讓學生借助“情境圖”中的詞語來拼讀音節“開窗開窗anɡ anɡ anɡ,時鐘時鐘onɡ onɡ onɡ,臺燈臺燈enɡ enɡ enɡ……”這樣一來,學生借助“情境圖”中的事物識記、拼讀音節既生動有趣,記得牢固,又能提高拼讀能力。“情境圖”還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小學生愉快步入拼音王國。
又如在教學“jqx”時,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畫:母雞和蝴蝶剛好形成j的形狀,一顆顆氣球剛好像q,切開的西瓜形成x的形狀。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了,在此基礎上,編順口溜幫助記憶:雞吃小蟲jjj、七個氣球qqq、刀切西瓜xxx……另外,當教學ü與j、q、x相拼要去掉兩點的規則時,講述一個故事:有一條愛哭鼻子的小魚,喜歡和j、q、x交朋友,小ü見到j、q、x擦掉眼淚笑嘻嘻。小魚和它們交朋友,成了ju、qu、xu,眼淚不見啦,一分開又掉眼淚了。如此一來,通過故事來識記規則就更加牢固了,學生的語言思維得到訓練,語言智慧得到發展,拼音教學的內涵得到了豐富。
總之,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圖”學習漢語拼音,是一種有趣又有效的教學方式。作為教師,要通過多種方法、多種途徑來優化拼音教學,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喚起他們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熟練地掌握所學的拼音,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冷云.小學漢語拼音教學改革與實驗[D].魯東大學,2012.
[2]楊秀芳.小學漢語拼音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4.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FJJKXB18-290)《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高階思維培養實踐研究》階段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