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樂月 張麗娟 李艷艷 李曉松



摘要:基于對某醫科學院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度調查分析,認為調查結果反映出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在社會層面未成合力,學校層面人文教育資源不足,學生缺乏自我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對現狀的審思,建議對于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應從社會、高校、學生自身三個方面來進行,營造濃厚的“以文化人”氛圍,構建完備的人文教育體系,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以非遺為代表的人文知識,使人文素質培養取得實際成效。
關鍵詞:醫學生;人文素養;認知度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10-0109-03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對青年寄語:“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養。”[1]人文素養是涵蓋文、史、哲、藝等領域知識和由這些知識內化成的人文精神,具體表現為人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心理素質、人生態度、道德修養等。提高人文素養不僅是醫學生實現自我發展的內在需求,更是順應新時代醫學教育、醫療衛生工作發展趨勢的要求。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底蘊,是開展人文教育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以安徽省某高校醫學生作為調研對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度調查,可以了解醫學生人文素養的概況,并通過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為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實效性提供參考建議。
一、某醫學院校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度調查情況
2018年5月,我們采用網絡問卷的形式,調查安徽省某醫科高校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情況。以該醫科大學一至五年級全日制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發放網絡問卷,網絡問卷以選擇題為主,以鏈接的方式發送至學生,被調查學生的專業涉及臨床醫學、護理、公共衛生、檢驗和口腔等專業等。本次調查共發放網絡問卷314份,實際回收問卷314份,有效回收率100%。
醫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度調查問卷由三個部分組成,共有16道題,第一部分是被調查者個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專業和家庭所在地;第二部分是被調查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度,包括對非遺的概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日、非物質文化包括哪些,能否列舉一項非遺,了解非遺的渠道等;第三部分是調查學生對非遺與校園學習關系認同情況和學生對非遺的興趣,以及對學校開展非遺活動的建議。
(一)問卷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
如表1所示,問卷調查樣本中女性比男性偏多,各年級均有分布;其中臨床專業168人,占有效基數53.5%,大四年級137人,占有效基數43.5%;學生為城鎮戶口的人數多于農村戶口人數。
(二)醫學生對非遺的認知度情況
問卷調查的第五題“您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嗎”,63.3%的學生選擇“一般了解”,說明該校各專業學生對非遺的概念有初步了解。在第六題“您是否關注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67.2%的學生選擇“偶爾看看”,還有部分學生選“偶然看到”,說明大部分學生對非遺不夠關注;在第七題有部分學生選擇名勝古跡,表明其混淆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跡等概念;第八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是哪一天,正確答案是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有39.5%的學生選錯,說明有的學生對此并不清楚;第九題是否主動了解過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61.1%的學生選擇沒有,說明大部分學生對于了解家鄉非遺缺乏主動性;第十題是否能列舉出家鄉的非遺項目,62.1%的學生能列舉;第十一題從統計數據看,新興媒體如微博、微信等在學生了解非遺方面發揮主要的作用,傳統媒介如書籍、報紙、雜志等已經很少有學生關注。
(三)醫學生對于對非遺與校園學習關系的認知情況
第十二題醫學生是否有必要參與非遺的保護宣傳工作,92%的學生認為有必要;第十三題中有45.5%的學生表示會參與校園內的非遺活動;第十四題認為在校園內播放相關紀錄片以及舉辦活動等方式是充實自己文化素養的方法,在怎樣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問題上,有50%的學生選擇播放相關紀錄片;第十五題75.5%的學生表示有興趣聽相關非遺選修課。這表明大部分學生對非遺與校園學習關系持認同態度,在假設開展非遺課程或活動的前提下,大部分學生表示有較高的學習熱情。
問卷第十六題是主觀題,請被調查者寫出醫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到哪些作用,有哪些建議。很多學生認為作為醫學生有必要了解一定的非遺知識;認為非遺等人文知識是醫學生不該遺漏的知識點,是擴充自己知識面的好渠道;有學生認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是不是醫學生都應該如此;部分學生認為保護非遺是每個青年人的責任;也有部分學生認為學好醫學專業知識即可,不必再費時間學習有關非遺知識。
本段調查發現該校大部分學生對非遺只有初步的了解,對家鄉的非遺情況并不了解,對非遺的知識掌握得比較薄弱,大部分學生非遺有興趣,希望在學校有相關課程可供學習。該調查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基本現狀,首先是社會層面沒有發揮好應有的導向作用,導致學生對家鄉非遺不了解;其次是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式存在局限,課程設置單一,多數醫學生對于非遺知識并不了解,說明其人文知識學習有待加強;部分學生對學習人文知識缺乏主動性,有少部分學生不愿意去學習,這部分學生沒有意識到提高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二、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審思
(一)社會層面:非遺宣傳未形成合力
