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顏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是著名作家龍應臺先生2018年出版的新書,書中有19封寫給自己母親美君的信,蘊含著對親情、時間、生命的思考。還有35篇短文,將母親的記憶與歷史聯系了起來。
卸任文化政務工作以后,龍應臺重新開始寫作。同時,65歲的她回到臺灣屏東鄉下,每天陪著失智的高齡母親看日出日落。就算一句簡單的對白“幫你熱一杯牛奶,好嗎”,也足夠讓龍應臺覺得踏實與幸福。
“上一代不會傾吐,下一代無心體會,生命,就像黃昏最后的余光,瞬間沒入黑暗。”短短的幾十個字,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隔閡表達得淋漓盡致。在全書的第一篇文章《女朋友》中,龍應臺講述了人生中最令自己懊悔的兩件事:第一件事,是父親帶母親開車兜風,不慎出了車禍,母親的胳膊被撞斷了。她便沒收了他們的車鑰匙,說以后想出去就叫出租車,兒女出錢。然而,她卻忽略了父母是不可能舍得坐出租車出去的,他們生活中的歡樂從此消失,父親很快就離開了人世。第二件事,是自己只把美君當作母親,而不是一位女朋友,母親是子女的后盾,保護我們、支撐我們,我們卻永遠看不到她們。直至“最近15年之中,我才認識到,原來所謂永遠的訣別,并不是只有死亡才叫作訣別或者永別。其實這輩子對我恩情最深最大的人,也就是我的父母,他們開始失智的時候,我才發現我幾乎就錯過了對他們感恩致謝的任何的機會”。
龍應臺開始重新思慮寫作的意義。她說人生里有些事情是不能蹉跎的。就這樣,她開始了一個人的功課,也就是把母親當作自己的閨蜜,開始寫信給美君。“一個人的功課”對她來說,便是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如何尋覓自己的初心。
于是,母女之間仿佛有說不完的話,約不完的會。同時,在每一封信中,都滲透著龍應臺對各種問題的思索。比如學會把短暫的時刻當作永恒;比如受教育是如此重要;比如要學會慢慢接受生與死;比如要堅信愛可以天長地久;比如要好好和兒子的女朋友相處;比如要勇敢堅持個人的原則;比如要對父母有像對子女一樣的耐心……
像龍應臺以前的作品一樣,本書的語言依舊流暢、自然、貼切。例如在序中,“我們如何對待曾經被歷史碾碎了身心的親愛的上一代?我們如何對待無話可說、用背對著你但是內心其實很迷茫的下一代?”用簡練的一句話展現出了兩代人的特點:上一代人飽受戰爭和貧困的折磨,因而一直小心地生活;下一代人不愿與人交流,其實內心迷茫。“被歷史碾碎了身心”和“用背對著你”形象生動,非常準確。再如《卿佳不?》一文里,“在某一個月亮從山頭升起的夜晚,當江水蕩漾著銀光,蘆葦中蛙聲四起,那時那刻,他們還深信人間的愛和聚,可以天長地久。”把香凝和余舅舅互相約定時的場景描繪出來,讓讀者浸潤在愛的美好中。通過“月亮從山頭升起”“江水蕩漾著銀光”“蘆葦中蛙聲四起”簡單的三句,夜晚的景致便瞬間躍然紙上。
全書以其中第11封信的標題作為書名,是非常恰當的。讀過此書后,我發現,作者首要的觀點便在這封信中:學會把轉瞬的片刻當作天長地久,去認真地對待它。除此之外,我還發現:書中每一封信的標題都很適宜,概括的是文中最主要內容的亮點,但又是點到即止,足以引起讀者強烈的閱讀興趣。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為我們講述的哲理——人要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面對周圍的人,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尋久違的親情之愛……值得每一個人去用心思索。它對于我們看清時代的焦慮與躁動,認識愛的本真和初心,有著不容忽視的意義。
“人生的聚,有定額,人生的散,有期程,你無法所求,更無法延期。”如果你珍惜一個人,請馬上告訴他;如果你想為別人做什么,請立即去做。因為你無法知曉明天和未知的事情哪一個先到。
一堂學校不教的生命課,一份誠摯勇敢的生死書。龍應臺用直接而有力的文風,再一次將尖銳的刀鋒刺向每一個人的內心。這就是《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作者單位:香港城市大學