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靜
“一出世便受到了奴役,襁褓中被釘上了鐐銬。” 支離破碎的波蘭讓無數兒女悲慟,鐵蹄下的斷壁殘垣撞擊著多少絕望志士的心房,他們以血肉為盾、化靈魂為矛,在戰火硝煙中砥礪前行,用生命發出最動人的吶喊:“無論這痛苦有多大,可還有更大的痛苦——人民的苦難,個人幸福之上還有更大的幸福——人民的幸福,為了它才值得斗爭,為了它才值得獻出一切!” 它是密茨凱維支書寫一生的家國情懷,是肖邦譜寫一世的血色浪漫。
1830年11月7日,年僅20歲的弗雷德里克·肖邦迫于沙俄的威壓,手捧老師埃斯內爾贈與的鄉土流亡法國。同年12月,亞當·密茨凱維支參與策劃的華沙起義震動了世界。得到訊息的肖邦在信中向朋友熱烈地訴說著返回祖國的祈愿和復國成功的希翼。1831年 7月華沙革命被沙俄鐵騎血腥鎮壓如千斤重錘般敲碎了肖邦的心房,他用盡全身力氣揮筆寫道:“神啊,請掀翻這片土地,吞滅那些罪人!在民族存亡之際,赤手空拳的我卻不能為祖國民族而戰,只有鋼琴可以訴說我的靈魂,音樂可以吐露我的心聲……波蘭不會亡、絕不會亡!”悲憤的肖邦在1831-1842年之間創作了一組富有挑戰性的鋼琴作品——四首敘事曲,以第一敘事曲最為著名。這部作品用波蘭愛國詩人——亞當·密茨凱維支的敘事長詩《康拉德·華倫洛德》(1828年創作)為腳本創作的瑰麗樂章,向世界奏響了波蘭絕不滅亡的民族誓言。
《康拉德·華倫洛德》——立陶宛史詩,密茨凱維支最恢宏浩瀚的愛國主義詩作。講述了公元十一世紀普魯士“十字軍”東征吞并立陶宛,王子康拉德·華倫洛德在年邁密使的扶持教導下,為了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希望,祭獻出年輕生命和寶貴愛情復國成功的動人詩篇。交叉出現的兩條家國與個人主線,在詩人巧妙地設計下構成整部作品最有張力與戲劇沖突的元素,為蕩氣回腸的悲劇結尾埋下伏筆,成就了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壯麗史詩,它是無數波蘭人民反抗異族壓迫的精神食糧。
為了準確再現英雄史詩的血色浪漫與家國情懷,作曲以奏鳴曲式為藍本將變奏與回旋技法融入音樂架構,用兩條帶有典型波蘭民間音樂風格的旋律線呈現出矛盾又統一的音樂發展脈絡,用精雕細琢的織體、富于明暗變化的和聲進行、不斷變換的(如6/8、6/4等復拍子)舞曲節奏和復調技法創作出極具音樂律動和自由抒情,兼具戲劇性元素和交響樂規模的大型單樂章器樂獨奏體裁——敘事曲,無論在曲式結構的設置,文學內涵的表達,作曲技法的創新等方面都臻于完善,給浪漫主義音樂的創作帶來深遠影響。
《第一敘事曲》g小調,OP.23,起草于1831年,完成于1835年。聽!建立在降A大調主和弦第一轉位:低沉壓抑的上行分解那不勒斯和弦,猶如奔赴刑場時康拉德腳上直擊心弦的聲聲鐐銬。看!回望短暫人生路的康拉德,在這幅極具視覺沖擊憂郁而熾烈的灰紅色畫面中緩緩仰首,舒緩而繾綣的下行級進音從空中傾瀉而下,今日暫別的英雄這是為你吟唱的最后一曲,緩緩流淌的歌聲啊,你將把立陶宛心愛的孩子推向何方?
具有較大規模的獨立尾聲是全曲的第二個高潮,4/4拍,收束三段式結構。采用全新的主題材料,將弱起節奏植入完全終止和聲,如狂風巨浪般席卷而來的激情象征著大無畏英雄精神鼓舞下的民族風暴。急速的上下行音階式走句用E—#F的特性和聲,再現康拉德瓦解敵人內部勢力贏得戰爭勝利的恢弘畫面。收束部采用呈示部主部主題的雙八度音調寫法,用由慢到快同向反向交替出現的上下行雙八度音階行進,展現狂風暴雨的激情與悲喜交集的沖突,爆裂般的巨響象征著脈搏停止前英雄對祖國和同胞最后的眷戀,和嘴角那絲拼盡全力不曾再現的釋然微笑。這首富有民族精神氣質的英雄頌歌是為波蘭民族斗爭而譜寫,這場康拉德用生命演繹的血色浪漫和愛國情懷,鼓舞所有波蘭愛國志士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它是肖邦最為悲壯、最具戲劇力量的作品之一。
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憶往昔,八年抗戰,貧窮積弱的中國以血肉之軀和鋼鐵般意志,以氣吞山河、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抗擊侵略救亡圖存,奏響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這部作品表達的民族氣魄和愛國情懷需要我們時刻謹記,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揚是創作《g小調第一敘事曲》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A·索洛甫磋夫. 肖邦的創作[ M] .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0.
[2]廖乃雄. 肖邦[ M] . 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8.
[3]錢仁康,錢亦平著,音樂作品分析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4]雷吉娜·斯門江卡. 如何演奏肖邦[ M] .北京: 中國 文聯出版社, 2003.
[5]愛德華·巴克斯特·培理著,錢仁康譯.肖邦的敘事曲[J].音樂藝術,2006.
(作者單位:平頂山市文化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