非遺的傳承離不開全社會的支持,做好非遺的保護和宣傳工作是營造良好文化氛圍的有效手段之一。從上述調查問卷情況來看,61.1%學生不了解過家鄉的非遺文化,37.9%的學生也列舉不出自己家鄉的非遺項目,還有39.5%的學生不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是哪一天,這反映出從社會到醫學高校到學生,對于非遺的重視程度有一定的欠缺。地方政府、文化機構、媒體對非遺的宣傳做得不夠,當然有的非遺項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有的相關技藝秘不外傳,傳承較為保守,限制著其宣傳推廣和發展,直接導致人們接觸不到該類文化。如何形成非遺宣傳推廣合力,讓群眾了解、關心、支持非遺,讓大學生能接受到非遺的文化熏陶,是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
(二)學校層面:人文教育資源不足
從問卷調查情況來看,學生總體上對非遺的學習態度是積極的,多數學生對學習非遺知識感興趣,希望能在學校學到相關的知識,這也反映出學校開設非遺課程、組織有關活動較少,沒有運用非遺進行人文素質培養。管中窺豹,實際上不只是該校存在這樣的現象,國內醫學院校都不同程度存在重理輕文的現象。由于醫學類專業的特殊性,大部分院校在思想層面都很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但在落實的時候卻存在不少現實問題,[2]如相關的教師很少,師資隊伍配備不合理,課程的課時安排很少。一些學校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局限于集中性的會議學習,這種教育模式不能滿足醫學生對于人文知識的學習需求,醫學院校對于學生人文素養培育顯得后勁不足,這就直接導致部分醫學生人文知識缺乏。[3]
有學者認為,醫務工作人員若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在工作中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能做出更科學和更具有人文關懷的臨床決策[4],因此,培養醫學生人文素養直接影響一線醫生的工作質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醫患關系。
(三)學生層面:自我學習缺乏主動
人文素養在一名醫學生的成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醫學生從校園學習到走上工作崗位,自始至終圍繞的都是以人為中心的學習過程,在接觸各個階層不同地域的人的時候,醫學生有一定的人文素養,則可以在工作中更快地去適應和接觸不同的人群,為良好的溝通奠定基礎。以非遺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塑造醫學生人文情懷的重要資源,對于提高醫學生的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應該得到學生重視。但問卷調查發現,部分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遺產的概念存在混淆,部分學生未主動了解過家鄉的文化,學生了解非遺的主要方式是通過新媒體。有部分同學認為學習非遺等知識沒有用,沒有實際價值,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三、培育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建議
(一)社會層面:營造濃厚的“以文化人”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5]各級黨委政府要承擔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制定保護和傳承非遺的有關政策措施并切實抓好落實。積極發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作用,比如發揮各地歷史博物館、名人故居和圖書館的作用,開辦形式多樣的非遺文化文化交流活動,給予更多讓醫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非遺的特點是具有濃重的地域色彩,在地方文化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地方政府應充分保護、利用本地非遺資源,比如有關傳統技藝、民俗文化等,以便大家參觀學習。媒體要加強對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宣傳工作,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形成宣傳報道的合力,營造“以文化人”的良好輿論氛圍。特別是數字新媒體作為當前人們廣泛使用的傳播媒介,對保護傳承非遺等傳統文化應發揮正確的輿論引導作用。[5]
(二)學校層面:構建完備的人文教育體系
大學階段是醫學生提高自身人文素養的黃金階段,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是醫學院校培養卓越醫學人才的重要舉措。首先是配強人文素養課程的師資力量,科學設置課程并調整評價系統。其次是加強醫學院校人文教育資源的開發,增加相關人文學科的館藏書籍和電子資源,以供學生學習交流[6]。第三是營造人文素養教育環境,了解學生學習人文知識的興趣,開展相應的學習教育活動,如:請非遺傳承人進校園,開辦有關非遺講座,這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第四是利用互聯網平臺,開辦有關人文學科的慕課,以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拓寬其知識面。實習是醫學生成長為醫生的關鍵環節,要重視實習階段的人文培育工作,可在學生實習期間穿插和醫學非遺有關的知識、當地醫院所在地的非遺項目、醫德醫風等培訓,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7]
(三)學生層面:在知行合一中做文化傳承人
非遺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重要的文化資源之一,如今非遺的發展和保護面臨著諸多不利因素,需要引起當代青年的了解和關注。醫學生學習此類人文知識不僅僅是對自身知識面的擴充,能夠拓展素質、提高能力,更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帶來新的力量。醫學生要認識到學習非遺的重要性,結合專業學習了解相關人文知識,主動積極參與相關的非遺實踐活動,體驗其文化魅力,感受多樣文化氛圍,使其內化為自身的軟實力,做到知行合一,成為一名真正的優秀醫學人才。[8]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5-1.
[2]徐茜.創新醫學研究生人文素養培育機制的思考——基于醫學研究生人文素養的現狀調查[J].西北醫學教育, 2013(21).
[3]魏琳.如何用醫學人文素養把控臨床決策[J].醫學與哲學,2018(6B).
[4]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5-10-15.
[5]李志遠.傳統文化在醫學生人文情懷塑造中的價值及應用策略[D].河北師范大學,2016.
[6]李春芳.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的路徑[J].高教學刊,2017(12).
[7]宋宇亮.醫學院校人文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3.
[8]李寧.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在根據[J].學理論, 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